首页 理论教育京剧音乐艺术研究:吐字发声归韵的重要性

京剧音乐艺术研究:吐字发声归韵的重要性

【摘要】:吐字、发声、归韵、收音是我国戏曲、曲艺中常用的要领。京剧语言不像话剧那样是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音,也不像地方戏曲以方言为审音辨字、吐字发声的依据。京剧唱念对吐字、归韵、收音要求历来非常严格,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要领,是绝对演唱不好京剧的。整个出字的过程分吐字(发)、归韵(放)、收音(收)三个步骤,字调(声调)则贯穿于吐字的全过程。归韵是吐字之后字音归到主体韵腹的意思。

吐字、发声、归韵、收音是我国戏曲、曲艺中常用的要领。明代嘉靖年间的昆山腔著名唱家魏良辅就提出了戏曲演唱要“字清”“腔纯”“板正”的理论,对后世戏曲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京剧语言不像话剧那样是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音,也不像地方戏曲以方言为审音辨字、吐字发声的依据。京剧唱念既有普通话标准音,又用所谓“中州韵”“湖广音”等,京剧音韵不是单一的标准音或方言音,而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特殊音韵。

京剧唱念对吐字、归韵、收音要求历来非常严格,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要领,是绝对演唱不好京剧的。京剧中的吐字、咬字都是在唱念中进行的。特别是有些唱词句,行腔很长,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的拼音常常不是在一个节拍中进行的,而是在几个甚至几十个节拍中进行的。唱词的每个字明显的要分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这与歌曲中歌词的每个字只分声和韵两个部分,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切字角度讲,一般情况下,歌曲发音反切一个字只要用两个字,比如“江”,用“几”和“羊”这两个字去切就行;但在京剧中的发音,反切一个字必须用三个字,比如“江”,就要用“几”“啊”“恩”这三个字去切了。

所谓字头,是指字音的开端,以声母和韵母或复韵母中的韵头或主要元音为字头。字头的读音要清晰有力,不能拖长。字腹是指字音中的韵腹,或兼包括韵尾。字腹是演唱时发音的重要部分,拖腔时常以它为主。所谓字尾指的是韵母中的韵尾。字尾和辙、韵的关系最密切,字尾读得不准确,就会归到其他辙里。

在戏曲里有“四音素”之说,即字头、字腹、字尾及声调(四声)。字的韵母亦分四个部分:一是韵头,由介母i、u、ü组成;二是韵腹,韵腹由九个元音承担,即a、o、e、i、u、ü、ê、er、-i;三是韵尾,由四个字母承担,即i、u、n、ng,前两个为元音韵尾,后两个为辅音韵尾;四是声调。字头的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声母加韵头,例如“剑(jian)”,字头是ji;二是只用声母,例如“大(dai)”,字头是d;三是只用韵头,例如“王(uang)”,字头是u(w)。字腹由韵母中的韵腹构成,字尾由韵母的韵尾构成。

整个出字的过程分吐字(发)、归韵(放)、收音(收)三个步骤,字调(声调)则贯穿于吐字的全过程。每个字必定有字腹,但有的字可以没有字头,例如安(an)、埃(ai)、昂(ang)等;有的字可以没有字尾,例如家(jia)、爸(ba)等;有的字甚至可以既没有字头,也没有字尾,例如啊(a)、喔(o)等。如果是头、腹、尾俱全的字,那么整个出字的过程呈枣核形,即两头尖、中间大。

(一)吐字

“吐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整个字的发音;二是指字头的发音。

整个字的发音我们可以用“出字”来表述,这里的吐字专指字头的发音。由于字头涉及声母和韵头,这就意味着吐字决定着口齿是否纯净、口形是否正确。每个字要用字头来带动字腹和字尾的发音。能否做到“字正”的首要因素在于能否准确吐字,因此要把发音的功夫首先用在吐字上。“欲正五音,而不于舌唇齿牙喉处着力,其音必不正。”(徐大椿《乐府传声·出字口诀》)这就要求注意掌握字头中声母的发音部位,接着就要注意吐字时的口形,京剧界常说的“喷口”,就是指在吐字时的字头发音要有口劲,否则就会虚而不实、飘而不定。但又不要过分用力,那样反而不美;也不要把字头拖得过长,造成词的模糊。因而吐字时要避免把字头和字腹截然分开(尤其是字头由声母和韵头组成的字)无意地唱成了两个字。因此,既不能使字头与字腹分离,也不能使字头与字腹同时吐出,而是要有恰当的过渡,使其浑然一体,不露痕迹。

(二)归韵(www.chuimin.cn)

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作诗添词要讲求押韵。说到归韵,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押韵,但严格地说,归韵并不是押韵。押韵着重于韵母的韵腹和韵尾,而归韵则包含韵母的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这里就有了一个字在唱念中字头如何用声音来表现的问题。

在京剧的唱念中,尤其是在行腔中,充分发挥字腹发音的共鸣作用,这就是“归韵”。归韵是吐字之后字音归到主体韵腹的意思。韵头与声母紧紧相连构成字头,其作用是声母与韵母之间的一个过渡;字尾的作用仅仅是完成收音;而能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最长,因而在唱念中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字腹。从发音时间的长短和音量的大小来说,可以把头、腹、尾俱全的字音比喻为“橄榄形”或“枣核形”:头尾短而小,表示头、尾发音较为短暂;字腹长而宽,表示字腹发音长而大。声调(指腔调)明爽,全系腹音。

(三)气口

所谓“气口”,是演员演出唱念当中换气的地方,气口运用的好坏与演唱效果有着重要的关系。若气口用得好,则演唱抑扬顿挫、舒展自如、歇而不断、紧而不乱;若用得不好,则唱者精疲力竭,听者也感到神经紧张。京剧的气口,通常分为明气口和暗气口,明气口是明显换气的地方,暗气口是暗中换气的地方,其中暗气口的选择和运用,是京剧名家演唱的“秘诀”之一。裘盛戎扮演铜锤花脸这一行当,在演唱中注重用气,研究气口,使自己的演唱和谐流畅、神气十足,即使演唱大段的唱腔,也毫不吃力,游刃有余。京剧《赤桑镇》中包拯劝嫂嫂的一段唱腔,唱腔板式[二黄三眼]转[原板],唱词为“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金石言永不忘铭记在心旁。前辈的忠良臣人人敬仰……”十字句一般为三个字,传统唱法是待“言”字出口之后,过门吸气,但裘盛戎在“金”字后边,暗换一口气。第三句的“忠良臣”的“臣”字是有腔的,为此,裘盛戎在“忠”字归鼻音之后,“良”字未出之前,又是一个巧妙的暗气口,下边唱来,十分自如。这些气口的巧妙运用,为京剧唱腔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收音

书法讲起笔、行笔、收笔,京剧则讲发音、收音,音的收束是很重要的。而在京剧的吐字咬字中,很容易被一般人忽视的问题是收尾,即收音。在演唱中,适时适度地把韵尾交代清楚,以求把字的音韵唱得完整,叫作收尾,也叫收音。如:“来至在督察院,举目往上观”这句唱词中,“来lai”收在i上,唱作“l-a-i”(勒—呵—夷)。“院yuǎn”收在n上,唱作“ü-a-n”(遇—呵—安)。“往wǎng”收在ng上,唱作“u-a-ng”(乌—呵—昂)。

戏曲界对声腔的收尾历来都很重视。明代沈宠绥著有《度曲须知》,此书把当时戏曲用韵分成五类,即:收鼻音、收抵聘、收噫音、收鸣音、收闭口音。传至清代,戈载所著《词林正韵》,进一步把收尾分成六类,即:展辅收音、敛唇收音、直喉收音、穿鼻收音、抵聘收音、闭口收音,俗称“曲韵六部”,现今仍然沿用。归韵之后,便是收音。收音在字尾,要“守之有力”。尾音收得恰当与否,对于“字正”起着“毕其功于一役”“宝塔结顶”的作用;收得不好、不准,或是会前功尽弃,或是会出现差错。比如“街jiai”字,韵尾i收得不准,就会听起来像“简jian”音,或是像“江jiang”音,或者忘记收音,就会变成“家jia”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