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琵琶经典作品《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

琵琶经典作品《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

【摘要】: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和《海青拿天鹅》。《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一样,都是体现琵琶武曲精髓的作品,并且都以楚汉战争为题材,但是二者立意却不相同。《十面埋伏》通过琵琶特有的刚烈音色,以及丰富的演奏技法,成功地再现了古代战场上血雨腥风、雄壮恢宏的战争场面,从中我们听到了英雄的豪情壮志和将士的视死如归。

琵琶的武曲是叙事体,注重写实,做各种叙事状物的描写,结构上类似于章回体小说或者戏曲分场的连续性叙述,往往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近代琵琶浦东派传人沈浩初在《养正轩琵琶谱》的“曲情赘语”中这样评价武曲音乐特点:“今谱中《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武套之表演故事,综其绘声绘色,有起有结,其节目无异章回,同于杂剧。”琵琶武曲更多地发挥轮拂、满轮、扫弦、绞弦、并弦、煞弦等演奏技法,音乐风格气势如虹。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和《海青拿天鹅》。

“海青”又叫作“海东青”,传说是飞得最快的神鹰,勇猛而矫健,北方少数民族热衷于用海青来捕捉天鹅。《海青拿天鹅》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海青英勇善战,目光咄咄逼人,鸣叫声划破天空,盘旋翱翔,势如破竹。由此,不由得让人们想到北方游牧民族也如海青一般金鼓齐鸣、战马奔腾的景象。元代诗人杨允孚为《海青拿天鹅》写下了著名的赞叹诗句:“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可见此曲在元代就已经流传开来。

《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一样,都是体现琵琶武曲精髓的作品,并且都以楚汉战争为题材,但是二者立意却不相同。

《霸王卸甲》以“败军之众”为描写对象,注重个人力量和情感的展示,描写了“垓下之战”中,深陷汉军重重包围的楚霸王项羽,几经奋力厮杀,却也无奈在四面楚歌声中,诀别爱姬,最后乌江自刎的英雄悲剧。乐曲音乐素材简练,经过各种变奏手法的处理,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丰满的音乐形象。全曲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特点,分16个段落将故事展开:

引子:营鼓

第一部分:升帐、点将1、整队、点将2、出阵1、出阵2、接战、垓下酣战

第二部分:楚歌、别姬

第三部分:鼓角甲声、突围、追兵、逐骑

尾声:众军归里

而乐曲的重点刻画集中在“楚歌”和“别姬”的段落,让人感受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内心的悲凉与无奈,也看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大丈夫在诀别爱姬时的万丈柔情。整首乐曲音乐风格悲壮、沉郁并带有崇敬之意。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提起项羽时,难掩心中敬意,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放之作,不得不说英雄的人格魅力长存。那决绝的刀起刀落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始终保留内心最珍贵的东西。

“力拔山兮气盖世”最终还是没有抵过“大风起兮云飞扬”。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争霸,决战垓下。夜晚,楚军的营帐外突然响起楚歌之声,作战已久、思念家乡的士兵们人心惶惶,产生厌战情绪,纷纷逃离。项羽率领随从连夜突围,汉军以五千铁骑追杀。到了乌江畔,项羽面对滔滔江水和汉军追兵,选择自刎。从此,刘邦赢得天下,历史开始了新篇章。(www.chuimin.cn)

《十面埋伏》是以“得胜之师”,也就是汉军的角度来描写的,突出群体力量的抗衡和较量,表现了战争中的胜利者刘邦利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所以气宇轩昂,着力刻画胜利者的威武雄姿。全曲同样采取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手法,分为13个带有标题的段落,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凯歌、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从战前准备到战斗场面再到战斗结束,基本上再现了战争的全部过程。现在的演奏中,一般会缩减段落,使得乐曲更加精练,主题更加突出。

《十面埋伏》

开篇“列营”中,琵琶的弹奏果断、具有爆发力,气势恢宏、势如破竹,拉开了战争的序幕,展现出古代战争中,鼓角声声,炮火隆隆,也展现了军营如林、铁骑驰骋的壮阔场面,同时隐隐透露出战争之前的紧张之感。

吹打段落中,琵琶用长轮演奏出气息宽广的曲调,仿佛是乐队号角声持续不断,强拍上的和音又好像是吹打乐中打击乐敲击的声音。

最精彩的还当属第二部分的“埋伏”“鸡鸣山小战”和“九里山大战”。在“埋伏”这个段落中,旋律以递升递降以及句幅递减的手法,并通过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营造出伏兵四起、阴森紧张的氛围。

在“鸡鸣山小战”中,音乐语汇短小精悍,衔接紧凑,一气呵成,描写了楚汉军队交锋、短兵相接。琵琶通过左手特殊的演奏技法,模拟出兵器相交金属摩擦的声音,扣人心弦,节奏和旋律不断递进,给人以步步紧逼之感。

在“九里山大战”中,琵琶用难度较大的绞弦技巧和密集快速的旋律,形象地展现出千军万马、百万雄兵,兵器在拼尽全力较量,喊杀声震天,惊心动魄,令人振奋。同时又不乏细节的刻画,在兵器强烈的摩擦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两个视死如归的将士怒目圆睁,屏气蓄力,奋力抵住对方,拼死一战

在“自刎”段落中,悲歌的音乐,表现出了西楚霸王突围逃至乌江,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随着乐曲的戛然而止,表现手起刀落、自刎身亡,战争结束。

明末清初,在《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记录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驽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怒,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通过琵琶特有的刚烈音色,以及丰富的演奏技法,成功地再现了古代战场上血雨腥风、雄壮恢宏的战争场面,从中我们听到了英雄的豪情壮志和将士的视死如归。可以说,能够以一己之力生动地再现战争史诗乐器,独数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