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图腾乐舞作为图腾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早在原始时期,就已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飞舞生动的壮观景象。从这些乐舞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到后来,各艺术门类逐渐发生了分化,独自细化发展,但是古代乐舞中这种飞舞生动的艺术精神并没有就此消散,而是渗透和融入了各个艺术门类当中。
《周易》中曾提出“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中国古人万物流变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具体到艺术创作中则表现为流线的造型和飞舞的姿态。天地之间日起日落,花谢花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老子》中就有“周行而不殆”的说法。因此作为表现自然世界和人的主观感受的艺术作品,必然不可以处于僵化和静止的状态之中,人们用一切可能做到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呈现这种飞舞生动的状态,例如,在传统戏曲和古典舞蹈的服装中,会有长长的水袖,表演中会将水袖高高地抛出,任其形成曼妙流转的姿态,这种姿态好像在表演者的控制之中,却又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再例如,我们特有的书法艺术,不管是行书还是草书,都给人一种辗转流动、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感受。
陕西歌舞剧院的《仿唐乐舞》
(图片引自《唐代乐舞》 孙剑编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杨军 书法作品
再来看看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尤其是南方小型私家园林的布局讲究迂回曲折、曲径通幽,在园林的进门处往往设有像屏风一样的照壁,它在艺术创作上的目的就是不让人将园林景观一眼看尽,而是沿着预设好的线路慢慢赏玩,在游览园林时仿佛就是展开了一个画轴,随着脚步的移动,眼前的景致也在巧妙转换。
金陵第一园 瞻园
说到画轴,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这种婉转流动的线性艺术甚至体现到细微之处。西方传统的油画是将画布固定在画框上,整体画面一览无余,全然呈现在观者面前,而中国的传统画很多是采用了画轴,画面的内容会随着画轴的展开慢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说中国传统绘画某种程度上连呈现方式也是线性的。
西方油画的画笔通常是扁头的,作画的时候更倾向于一种涂抹,就好比吃西餐时往面包上涂抹奶油一样,而中国的毛笔笔头是呈锥状的,我们常常会听到“笔锋”一词,这样的构造就是为了线条而设计的。
(左侧图片引自网络 https://www.912688.com/supply/306258161.html)
(右侧图片引自网络http://www.shuhuadh.cn/detail.php?cid=17&id=9678)
就连庄严的建筑也会用飞翘的屋檐来展现这种飞舞流动的姿态。
金陵第一园 瞻园
虽然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没有一个具体可视的可触碰的艺术形象,但是在整体审美心理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依然会在音乐形态、音乐结构、演奏方法等方面努力展现这种飞舞生动的线性艺术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是以单声音乐为主,这并非因为古人创作不出来多声部的音乐。西方的音乐与舞蹈深受西方几何观念的影响,复调音乐的对位法和五线谱的多声空间形式与几何原理深有渊源。而中国的单声音乐正是在万物流变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旋律走向呈现线性的流动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渐变式的变化规则,讲求“一声之玄微”,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传统音乐的表情处理当中,通常一个乐句就会做一次由弱渐强再渐弱的处理,甚至仅仅是一个长音也要做一次弱起渐强再渐弱的处理。还有我们传统音乐中经常会用到的散板,一个乐句就要做一次渐快再渐慢的变化,这都是流变观念的体现。例如在《春到沂河》的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处“渐强”“减弱”的表情记号,还有“慢起渐快”“渐慢”的渐变式速度处理。然而表情记号还不能将旋律的变化完全标记清楚,很多细微的音乐处理,只能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和演奏者的直觉体验来完成。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的大曲,一般是将多个带有标题的小段落串联起来演奏,像《春江花月夜》就是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等十个诗情画意的小标题串联而成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也同样是由若干个带有标题的小段落组成。中国戏曲音乐中的曲牌联缀体,也是像串珠子一样,将许多曲牌连缀成套,这与西方音乐划分乐章,西方戏剧分为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的块状结构是很不一样的。(www.chuimin.cn)
最后,音乐的形态特征上追求曲线的美感。庄子认为音乐也是大道的载体之一,他说:“夫至乐者……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这里表达了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与大道精神相通的,要在不断变化的音乐中产生无穷的遐想。前面我们所说的意境是要营造出超然时空的精神感受,而这里的流线之态则是实现造境的主要完形手段。除了要有流线的造型,还要追求造型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变化中营造意境,让人产生遐思。而要使线产生变化就会出现曲线的效果,曲线又恰好给人以飞舞升腾之感,所以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的书法、绘画、建筑一样,都体现了曲线美的特点。因为音乐艺术形象相对抽象,所以我们不妨拿中西乐舞做对比。
中国古典舞在形态上讲究“曲、圆、拧、倾”,体态上会在腕部、肘部等关节部位出现弯曲,造成“拧、倾”的弯曲线条,秦汉舞俑的“塌腰撅臀”“翘袖折腰”,唐代舞蹈的“三道弯”等都体现了曲线美的造型。
郑州黄淮艺术博物馆,西汉彩绘长袖折腰陶舞俑
(图片引自网络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yw/2016-08-30/doc-ifxvixeq0710990.shtml?id=ec91)
南唐陶舞俑
(图片引自《唐代乐舞》
孙剑编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转念一想,曲线美与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和文字又不无关系,汉语发声中很有特点的就是三声,三声就是在发声过程中出现拐点,在声音上形成“拧”的效果,所以其他国家的人学习汉语时,简单地打招呼说“你好”可能就是一个难关。还有汉字笔画中的竖弯钩、横折、横折钩其实都是拧倾的效果。音乐虽然不像视觉艺术有具体可视的艺术形象,但是在整体审美心理的影响下,不同乐器都会通过诸如吟猱绰注、推拉压揉等不同的演奏技法,使声音呈现出曲线而柔性的特点。
《彝族舞曲》(片段)
(《彝族舞曲》(片段):旋律中充分发挥了琵琶左手“推拉吟揉”的技巧,美化了余音,促成了声音线条上曲线美的效果,细腻含蓄。)
相比较而言,“开、绷、立、直”是芭蕾舞的四大要素,芭蕾舞演员站立时,四肢动作要尽可能展开,要显示出肌肉的线条,双脚要外开180度,还有标志性的脚尖直立,舞蹈动作充分地体现了身体的造型感,而相应的西方古典音乐也会给人类似的直线、跳跃、律动的感觉。
芭蕾舞《天鹅湖》
(图片引自网络http://www.piaoniu.com/activity/97115)
中国传统音乐在万物流变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线性艺术的特征,因此,我们在欣赏传统音乐时也要懂得欣赏它在声音上所营造出来的流动之态和飞舞之姿,感受它所表现出来的柔性外表下所蕴含的飞舞生动和勃勃生机。
【注释】
[1]枇杷:即琵琶。
[2]鼗(táo)鼓:是古老的中国乐器。有长柄,鼓身两侧缀有灵活小耳,执柄摇动的时候,两耳双面击鼓发出响声,俗称“拨浪鼓”。
有关国乐之美的文章
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刘文金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1937年,刘文金先生出生在河北唐山,但自幼便跟随家人回到祖籍河南安阳学习生活。高中阶段,刘文金先生凭借出色的艺术才能,被推选为乐队队长。刘文金先生通过这两首乐曲,对二胡和钢琴的组合形式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从此,二胡和钢琴组合被广泛运用于现代作品的创作之中。刘文金先生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这使得他的作品拥有温暖深切、意味深长的旋律。......
2023-10-17
《赛马》一经演出,大获成功,轰动了整个羊城,黄海怀先生也因此一夜成名。为此,黄海怀、王国潼、鲁日融还被誉为青年二胡“三君子”。黄海怀先生于1959年开始着手创作《赛马》,当时他已留校任教,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前途光明,意气风发,这些都在《赛马》欢快、明朗、豪放、乐观的音乐里得到了体现。1967年早春,黄海怀先生因病不治,遗憾地告别了他钟爱的音乐艺术,年仅32岁,让人痛心惋惜。......
2023-10-17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文字中,把“气”作为音乐艺术的第一本体要素,而且提出气要与其他要素相辅相成。艺术家常以玩笑的口吻说:“抖一抖身上,别无长处,只剩下这一身香气。”艺术作品也是如此,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看重这种以气韵为核心的“俯仰自得”“悠然自若”的生命气息。浙江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气韵贯通,非常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气韵生动的审美特征,也再现了“高山巍巍,流水洋洋”的艺术意象。......
2023-1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二胡界就将蒋风之先生和二胡名家陆修棠先生并称为“南陆北蒋”。蒋风之先生《汉宫秋月》是蒋派二胡演奏风格的经典代表,也是蒋派艺术风格形成的奠基之作。《汉宫秋月》源于同名古琴曲,后被刘天华先生记录、整理并改编,而现在最受欢迎的还要数蒋风之先生修订并传谱的版本。......
2023-10-17
曲笛因为给昆曲伴奏,又称“昆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称“苏笛”。无论是曲笛还是梆笛,它们的表现力都非常丰富。此外,还有由演奏家蒋国基、常敦明研制的巨型竹笛,长度达3.3米,演奏时需一人吹奏、两人按孔,三人合作完成,其长度创下了世界之最。从唐代开始,人们逐渐将竖吹之笛称为箫,而将横吹的称为笛。......
2023-10-17
秦筝传入河南以后,和当地的民间音乐发生了融合,因为河南地处中原,古代居九州之中,所以融合后的筝乐又被称为“中州古调”,现今多称为“河南筝曲”。河南筝曲主要流传于南阳市、泌阳县、叶县等地,大多直接来源于河南的大调曲子和板头曲。河南筝曲以浑厚淳朴见长,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带有明显的方言音调特点,有着浓厚的戏曲韵味。滑音,符合河南方言音调习惯,短促而直接,此外还有边滑边颤的滑颤音。......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