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聆听中国古琴音乐,犹如呷一口中国人钟爱的清茶,需要我们去咂摸、去品味。起初,一点点苦,略皱一下眉头,然后便是淡淡的茶香,回味无穷。经年累月地饮茶,不但健身,而且怡情。
《调琴啜茗图》(局部) 【唐】 周昉
图中描绘了唐代宫廷贵妇赏琴品茗的雅致生活。抚琴者坐在磐石上,调弄琴弦的动作刻画得细致入微。品茗者虽然只有背影,但也能感受到她雍容自若,细细体味。琴与茶同在一幅画中,可以看出二者在当时的贵族文化生活中已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琴和茶的共通。
同时,饮茶需要经过煮水、滤茶、沏泡等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显得悠然自得,怀着恬静的虔诚,等待一缕不经意的幽香;而古人在抚琴前,则有焚香洗手之说,同样恭敬虔诚地端坐琴前,静候十指触弦时,天籁之音飘然而来。
1977年8月,美国的“航行者一号”太空飞船携带着一张录有多首代表性音乐的镀金唱片升入太空,这是人类向地球以外的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高等生物发出智慧和文明的信息。在这张代表着地球文明的唱片中,收录了27首世界经典音乐作品,其中就有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推荐的,由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这首乐曲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可以说它是亚洲音乐的最高精神代表。
《流水》
古琴自古就有着“娱己不娱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古琴音乐不为取悦大众,而是弹给自己或三两知己,弹给自己抒怀明志,弹与知音精神共鸣,因而古琴的音量不大,不愿听者,不会被打扰,愿意听的人又会声声入耳入心。也许并不是聪明的古人不能够实现将古琴的音量放大,而恰恰是这轻微又通透的音量使古琴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达到高度融合,可以说这是审美选择的结果,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契合人们心理的设计。因而“高山流水觅知音”也成为提及古琴时,必然会想到的一个典故。其实在古琴流传的几千年里,造就了无数动人的佳话,每一首琴曲背后都有一幅美丽的画卷、一个动人的故事。(www.chuimin.cn)
伯牙在他的师傅成连的指导下,成为一名弹琴技艺高妙的琴师,远近闻名,《荀子·劝学》中记载“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意思是说,由于伯牙弹琴技艺高超、意境悠远,甚至连吃草的马儿都会侧耳倾听。可是即便如此,伯牙却常常因为知音难逢而叹惋。一天,伯牙乘船沿江而下,行至汉阳江口,突遇雷雨天气,于是将船停泊于山脚下。而后雨过天晴,天上还出现了彩虹,伯牙为之心动,端坐船头,抚琴抒怀。就在这时,隐士钟子期闻声而至,对伯牙的弹奏赞叹不已。伯牙抚琴志在高山,子期便赞叹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抚琴志在流水,子期便感叹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人生喜逢知音,伯牙喜出望外,于是两人结为挚友。不料第二年钟子期因病去世,伯牙失去知音,悲痛万分,于是他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古琴在青石上摔得粉碎,终生不再抚琴。
《伯牙鼓琴图》 【元】王振鹏
无须话语,琴音便使得二人心领神会。人在浩渺的宇宙中是何其渺小,何其孤寂,孤单的灵魂遇到知音又是何等幸事,得此一人,足矣。
在美丽的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有一个古建筑群,其中有一座汉白玉方形石台被称为“古琴台”,相传伯牙鼓琴遇知音就在此地。建筑群除殿堂主建筑以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布局精巧,层次清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营造出清幽而深远的意境。古琴台始建于北宋,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很多人慕名而来,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面对浩渺的宇宙,人们时常感到渺小与孤寂,能够有一位精神相通的知音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而古琴台让人们看到了美好愿望实现的样子。历史上许多文人名士都为此挥毫赋诗,在古琴台建筑群内,人们还可以欣赏到书法艺术精品。例如,内有门额“琴台”二字,相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而清代书法家宋湘诗兴大发之时,束竹蘸墨书写的《琴台题》更是大气磅礴,备受推崇。
古琴曲《流水》便是源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其简字谱[2]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有题解说《高山流水》本是一首曲子,唐代以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两首琴曲,不分段数,宋代才有《高山》四段、《流水》八段的划分。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首琴曲一直是琴人们演奏的经典曲目,广为流传,而其中《流水》尤其被视为经典之作,深受人们的喜爱,所谓“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跟随飞船遨游于太空的古琴曲《流水》是由管平湖先生根据《天闻阁琴谱》传谱演奏的。整曲共有九段和一个尾声,乐曲一开始以缓慢的散板营造出高山之巅、云雾升腾、暗流涌动之感,继而以清澈的泛音表现出滴滴清泉、涓涓细流,再到疾速的滚拂,展现出水流湍急、江河瀑布、滔滔不绝,其间还加入连珠式的泛音模拟水流飞溅,溅起的水珠在阳光的映射下晶莹剔透、活泼跳跃。《流水》这首乐曲可以说将水的各种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曲尾水滴之声再度响起,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带给人以江山无尽、逝者如斯的感受。
有关国乐之美的文章
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刘文金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1937年,刘文金先生出生在河北唐山,但自幼便跟随家人回到祖籍河南安阳学习生活。高中阶段,刘文金先生凭借出色的艺术才能,被推选为乐队队长。刘文金先生通过这两首乐曲,对二胡和钢琴的组合形式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从此,二胡和钢琴组合被广泛运用于现代作品的创作之中。刘文金先生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这使得他的作品拥有温暖深切、意味深长的旋律。......
2023-1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二胡界就将蒋风之先生和二胡名家陆修棠先生并称为“南陆北蒋”。蒋风之先生《汉宫秋月》是蒋派二胡演奏风格的经典代表,也是蒋派艺术风格形成的奠基之作。《汉宫秋月》源于同名古琴曲,后被刘天华先生记录、整理并改编,而现在最受欢迎的还要数蒋风之先生修订并传谱的版本。......
2023-10-17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文字中,把“气”作为音乐艺术的第一本体要素,而且提出气要与其他要素相辅相成。艺术家常以玩笑的口吻说:“抖一抖身上,别无长处,只剩下这一身香气。”艺术作品也是如此,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看重这种以气韵为核心的“俯仰自得”“悠然自若”的生命气息。浙江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气韵贯通,非常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气韵生动的审美特征,也再现了“高山巍巍,流水洋洋”的艺术意象。......
2023-10-17
《赛马》一经演出,大获成功,轰动了整个羊城,黄海怀先生也因此一夜成名。为此,黄海怀、王国潼、鲁日融还被誉为青年二胡“三君子”。黄海怀先生于1959年开始着手创作《赛马》,当时他已留校任教,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前途光明,意气风发,这些都在《赛马》欢快、明朗、豪放、乐观的音乐里得到了体现。1967年早春,黄海怀先生因病不治,遗憾地告别了他钟爱的音乐艺术,年仅32岁,让人痛心惋惜。......
2023-10-17
秦筝传入河南以后,和当地的民间音乐发生了融合,因为河南地处中原,古代居九州之中,所以融合后的筝乐又被称为“中州古调”,现今多称为“河南筝曲”。河南筝曲主要流传于南阳市、泌阳县、叶县等地,大多直接来源于河南的大调曲子和板头曲。河南筝曲以浑厚淳朴见长,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带有明显的方言音调特点,有着浓厚的戏曲韵味。滑音,符合河南方言音调习惯,短促而直接,此外还有边滑边颤的滑颤音。......
2023-10-17
后来,周文王为了纪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琴弦,而武王伐纣时又增加了一根琴弦,所以,古琴又称为文武七弦琴。琴棋书画成为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德所必修的四门功课,而其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古琴被诗人视为秋意萧瑟的时节里唯一的知音和伙伴,也很好地印证了“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于是孔子便以兰花自喻,创作了《幽兰》这首琴曲。为避免母亲遭受连累,聂政毁容自缢。......
2023-10-17
王次恒先生正是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诗意中获得了灵感,创作了令人百听不厌的经典作品《燕归来》。《燕归来》乐如其人,王次恒先生谦和儒雅又真挚热情。《燕归来》正是王次恒先生在演奏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的返璞归真之作。......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