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作家茅盾先生的旧居,时常能引得文学爱好者前来凭吊。茅盾故居,位于现在的后圆恩寺胡同13号院。步入院门,迎面雪白的墙壁上镶嵌着由邓颖超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下子,茅盾也成了“大家闺秀”。茅盾夫妻伉俪情深,一生甘苦与共。茅盾让儿子取回寄存多年的骨灰盒,郑重地供奉在这间卧室的小衣柜上。......
2023-10-17
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数不胜数,但其中最短的一条,得说是北海南门外的文津街了。俗话讲,浓缩的都是精华,它与南城的琉璃厂、国子监的成贤街一样,都是北京最有“墨水”的街道。当年的北平图书馆,如今的国图古籍馆就坐落在文津街上。就连文津街的名字,都是沾了图书馆的光。
身处北海之畔,这里一直都是皇家重地。在元代,图书馆的位置是道观“兴圣宫”的所在地。到明代等级提升,成为皇家御用道观“玉熙宫”。不说别人,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就经常来这里做醮供。因为皇帝几乎天天出入此地,所以不少娱乐活动也就都挪到这里举行。到了清代,这里成为御马监的西马场。后来这座服务人民大众的北平图书馆,就在皇家的“御马圈”上开工建设。真是应了老北京那句俗语“马槽改棺材——成人了”。
图书馆1929年3月正式开工,1931年6月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这座图书馆的所有花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最初预计建筑费为六十万到六十五万银元,可实际上的花费有一百三十七万四千余元,比估价高出一倍多。超出预算可不是贪污腐败,而是由于工程不惜成本。因此文津街北平图书馆不仅建筑外观华丽大气,内部设施更是全部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比之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毫不逊色。单是那中央大厅左右两侧楼梯下的卫生间,铺地的都是六角小瓷砖,还有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看得见外面的花玻璃,一色都是美国货,比当年的北京饭店还讲究。民国时期,对于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
这座图书馆一建成,就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人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不仅设备先进,理念也十分现代化。图书馆本着服务大众的原则,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虽然不用花钱,但是图书馆对进馆读者的衣着有着严格的要求。按照当时的规定,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方可入内,否则就要被挡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了。
而这里最有名气的读者,还要属毛主席了,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就办理了借书证,并且经常让工作人员来此借书。但毛主席信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经常无意间在借来的图书上写写划划,这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度颇为头疼。如今不少主席看过的书都已经影印出版,书上勾画圈点的地方,自然就是毛主席感兴趣的部分。这样一来,也为人们研究这位伟人提供了更多信息。(www.chuimin.cn)
除去中西合璧的建筑,图书馆院内散落着的圆明园遗物更是值得一看。就在图书馆高大红墙和琉璃门前,蹲着一对巨大的石狮子,它们俩原木在圆明园长春园大东门外“上班”,火烧圆明园时因为是石头材质而躲过一劫。1929年建馆时需要一些石料,当时的政府决定到圆明园的废墟中取用。其实那是对圆明园的再次破坏,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太多保护文物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这对大石狮子,经当时的内务部同意,便运了回来。
在主楼即将落成之时,人们觉得图书馆偌大的庭院中空空荡荡,似乎还应装饰些物件。当时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也在兴建,两家都看妥了圆明园安佑宫大门内外的两对华表,准备一家拿一对。这两对华表的造型样式跟天安门的两对华表十分相似。门内的一对称作“望君出”,也就是希望天子可以常常出宫,走访天下民情的意思。门外的一对称作“望君归”,意思是希望天子既要去体察民情,也要注意安全,全须全尾儿地回来。其实问题并不复杂,既然两家都看上了,一家一对儿也就是了。可华表在运送时工人有些疏忽,门内、门外的华表各取了一根。回来仔细一看,千辛万苦运到的宝贝竟然是一顺儿。自然,现在立于北大西门里的那对华表,也是一顺儿了。
在文津街馆的大门内,左右还各有一通石碑,也都是圆明园的旧物。其中一通原立于圆明园文源阁。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命大臣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的格局建造文源阁,专为珍藏四库全书之用。这通石碑用汉满两种文字,记述了当年建设文源阁的意图和经过。另一通原立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高山流水”中,铭文大意是乾隆皇帝教育八旗子弟要继承满族骑射传统,保卫大清江山社稷。在馆内东侧的柏树林里,还有一块石刻,名唤昆仑石。这块石头形如玉圭,古朴大方。在北京,这样形制的石刻是不多见的。它原立于圆明园福海西岸望瀛洲,上刻乾隆皇帝的两首五言诗,文物价值极高。
有关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的文章
倒是作家茅盾先生的旧居,时常能引得文学爱好者前来凭吊。茅盾故居,位于现在的后圆恩寺胡同13号院。步入院门,迎面雪白的墙壁上镶嵌着由邓颖超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下子,茅盾也成了“大家闺秀”。茅盾夫妻伉俪情深,一生甘苦与共。茅盾让儿子取回寄存多年的骨灰盒,郑重地供奉在这间卧室的小衣柜上。......
2023-10-17
杨梅竹斜街,成了旧时人们通往时尚的通道。在前门外的街道中,杨梅竹斜街的名字尤其地优雅可爱。“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改名后的杨梅竹斜街,住过不少文化名人。也就是说,杨梅竹斜街成了领风气之先的地方。古建筑学家王世仁先生在解释这个“龙脉”时,特别指出了像杨梅竹这样的斜街连接着元明两朝新旧两座皇城,地理位置尤为重要。看来早在500年前,杨梅竹斜街就承担起了连接新旧空间的重任。......
2023-10-17
日本占领北平期间,翠明庄曾经接待过无数日本高级将领和官员,比如冈村宁次,每次来北平几乎都是在此下榻。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谈判人员全部住在北京饭店,美国人则住在教会管控的协和医院,而国民党当局则别有用心地将中共代表全部安排在翠明庄下榻。如今,翠明庄已经不再是秘密战的阵地,仅留下老建筑,任后人凭吊。......
2023-10-17
但是穿行于此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中国儿童剧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真光电影院、北京剧场。真光剧场的设计师名叫沈理源,浙江杭州人。真光剧场开业后,便扮演了领风气之先的角色。真光对员工,更是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至于真光剧场的内部设施,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在北京各大电影院中处于领先地位。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华北人民文艺工作团进入北京,并酝酿收购真光电影院,最终以5500匹布的价格成交,将其改造为北京剧场。......
2023-10-17
金融街里的这座吕祖宫,始建于明代。至今吕祖宫门前还保存有当年火神庙的匾额,诉说着当年那段属于火神爷的历史。他将火神庙、地藏庵合为一体,改名吕祖宫,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总体看来,吕祖宫也绝对算得上是一座不小的庙宇。据说直到近些年文物部门修缮吕祖宫时,才腾退了宫里最后的几户居民,彻底结束了百姓与道士一起蜗居的日子。......
2023-10-17
但此时的齐白石由于身体原因,经常被噩梦惊醒,他则要求回老宅与家人团聚。作为资深“北漂”人士,齐白石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有十余处。虽然在雨儿胡同居住时间不长,但这里算是齐白石居住过的最为像样的房子,因此将这里定为齐白石故居,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齐白石居住时间最长的跨车胡同15号,就简单得不像样。当时正值日寇侵犯东三省,时局动荡,很多人觉得齐白石此举为的是保护家宅平安。......
2023-10-17
湖边绿树掩映下还点缀着些许亭轩,这便是清代棍贝子府的旧址了。现而今积水潭医院内保留下来的,仅是当年棍贝子府后花园的一部分,只能算庞大王府建筑的冰山一角。现如今老百姓习惯称呼的棍贝子府,是由他的末代主人而命名的。后又传了三代,最终在光绪六年,棍布札布袭贝子,清末至民国年间,此府遂被称棍贝子府。......
2023-10-17
在古代,钟楼和鼓楼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带,是用于报时和聚众议事的建筑。还有另一种建于宫廷内的钟鼓楼,作报告时间和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鼓楼城楼内原有“更鼓”25面,其中主鼓1面、群鼓24面。庚子年的兵乱,给了钟鼓楼一记重创,钟和表的出现,则是彻底抢了钟鼓楼的饭碗。如今,钟鼓楼虽然已经很少工作,但它仍然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