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乐之美:古琴与中国古代意境艺术的完美融合

国乐之美:古琴与中国古代意境艺术的完美融合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一种“循本尽心”的艺术形态,意境与“天人合一”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可以说它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而“境”指的是边界,存在之所。因而“意境”的直观解释就是心念存在之所。所以中国传统艺术重在“造境”,它的实质就是在艺术表现中打通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自我,实现心物一体,通过艺术作品营造出一种广袤无边的超然时空,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一种“循本尽心”的艺术形态,意境与“天人合一”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可以说它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想要从事农业生产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与天的关系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靠天吃饭”的现实中,人们自然形成了要与天亲近、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理,进而去感受天地大美、体悟道之内涵、与天地浑然一体,因此“天人合一”就成为中国古代一切思想的核心观念。简单来说,意境就是情与景的交融合一,“物”好似客观世界中的“我”,“我”又好像是精神化的“物”,意境则存在于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中。“意”本意为“心念”,中国艺术在观照自然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在《乐记》中有这样的表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而“境”指的是边界,存在之所。因而“意境”的直观解释就是心念存在之所。所以中国传统艺术重在“造境”,它的实质就是在艺术表现中打通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自我,实现心物一体,通过艺术作品营造出一种广袤无边的超然时空,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乐曲意境高远,静穆中,极天地之旷远、云霄之缥缈,鸿雁若往若来、时隐时现,宇宙万象浑然一体。)

中国的拨弦类乐器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类乐器,虽然古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意思是说弹拨乐器的艺术感染力不如吹管乐,而吹管乐相比较而言又不如人声歌唱。这在总结音乐情感表达时是成立的,人的声音,加之歌词文学性的助力,确实更能够贴近人最真最强烈的情感表达,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吹管类乐器可以吹奏出连绵的长音,与歌唱的旋律性更为相近。而弹拨乐器由于其演奏方式和发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颗粒性的声音,它不能够演奏出连续不间断的长音,如果想要演奏长音,必须通过持续演奏同一个音,将密集均匀的颗粒性声音连接起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弹拨乐的歌唱性似乎没有那么强。但正是因为这样,弹拨乐器却能够做到超越人的情感,突破人声的局限,表现出形而上的精神升华的超然空间,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音乐营造意境的需要。故而在中国古代,弹拨乐器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甚至处于首乐的位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古琴

古琴“艺之传承立于技而妙于道”,认为“以声音追造化,远矣!惟有声外之意,或可过之也。故意之所重,甚于其他”。古琴是精神化的乐器,除了抒怀明志,还能够传递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在它所营造的那个看似平静的精神世界里,蕴藏无限的能量。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凭借弹奏古琴巧施“空城计”,未动一兵一卒惊退敌军。当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临危不乱,端坐在城门上饮酒抚琴,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又听诸葛亮的琴声镇定不乱、隐含杀气,他不免心中疑惑,恐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等到探明实情,赵云率大军已经赶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在这个故事中,古琴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双方没有一句对话,诸葛亮单凭琴音传递出去的心理状态就足以威慑敌军,以静制动,显示出心智的较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英雄》中,在一个雨天的棋馆里,无名对一位抚琴的盲人老者说:“老先生,请再抚一曲。”于是,伴随着深邃的琴音,一场决斗蓄势待发。无名独白:“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原理相通,都讲求大音希声之境界,臣和长空面对面站着,有半个时辰,虽然谁都没有动,但决斗已经在彼此的意念中展开。”古琴声中,雨水顺着棋馆青黑色的屋檐流淌而下,决斗二人身未动,却胜负已分,静穆中,蓄力无穷。

古琴的出音方式主要有散音、按音和泛音三种,古人对这三种方式所出音色又有不同的要求,在《诚一堂琴谱》中有这样的表述:“凡散声虚明嘹亮,如天地之宽广,风水之澹荡,此散弹也。泛音脆美轻清,如蜂蝶之采花,蜻蜓之点水也。按声简静坚实,如钟鼓之巍巍,山崖之磊磊也。”古琴每一次出音都好像一滴水墨散落在宣纸上曼妙地渲染开去,发生着自由自在的变化,就好像空中的浮云一般,音与音之间的余音荡漾就好像传统水墨画里的留白,充满无尽的意味。古琴演奏时更会通过吟猱绰注等演奏技法改变乐音的走向,给人以云雾升腾、无限延展的感受。可以说古琴的演奏方法和音色特点就是在“造境”,生活中我们常说“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讲究“象外之象”“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听琴除了听出音时的旋律外,更要感受音与音之间留白处的意味,以及它们所营造出的那个空间浩渺、时间无限、超越自我的境界。(www.chuimin.cn)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当我们能够领会并爱上白云瞬息万变的美妙、飞鸟自由翱翔的惬意、清泉流动跳跃的欢笑、山腰间云雾缭绕的缥缈,那时,我们的精神与自然造化达到共通,那时,古琴音乐就是我们内心感受最好的代言。

《临流抚琴图》 【宋】夏圭
一位隐士临流抚琴,前有流水潺潺,后有苍松翠柏,画面留白处尽显山川辽阔深邃,意境深远。伴随着淙淙流水,琴声想必更加清幽通透,与琴者的精神一道融入山高水阔中。

古琴音乐文化从斫琴技术到演奏方法,再到哲学美学理论,自成体系,博大精深。古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凝聚了中国文人雅士的哲思和审美理想,代表着高尚的艺术品位和道德情操,绕梁的琴音带领我们赏中华万千气象,寻找文化之根。

【注释】

[1]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

[2]早期的古琴使用的是文字谱,这是一种描述性的记谱方法,用文字描述右手弹奏的指法和左手取音的位置。唐代曹柔创立减字谱,贾宝玉惊叹为“天书”的就是这种乐谱。它只记录演奏指法和取音位置,不记录音名和节奏,可以说是一种指法谱,这与五线谱有很大的不同。减字谱就是将古琴常用指法名称的汉字笔画摘出,再拼成一个符号。例如:,上半部分代表左手的取音的位置,“夕”代表名指,“九”代表九徽;下半部分代表右手的演奏指法,“勹”代表中指指法“勾”,“四”代表四弦,这个符号整体来说就是右手勾四弦,左手名指按四弦九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