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乐之美:一代宗师刘天华和阿炳的影响与贡献

国乐之美:一代宗师刘天华和阿炳的影响与贡献

【摘要】:到了近代,二胡之所以能够快速蓬勃地发展起来,要归功于中国近代的两位音乐家,他们就是被称为一代宗师的刘天华先生和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先生。在这样一种环境的影响下,刘天华很小就萌生了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这深深地影响到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实践。1922年,刘天华先生在当时的国立北平大学创立了音乐传习所,后又成立国乐改进社。这或许也代表着刘天华先生儿时的梦吧。

二胡音乐自唐代传入以来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多是被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作为卖唱的工具,虽然明清以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兴起,二胡音乐有所发展,但是仍然处于伴奏的地位。到了近代,二胡之所以能够快速蓬勃地发展起来,要归功于中国近代的两位音乐家,他们就是被称为一代宗师的刘天华先生和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先生。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他所处的年代正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交替的时期。他出生于江苏江阴著名的读书世家,生长的环境具有浓厚的民主进步思想氛围,他的父亲主张改变旧的私塾模式,并且在家乡办起了新式学堂,而他的哥哥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杂志的主编刘半农。在这样一种环境的影响下,刘天华很小就萌生了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这深深地影响到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实践。

刘天华先生

刘天华先生一生勤奋,从未间断过学习,他曾学习过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并且积极地向民间艺人们请教,对江南丝竹、锣鼓音乐、宗教音乐等都有所涉及,所以他的音乐具有深厚的传统音乐基础。与此同时,刘天华先生对西方音乐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过小号、长笛、小提琴、钢琴,以及西方的作曲技术理论等。生长于书香门第的他,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具有丰富的学术素养,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他的创作既不盲目崇洋——并不认为西方音乐即为先进,中国音乐就是落后;也不墨守成规——他强调本国音乐中的精粹部分是“金”,但是也需要经过大浪淘沙,将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并适当地借鉴西方音乐,将二者很好地融合。

刘天华先生还是一位实践家,他没有将自己的想法仅仅留在概念上,而是付诸大量的实践。1922年,刘天华先生在当时的国立北平大学创立了音乐传习所,后又成立国乐改进社。在北京任教的十几年是他音乐事业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影响,刘天华的音乐创作体现出一种“平民化”的思想,他认为以文化精英的视角去俯视民间音乐是无助于解决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的,他认为音乐要面向大众,国乐改进社的实践重点也是放在了对民间音乐的改进上,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民主性和进步意义的。

刘天华先生也非常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并且认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定要有振奋人心的音乐,因此他的音乐也体现了非常强烈的时代精神

当然,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汲取前辈音乐家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对二胡这件乐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造,因为学习过小提琴,他就借鉴了小提琴的定弦方式,为二胡增加了把位,增加了二胡演奏的可能性;他将二胡作为国乐正式纳入大学课堂,将二胡从原来的民间伴奏乐器的角色提升到了主要的独奏乐器的地位。

刘天华一生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全部被保留下来。

《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的处女作,乐曲的初稿作于1915年,当时只有20岁的他正面临失业,他的父亲又刚刚病故,正处于人生迷茫阶段的他觉得前途渺茫,情绪非常低落。《病中吟》这首乐曲并不是病中的呻吟,而是表现了一个处于迷茫中的青年的彷徨和苦闷。尽管处于迷茫和失落之中,他的创作仍然表现不俗,开创性地借鉴了西方作品中A-B-A带有再现的曲式结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月夜》

(《月夜》:艺术家的内心都是敏感而细腻的,面对月色当空,难免抒怀,时而忧伤,时而甜蜜,百转千回,连绵不断……)(www.chuimin.cn)

《空山鸟语》和《月夜》是刘天华先生在常州中学教书时的作品,在相对稳定的生活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难免会有对未来的欢喜和憧憬,当然,或许还有对儿时单纯生活的美好回忆。两首作品清扬舒缓,有着精致的装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空灵之美。他的哥哥刘半农有一首诗叫《稻棚》,描写的是儿时的记忆:“记得八九岁时,曾在稻棚中住过一夜。这情景是不能再得的了,所以把它追记下来。凉爽的席,松软的草,铺成张小小的床;棚角里碎碎屑屑的,透进些银白的月亮光。 一片唧唧的秋虫声,一片甜蜜蜜的新稻香——这美妙的浪,把我的幼年的梦托着翻着……直翻到天上的天上!……回来停在草叶上,看那晶晶的露珠,何等的轻!何等的亮!……”这或许也代表着刘天华先生儿时的梦吧。

《空山鸟语》最大的特点就是乐曲没有过多地写实,虽然他也运用了民间的音乐素材,用飞鸟或家禽来表现生活气息,但是乐曲没有过多地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鸟叫的声音,而是用非常概括的音乐语言,营造出了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此外,乐曲还运用了一些大胆的创作手法。比如说曲中出现的大三和弦分解进行,这明显是借用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听这个作品的时候,也并不觉得它是非常西化的旋律,这就充分地体现出刘天华先生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技巧。他在运用新的音乐素材的同时,也会采用一些传统的方法来中和它。比如结尾处几个连续的大三和弦分解进行之后,他运用了一个大的上滑音,这样的设计就使乐曲一下又回到了传统音乐的味道上来,所以说,刘天华的作品既秉承了传统,令人感到亲切,又不断地运用新的音乐元素,令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使人的精神为之振奋。

《空山鸟语》片段

《良宵》也叫《除夕小唱》,创作于1928年的除夕之夜,那个时候国乐改进社已经成立,刘天华先生主编的《音乐杂志》也正式刊行。这一晚,学生陪伴着他,大家一边包着饺子一边亲切交谈,窗外虽然寒凉,而室内却是热气腾腾、其乐融融的,此时先生的心理满足而喜悦,于是即兴拉琴,欢快闲适的乐音便缓缓流出。

《光明行》

(《光明行》: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乐曲,节奏坚定,旋律明快,气势恢宏,刘天华先生创作此曲时曾说:“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

《光明行》是刘天华先生的最后一首二胡作品,创作于1931年,此时音乐家更加成熟,乐曲中表现了他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展望和信心。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更多的新元素,例如,第一段运用了大量的顿音,给人一种进行曲的感觉,振奋人心,虽然后面的旋律比较宽广抒情,但是也让人感受到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还有乐曲中大量颤弓的运用,这在当时基本上代表了二胡演奏技巧的最高水平。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二胡的演奏技法远不止于此,但是在当时,刘天华还是将二胡的演奏技术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音乐家一生只经历了三十七个春秋。1932年,刘天华去到天桥采风,不幸染上猩红热,英年早逝。刘天华可以说将二胡这件乐器腐朽化神奇,无论对乐器的改良、演奏技法的丰富、乐曲的创作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原来在民族乐器中毫无地位的二胡一跃成为最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拥有独到的、科学的音乐思想,他认为一件乐器的高低不在于乐器本身,而是在于作品的内涵和品位;他打通了中西音乐融合的道路,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同时他又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育家,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让二胡得以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我们是不是应该永远记住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