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燕归来:返璞归真的国乐之美

燕归来:返璞归真的国乐之美

【摘要】:王次恒先生正是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诗意中获得了灵感,创作了令人百听不厌的经典作品《燕归来》。《燕归来》乐如其人,王次恒先生谦和儒雅又真挚热情。《燕归来》正是王次恒先生在演奏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的返璞归真之作。

王次恒先生自青少年时期就跟随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学习,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两所中国顶尖音乐学府,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继续深造。1984年毕业后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笛子独奏演员,后又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等。

王次恒先生是一位学养全面的演奏家,当时选择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深造,也是因为考虑到自己从小生长学习在南方,汲取南方艺术养分居多,而到北京求学,可以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北方竹笛的演奏技巧和风格,从而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综合能力。王次恒先生的演奏风格博采众长,既醇厚圆润又明亮高亢,既典雅婉转又热情豪放,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极具个性。

除了在演奏方面达到精深的造诣外,王次恒先生还潜心创作和创新,他充分发挥演奏家对乐器性能更加了解的优势,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竹笛作品。并在其中首创“滚奏”“卡腔”等新的竹笛演奏技法。其作品主要有《燕归来》《桑园春》《钗头凤幻想曲》《故土情》《空山望月》《梦家园》等, 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题旋律,并且将南北方的竹笛演奏技法巧妙结合、灵活运用,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很高的流传度。

著名竹笛演奏家 王次恒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的诗句,表现了人们面对时光流逝难免会有的叹惋之情,而“来”与“去”的对比又预示着虽然人们无法阻挡美好事物的衰落和消失,但是万物轮回,仍然会有新的美好事物出现,给人带来欣喜和希望。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有人类共通的情感,时光穿梭,物是人非,对过往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慨,这种情愫不因时空变换而改变,它是天地间每个生命体在面对浩渺时空时永恒的追问。王次恒先生正是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诗意中获得了灵感,创作了令人百听不厌的经典作品《燕归来》。

《燕归来》

乐如其人,王次恒先生谦和儒雅又真挚热情。

“我是南方人,出生成长的过程都是在杭州,后来到北京求学工作至今。我几乎每年都要回杭州去看望父母和亲朋好友,当然每次回去也都会去西湖边上走一走,去看看我曾经住过的老胡同,去看看小时候曾经在那里练习过吹笛子的小亭子,每次这样走走的时候,内心都会有很多感触。有一年,刚好在杭州有演出,所以那次回去的时间比较长。当时正好是燕子归来的季节,我走在一个弄堂里面,那个时候的房子都不高,每年春天小燕子飞回来的时候就会在房檐上做巢,我当时很是感慨,触景生情,觉得好像是自己回归了一样。多年在外拼搏,此时此景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树还是那棵树,亭子也还是那个亭子,然而周边人的模样却已发生了变化,让我不由得想起晏殊的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正是当时我的心境,而《燕归来》的旋律也随之开始在心底涌动。”

王次恒先生如是说。(www.chuimin.cn)

《燕归来》的音乐语汇高度凝练,然而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音乐语汇却承载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和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情感表达,甜蜜的回忆,淡淡的忧伤,会心的一笑,美好的憧憬,勃勃的生机……随着袅袅笛音激荡我们的心灵,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激。

全曲可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引子、慢板、快板和再现,四个部分起承转合,衔接流畅,一气呵成。速度符合传统乐曲的结构习惯,采用由慢到快再到慢的布局,情绪由留恋伤感到欣喜期盼再归于平和,既含蓄内敛又清新灵动。

引子部分,伴奏以中弱的力度将人们的思绪带入幽远唯美的意境之中,奠定情感基调,随后笛子以散板演奏,四个乐句都以大切分式的节奏展开,并延长了切分节奏的重音,形散而神聚。引子的尾音渐弱持久,是对整个引子部分的总结,承前启后,引出慢板旋律。悠远的笛音将人的思绪带去遥远的天边,似乎追随燕子而去,又似乎是期盼它们扇动着翅膀喜悦而归,盘旋于天际。

第二部分由慢板接散板构成,主题乐思被进一步深化,首调la、do、re、mi四个音被反复强调,旋律悠远舒展,中间虽不乏加花和装饰,但却表现得含蓄内敛,具有歌唱性。音乐带有浓浓的眷恋和淡淡的忧伤,但又似乎超越了眷恋和忧伤,将生命放逐于苍茫的宇宙之中,喜悦与哀愁似乎都不重要了,与自然造化融为一体,感受时空的永恒。

接着是一段具有新的音乐材料的散板,如果把前面的慢板比作歌唱,那么散板就好像是吟诵。散板悠远而灵动的结束音暗含着全曲的第二次情绪转换,好似远远听到了欢快的啼鸣声,燕子由远及近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为下一段充满生机的旋律做好了准备。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小快板,旋律围绕“mi do la”为核心的乐思展开变化,巧妙的节奏运用和加花设计将乐曲的情绪从眷恋和忧伤瞬间转换为欢快和喜悦,积极乐观的情绪充满整个段落,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们见到南燕归来时的亲切与雀跃之情,以及由此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快板中段可以听到由伴奏声部演奏出的主题乐思,使整个乐段既富于巧妙的变化,层层推进,同时又保持了主题乐思和欢快情绪的完整统一,畅快无比。

第四部分乐曲变化再现了第二部分的旋律,结构上有所扩充,音响效果也做了调整,乐曲的旋律部分由笛子与伴奏声部共同完成。结尾部分,对主题材料进行回顾总结,旋律绵延悠长,意境悠远,再次将人们的意识带入广袤无垠的天地之中。

王次恒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尝试创作,当时刚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对西方音乐充满好奇,演出曲目也较多地选择运用西方作曲手法创作的乐曲。对于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探索和实践,使年轻的学子拓宽了艺术视野,演奏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随着逐渐成长,他意识到,中国乐器不能背离其音乐特质,不能一味地追求复杂的演奏技法,而是要站在更高一层,要从文化和心理层面去挖掘和表现音乐的内涵,尤其可以从中国的古诗词当中去提炼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去体味中国传统艺术当中借物言志、以物托情的深刻意味,去体现饱含着先人智慧的美学思想。《燕归来》正是王次恒先生在演奏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的返璞归真之作。

在创作过程中,王次恒先生反复斟酌,修改多稿,从初稿当中的些许花哨和炫技,到把全部的内在功力集中到简短而精练的音乐动机上,也是音乐家内心逐渐沉淀、成熟和升华的过程。同时王次恒先生利用演奏家比作曲家更加了解乐器性能的优势,根据中国竹笛的结构特点,创作中运用从竹笛第一孔到第六孔之间迂回往复滑动的技巧,形成了乐曲中核心的六度音程,演奏起来非常顺畅,同时又给乐曲注入了灵魂。可以说《燕归来》是一部美善合一的经典之作,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便大获成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此后经久不衰,在音乐会舞台上持续散发着艺术生命力,不断引发人们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共鸣和感怀。

双喜图》【宋】 崔白
两只喜鹊欢快地飞来与小兔子打招呼,小兔子回眸与之相呼应。诗意地看待生活是中国人追求的生命乐趣之一,所见之物都被赋予人格,栩栩如生,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