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管弦乐中的羌中横笛:岁月流转、国乐之美

中国管弦乐中的羌中横笛:岁月流转、国乐之美

【摘要】:中国古代出现过多种吹管类的乐器,在《周礼·春官·笙师》中就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乐”的记载。诗中的“吾祖”即指老子。自此,羌中横笛不断与中原文明相融合,逐渐成为备受欢迎的汉家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只要有一支笛子,它的声音就会在合奏中毫不费力地显露出来。

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说到亮丽柔美,首先就会想到古筝,但是说到清越旷远,笛和箫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在我们眼前,萦绕在我们耳边。

古老的箫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骨质发声器“骨哨”,1986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距今8 000余年的“骨哨”,也可以称之为“骨笛”。这些骨笛是用猛禽骨制成的,挖掘出来以后,仍能吹奏民间乐曲《小白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它被视为箫的前身。

中国古代出现过多种吹管类的乐器,在《周礼·春官·笙师》中就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裓乐”的记载。

“籥”这个字,就是在龠上加上竹字头,一般认为两者可以互相通用李白曾在诗中写道:“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诗中的“吾祖”即指老子。橐,就是古代鼓风生火的器具。可见,先民们大概是在日常生活中生火的时候受到了启发,管乐就此萌芽。《溪山琴况》中也有:“和也者,其众音之窽会,而优柔平中之橐籥乎?”籥,是一种原始形态,它可能是最早的管类吹奏乐器,并逐渐衍生出了篪、箫等这些乐器。

篪,也是一种竹管吹奏乐器。先民们用陶土制成埙,用竹管做成篪。埙的音色幽远苍凉,好像成熟稳重的兄长;而篪的音色清脆明快,好像聪明活泼的弟弟。两种乐器相得益彰,因此古人用“埙篪之交”来形容深厚的手足之情。我们都看到过笛的演奏方式——一只手掌心向内,一只手掌心向外,两只手不在同一个方向,而篪则不同,它在演奏的时候,双手掌心都是向内的,在同一个方向上。《周礼》中有记载:“篪,如管,六孔。”

演奏家 蒋国基先生

排箫,是用竹管按照音律编列,每一个管出一个音,所有的竹管编成参差有致的凤凰展翼的形状,再用蜜蜡注入竹管中封底。排箫也称为凤箫或云箫,它的声音素雅中透着清和婉转,音品高洁。唐代以前,所说的箫指的就是排箫,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箫管在古代称为笛。有记载说:“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舜帝祭天大典所用的乐舞《韶》,又叫《箫韶》,就是以排箫为主要演奏乐器的。

【唐】苏思勖墓壁画

褐釉红陶排箫俑
(图片引自网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705639791545753)

传说,舜帝初定天下以后,每年都会召集各部落来朝祭天。祭天这种大型的活动,一定要有乐舞表演,但是当时各部族乐制不一、舞蹈各异,舜帝命人遍寻乐师而不得,为此十分着急。这时有人向舜帝举荐夔,夔为舜帝献上了一枚烧制得非常精美的陶埙,并当场演奏,音乐非常悦耳,舜帝连声赞叹,并赐名为“雅埙”。而后,夔又献上乐舞《韶》,只见他手捧排箫,一边吹奏,一边跳舞,乐声宽广和谐、婉转动听,音乐与舞蹈也是刚柔相济、快慢得当,在场的人都如痴如醉。舜帝非常高兴,从此,《韶》就成为舜帝祭天大典的专用乐舞。(www.chuimin.cn)

历史上曾给《韶》以极高的评价,据说,孔子观赏过《韶》乐后,久久不能平静,感叹说“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便是“尽善尽美”一词的由来。在以后的整整三个月里,孔子一直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韶》乐的美妙之中,甚至连吃肉时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从此“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也被人们作为一种美谈,流传下来。

《孔子圣迹图》之在齐闻《韶》
孔子到了齐国,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并听到了传说中舜帝所作的《韶》乐,深深地沉醉其中,甚至三个月中连吃肉都感觉不到肉的味道了。后来人们常用“三月不知肉味”来比喻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事物上而忘记了其他的事情。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承载着多少乾坤岁月的声音呀!

经过隋唐的鼎盛时期,到了民间艺术繁盛的宋代,排箫的地位开始下降,排箫一管一音的构造,不如单管乐器方便携带,从此排箫逐渐被单管的笛箫所取代。

张骞西域之后,带来了西域音乐,同时也带入了外域边疆的横笛,为当时的汉朝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乐师们深受鼓舞,当时本来对古乐已经有所淡漠的人们,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横笛,而与此同时也加快了之前的籥、篪等吹管乐器被遗忘的脚步。自此,羌中横笛不断与中原文明相融合,逐渐成为备受欢迎的汉家乐器。

相传当时的宫廷乐师李延年根据张骞带回来的胡曲改编了新曲,其中《关山月》《梅花落》《折杨柳》三支笛曲影响深远。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无意间听到《折杨柳》,不禁感叹:“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树的“柳”因为和留下的“留”谐音,所以很多关于离愁别绪的题材都会选取柳树、柳枝来寓意不舍和挽留。

唐代以前,笛、箫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到了唐朝,有人在笛子的吹孔与按音孔之间增加了一个孔,并贴上由竹管内壁提取出来的薄膜作为笛膜。因为这一个小小的举动,笛子这件乐器的性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声音更加清脆明亮,并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只要有一支笛子,它的声音就会在合奏中毫不费力地显露出来。因为加了笛膜,竹笛这件乐器最终得以定型。从此,笛、箫基本区分开来——竖吹为箫,而横吹的就是笛子。

与此同时,笛子也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其喜爱有加。被称为梨园之祖的唐玄宗就非常喜欢笛子并擅长吹奏,经常为爱妃杨玉环吹笛伴舞,甚至在上朝的时候还对他的玉笛念念不忘。唐宋时期描述笛子的诗词举不胜举:“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唐】李益)“江上何人一笛横,倚楼吹得月华生。”(【宋】吕渭老)简简单单的一支笛被赋予了生命,寄托过多少人的情思,陪伴多少人度过不眠之夜……

《韩熙载夜宴图》之“清吹” 【南唐】 顾闳中
歌舞升平的背后,隐含着多少无奈和苦楚、动荡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