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说到亮丽柔美,首先就会想到古筝,但是说到清越旷远,笛和箫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在我们眼前,萦绕在我们耳边。
古老的箫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骨质发声器“骨哨”,1986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距今8 000余年的“骨哨”,也可以称之为“骨笛”。这些骨笛是用猛禽骨制成的,挖掘出来以后,仍能吹奏民间乐曲《小白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它被视为箫的前身。
中国古代出现过多种吹管类的乐器,在《周礼·春官·笙师》中就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裓乐”的记载。
“籥”这个字,就是在龠上加上竹字头,一般认为两者可以互相通用。李白曾在诗中写道:“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诗中的“吾祖”即指老子。橐,就是古代鼓风生火的器具。可见,先民们大概是在日常生活中生火的时候受到了启发,管乐就此萌芽。《溪山琴况》中也有:“和也者,其众音之窽会,而优柔平中之橐籥乎?”籥,是一种原始形态,它可能是最早的管类吹奏乐器,并逐渐衍生出了篪、箫等这些乐器。
篪,也是一种竹管吹奏乐器。先民们用陶土制成埙,用竹管做成篪。埙的音色幽远苍凉,好像成熟稳重的兄长;而篪的音色清脆明快,好像聪明活泼的弟弟。两种乐器相得益彰,因此古人用“埙篪之交”来形容深厚的手足之情。我们都看到过笛的演奏方式——一只手掌心向内,一只手掌心向外,两只手不在同一个方向,而篪则不同,它在演奏的时候,双手掌心都是向内的,在同一个方向上。《周礼》中有记载:“篪,如管,六孔。”
演奏家 蒋国基先生
排箫,是用竹管按照音律编列,每一个管出一个音,所有的竹管编成参差有致的凤凰展翼的形状,再用蜜蜡注入竹管中封底。排箫也称为凤箫或云箫,它的声音素雅中透着清和婉转,音品高洁。唐代以前,所说的箫指的就是排箫,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箫管在古代称为笛。有记载说:“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舜帝祭天大典所用的乐舞《韶》,又叫《箫韶》,就是以排箫为主要演奏乐器的。
【唐】苏思勖墓壁画
褐釉红陶排箫俑
(图片引自网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705639791545753)
传说,舜帝初定天下以后,每年都会召集各部落来朝祭天。祭天这种大型的活动,一定要有乐舞表演,但是当时各部族乐制不一、舞蹈各异,舜帝命人遍寻乐师而不得,为此十分着急。这时有人向舜帝举荐夔,夔为舜帝献上了一枚烧制得非常精美的陶埙,并当场演奏,音乐非常悦耳,舜帝连声赞叹,并赐名为“雅埙”。而后,夔又献上乐舞《韶》,只见他手捧排箫,一边吹奏,一边跳舞,乐声宽广和谐、婉转动听,音乐与舞蹈也是刚柔相济、快慢得当,在场的人都如痴如醉。舜帝非常高兴,从此,《韶》就成为舜帝祭天大典的专用乐舞。(www.chuimin.cn)
历史上曾给《韶》以极高的评价,据说,孔子观赏过《韶》乐后,久久不能平静,感叹说“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便是“尽善尽美”一词的由来。在以后的整整三个月里,孔子一直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韶》乐的美妙之中,甚至连吃肉时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从此“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也被人们作为一种美谈,流传下来。
《孔子圣迹图》之在齐闻《韶》
孔子到了齐国,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并听到了传说中舜帝所作的《韶》乐,深深地沉醉其中,甚至三个月中连吃肉都感觉不到肉的味道了。后来人们常用“三月不知肉味”来比喻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事物上而忘记了其他的事情。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承载着多少乾坤岁月的声音呀!
经过隋唐的鼎盛时期,到了民间艺术繁盛的宋代,排箫的地位开始下降,排箫一管一音的构造,不如单管乐器方便携带,从此排箫逐渐被单管的笛箫所取代。
张骞通西域之后,带来了西域音乐,同时也带入了外域边疆的横笛,为当时的汉朝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乐师们深受鼓舞,当时本来对古乐已经有所淡漠的人们,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横笛,而与此同时也加快了之前的籥、篪等吹管乐器被遗忘的脚步。自此,羌中横笛不断与中原文明相融合,逐渐成为备受欢迎的汉家乐器。
相传当时的宫廷乐师李延年根据张骞带回来的胡曲改编了新曲,其中《关山月》《梅花落》《折杨柳》三支笛曲影响深远。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无意间听到《折杨柳》,不禁感叹:“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树的“柳”因为和留下的“留”谐音,所以很多关于离愁别绪的题材都会选取柳树、柳枝来寓意不舍和挽留。
唐代以前,笛、箫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到了唐朝,有人在笛子的吹孔与按音孔之间增加了一个孔,并贴上由竹管内壁提取出来的薄膜作为笛膜。因为这一个小小的举动,笛子这件乐器的性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声音更加清脆明亮,并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只要有一支笛子,它的声音就会在合奏中毫不费力地显露出来。因为加了笛膜,竹笛这件乐器最终得以定型。从此,笛、箫基本区分开来——竖吹为箫,而横吹的就是笛子。
与此同时,笛子也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其喜爱有加。被称为梨园之祖的唐玄宗就非常喜欢笛子并擅长吹奏,经常为爱妃杨玉环吹笛伴舞,甚至在上朝的时候还对他的玉笛念念不忘。唐宋时期描述笛子的诗词举不胜举:“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唐】李益)“江上何人一笛横,倚楼吹得月华生。”(【宋】吕渭老)简简单单的一支笛被赋予了生命,寄托过多少人的情思,陪伴多少人度过不眠之夜……
《韩熙载夜宴图》之“清吹” 【南唐】 顾闳中
歌舞升平的背后,隐含着多少无奈和苦楚、动荡和不安。
有关国乐之美的文章
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刘文金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1937年,刘文金先生出生在河北唐山,但自幼便跟随家人回到祖籍河南安阳学习生活。高中阶段,刘文金先生凭借出色的艺术才能,被推选为乐队队长。刘文金先生通过这两首乐曲,对二胡和钢琴的组合形式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从此,二胡和钢琴组合被广泛运用于现代作品的创作之中。刘文金先生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这使得他的作品拥有温暖深切、意味深长的旋律。......
2023-10-17
《周易》中曾提出“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中国古人万物流变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具体到艺术创作中则表现为流线的造型和飞舞的姿态。而中国的单声音乐正是在万物流变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旋律走向呈现线性的流动感。除了要有流线的造型,还要追求造型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变化中营造意境,让人产生遐思。......
2023-10-17
《赛马》一经演出,大获成功,轰动了整个羊城,黄海怀先生也因此一夜成名。为此,黄海怀、王国潼、鲁日融还被誉为青年二胡“三君子”。黄海怀先生于1959年开始着手创作《赛马》,当时他已留校任教,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前途光明,意气风发,这些都在《赛马》欢快、明朗、豪放、乐观的音乐里得到了体现。1967年早春,黄海怀先生因病不治,遗憾地告别了他钟爱的音乐艺术,年仅32岁,让人痛心惋惜。......
2023-10-17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文字中,把“气”作为音乐艺术的第一本体要素,而且提出气要与其他要素相辅相成。艺术家常以玩笑的口吻说:“抖一抖身上,别无长处,只剩下这一身香气。”艺术作品也是如此,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看重这种以气韵为核心的“俯仰自得”“悠然自若”的生命气息。浙江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气韵贯通,非常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气韵生动的审美特征,也再现了“高山巍巍,流水洋洋”的艺术意象。......
2023-1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二胡界就将蒋风之先生和二胡名家陆修棠先生并称为“南陆北蒋”。蒋风之先生《汉宫秋月》是蒋派二胡演奏风格的经典代表,也是蒋派艺术风格形成的奠基之作。《汉宫秋月》源于同名古琴曲,后被刘天华先生记录、整理并改编,而现在最受欢迎的还要数蒋风之先生修订并传谱的版本。......
2023-10-17
秦筝传入河南以后,和当地的民间音乐发生了融合,因为河南地处中原,古代居九州之中,所以融合后的筝乐又被称为“中州古调”,现今多称为“河南筝曲”。河南筝曲主要流传于南阳市、泌阳县、叶县等地,大多直接来源于河南的大调曲子和板头曲。河南筝曲以浑厚淳朴见长,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带有明显的方言音调特点,有着浓厚的戏曲韵味。滑音,符合河南方言音调习惯,短促而直接,此外还有边滑边颤的滑颤音。......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