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京深处:东交民巷使馆区,老北京的世博园

北京深处:东交民巷使馆区,老北京的世博园

【摘要】:东交民巷为世人所熟悉的历史,大多是从《辛丑条约》开始的。那时的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还叫江米巷,因这里是南粮北运经运河卸船进京的第一站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东交民巷正式结束了“国中之国”的历史,不过依然是外交中心。1946年4月4日,《新民报》北平社在这里正式成立,喜欢张恨水的朋友,也可以来东交民巷寻找一代文豪的足迹。

东交民巷为世人所熟悉的历史,大多是从《辛丑条约》开始的。其实除了列强用围墙碉堡围起来的“国中之国”那半个世纪,东交民巷作为中国外交中心的历史早在元朝就开始了。那时的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还叫江米巷,因这里是南粮北运经运河卸船进京的第一站而得名。作为内贸中心的江米巷因地利之便,自然就成了外贸、外交中心,这使得这里在700年前就留下了外国人的踪影,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马可·波罗,他的游记中就曾多次提到“文明门内江米巷”,这便是崇文门和东交民巷700年前的名字。

到了明代,在大致相当于今天天安门广场的位置修建了“国家行政办公中心”——棋盘街,被拦腰截断的江米巷自此有了东西之分,而主管外交事务的礼部和鸿胪寺就坐落在东侧。清乾嘉时期,开始和西方强国打交道,这里也修建了“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规定外国使节可长驻,东江米巷也更名为东交民巷。

新中国成立后,东交民巷正式结束了“国中之国”的历史,不过依然是外交中心。到1958年后,这些使馆陆续迁往日坛地区新建的第一使馆区,留下的馆舍才陆续被新进驻的各大机关用为办公地点和宿舍。原法国大使馆则于1951年被改建为迎宾馆,几乎接待过当年访华的所有外国元首。因国内政变而多年有家难回的西哈努克亲王,就曾在这里度过了十余年难忘的岁月。1972年周恩来总理还曾亲自批示,在此为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兴建游泳池和羽毛球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建了钓鱼台国宾馆,东交民巷才彻底失去了外交中心的地位。(www.chuimin.cn)

虽然没有了当年那么多外国人,但外国人留下的遗迹可真不少。东交民巷,虽长度只有1.5公里,却为北京胡同之最,像从西头到东头一棵接一棵的法国梧桐,都是当时的外国人所种。虽然是殖民统治的罪证,却给后来的居民留下了一片难得的阴凉。东交民巷东段曾是德国人的地界,挨着当年德国人开的北京医院,有一座不起眼的德国小楼,东交民巷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便是曾在摄影圈赫赫有名的阿东照相馆。迎宾馆所在的东交民巷中段,当年曾是法国的地界。在法国大使馆和圣米厄尔教堂这两座著名建筑不远处的路北有家“静园川菜馆”,这里从前是法国邮局。老北京最早的一批集邮爱好者,就是从这儿玩起来的。

从台基厂往正义路方向前行不远,便是一座红白相间、和洋混风的古堡式建筑,在周边一群四四方方的罗马式大楼簇拥下颇有几分妩媚。但在日本侵华期间,它已变为日本的正金银行。日本战败后,连位于横滨的正金银行总部都被麦克阿瑟勒令解散,北平东交民巷的分行更是成了无主的买卖。抗战胜利前夕,在重庆大后方的新民报董事会决定建立北平分社,而正金银行大楼的宽敞明亮正符合大报风范,当时即聘著名报人、作家张恨水为北平社的经理、总编,率团队进驻正金银行大楼。1946年4月4日,《新民报》北平社在这里正式成立,喜欢张恨水的朋友,也可以来东交民巷寻找一代文豪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