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代京剧音乐创新求变:京剧音乐及其伴奏艺术研究

现代京剧音乐创新求变:京剧音乐及其伴奏艺术研究

【摘要】:(一)京歌及京胡协奏曲京歌是指以京剧音乐为主要的歌曲编创风格进行创作得到的歌曲。京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京剧旋律、扩大京剧旋律的影响范围。京歌用京剧音乐的旋律结合流行歌曲的元素,再辅助歌词传播京剧文化。《沙家浜》是以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题材与音调为基础进行的创作,《沙家浜》是清唱剧体裁形式的声乐套曲。

(一)京歌及京胡协奏曲

京歌是指以京剧音乐为主要的歌曲编创风格进行创作得到的歌曲。通俗来说,就是在京剧的曲调中融入现代歌曲的元素,京歌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京歌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演唱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力,越来越多的京歌作品问世,越来越多的歌唱家参与京歌的演唱中。京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京剧旋律、扩大京剧旋律的影响范围。在21世纪初期由朱绍玉老师作曲、孟繁琳老师填词创作了名为《梨风梅韵》的京歌,这首京歌主要以新世纪的到来为创作内容,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新世纪到来的欢迎以及对新世纪生活的期待,展现了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首歌由李维康负责演唱,歌曲旋律优美、自然,歌词也朗朗上口,这首歌一跃成为当时非常有意义的跨时代作品。

京歌用京剧音乐的旋律结合流行歌曲的元素,再辅助歌词传播京剧文化。一般情况下,京歌的歌词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先,重新填词,也就是作词家根据传统的京剧音乐的旋律进行歌词的重新创作;其次,使用经典诗词、名家诗词充当歌词,结合京剧音乐旋律和流行歌曲的元素进行京歌的创造;最后,对流行歌曲进行改编使之具备京歌的艺术特点,比如歌曲《十五的月亮》《党啊,亲爱的妈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歌曲都属于对于流行歌曲的改编。虽然京歌的歌词有很多种形式,但是京歌的编曲始终都富有京剧音乐特点,现代流行歌词的使用是为了加强京歌所具有的时代感,提高京歌的前卫性。而且京歌创作对人民和时代的赞扬更直接,这也使得京歌的受众越来越广,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京胡最开始是一种伴奏乐器。后来创作家们使用京胡创作了很多协奏曲、器乐曲,这些曲目的出现加强了京胡的独立性,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京胡作为一种乐器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也正是因为京胡的丰富表现力才能使京胡和京剧唱腔之间完美配合,让观众沉醉在其中。尤其是曲牌演奏,很多演奏者可以发挥自己高超的京胡演奏技巧,为观众带去更加新鲜的音乐体验,如果将曲牌和剧情进行分离,我们就会发现单独的曲牌也能够表现出较好的艺术效果,于是有一些知名琴师举办了京胡演唱会,好评如潮。

(二)交响乐京剧

19世纪60年代,由中央乐团业余创作组所创作的交响乐京剧《沙家浜》诞生。自此之后,大量交响京剧音乐诸如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伴奏《红灯记》,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以及革命交响乐《智取威虎山》等涌现了出来。

1.交响乐京剧《沙家浜》

交响乐京剧《沙家浜》代表的是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它的创作和诞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创作之后的十余年内非常频繁地出现在各个剧场

《沙家浜》是以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题材与音调为基础进行的创作,《沙家浜》是清唱剧体裁形式的声乐套曲。清唱剧最初起源于意大利,涉及到多种元素,比如说情节、独唱、合唱、器乐等。清唱剧篇幅较小的形式叫做“康塔塔”。清唱剧与我们所说的歌剧是不同的,歌剧包含唱歌和表演,但是清唱剧没有表演,也没有化妆,不涉及舞台艺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长恨歌》,它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的创作,在当时的创作背景下,观众并不了解清唱剧这一体裁,所以将它叫做了通俗的交响乐。值得注意的是,《长恨歌》当中的器乐是非常优秀的,有非常明显的交响性,因此,我们将它称之为交响乐也并没有错。

交响乐京剧和传统的京剧在唱腔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交响乐京剧的旋律更强、唱词更清晰、形式感也更强。《沙家浜》是中国交响乐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作品,《沙家浜》一共有九场,在《沙家浜》当中,几乎涵盖了所有传统京剧《沙家浜》当中的正面人物唱腔。在《序曲》《奔袭》《坚持》以及《胜利》这四个乐章中,创作者加入了非常多的交响乐合唱,这使得《沙家浜》不仅具有京剧的传统魅力,还具有交响乐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印象深刻。分析《沙家浜》的艺术性,就会发现《沙家浜》不仅旋律优美、结构完整,而且做到了京剧和交响乐的完美融合,既响亮又典雅,在中国音乐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存在。它的创作使交响乐具有了我国民族的特点,为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www.chuimin.cn)

交响乐京剧《沙家浜》当中的戏曲属于交响乐京剧《沙家浜》特有的,在传统的京剧《沙家浜》当中并没有序曲。交响乐京剧《沙家浜》在前奏部分加入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中的旋律,在合唱部分使用“红旗飘,军号响,山河震荡”这一句散起,然后使用“革命精神永发扬”这一句转散。这个序曲保留了京剧当中的声腔板式,和人物的唱腔形成了呼应,使《沙家浜》这部作品同时具有京剧的韵味和艺术的强大感染力。

2.大型京剧交响诗剧《梅兰芳》

京剧交响诗剧《梅兰芳》是在2004年第4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亮相的,这部诗剧本与常规意义和格式上的京剧剧本不同,撷取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抗战时期蓄须明志的故事,以梅兰芳先生艺术生涯中饱含诗意的《别姬》《蓄须》《散花》以及《醉酒》四个华彩乐章串联起全剧。对于梅兰芳的性格,作者用“上善若水”四个字来形容,副标题定为“一个艺术家的抗战”,选择一个历史瞬间,不惜笔墨,通过平实祥和的笔触将“艺人”梅兰芳的形象勾勒出来,展现了梅兰芳大师的高尚品德和风骨气节。

该剧本的开头和结尾两场戏中,梅兰芳的两段唱有着十分显著的散文诗的风格,“当人类达到了性灵的最高境界,会不会忘却世俗的纷纷攘攘?当女性之美如波光辉映,世界一片柔情荡漾。谢谢,我要走了,谢谢你们……”这样的语句是精美的,而对于作曲和演唱而言,可能超过了京剧传统所能承载的负荷,观众接受起来也比较难。

《梅兰芳》使用了抒情达意的创作手法,目的是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而且舞台无论是时间上的转换还是空间上的转换都非常自然、流畅,整个舞台表现出和谐优雅的感觉。而且各位名角汇集在一起,使观众的审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部剧当中的京剧流派唱腔和交响乐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而且在音乐舞台和灯光方面的创新也带来了巨大的新鲜感。

诗剧《梅兰芳》在创作时试图通过梅兰芳的瞬间来表达和传递情感。交响的特点是全方位的,将民族乐器扩大到交响乐队的形式能够提高音乐形象的丰满度。除此之外,交响还涉及视觉,服装以及灯光具有的色彩能够利用视觉来传递情感,实现情感和音乐的融合交织。诗剧《梅兰芳》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给人们带来了极致的审美感受。以梅兰芳的生活为基础创作出的完美的梅兰芳形象表达的是人们的艺术和人格理想,《梅兰芳》的作品向观众传递的也是个性的完美、艺术的完美。

【注释】

[1]张筠青.中国京剧音乐与西方歌剧音乐的比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

[2]李刚,王喜太.京剧音乐述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