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四转角楼:历史巨变之地

西四转角楼:历史巨变之地

【摘要】:按照明朝的规定,在西四处决人犯由大兴县、宛平县合署承办。大兴县在今天的西四东转角街楼下设官房,宛平县在今西四西转角街楼下设官房。犯人被处决后,大兴县领尸身,宛平县领首级,再分别登记造册。如今西四这两座转角楼,建于清光绪二十年。西四路口的两座转角楼,就属于这次点景工程的营建项目。只有这西四的转角楼,因为设计巧妙合理、造型独特,得以保存下来,并且替代西四牌楼成为老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

如今出地铁西四站,您便会看到两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深灰色的屋顶、大红色的窗棂,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如今,这两座楼已经变成了新华书店和工商银行。出入其间的人们也许不知道,当年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地标——西四转角楼。

热闹街市成杀人刑场

您可以想象,老北京城是一水儿的平房,三层以上的楼房可谓凤毛麟角,这样气派的转角楼,绝对算得上是一大亮点了。加之西四地区,有马市、羊市、猪市、缸瓦市,商业气息浓厚。所以在老北京,提起西四转角楼,就像如今提三里屯太古里、国贸三期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别看街道是这么繁华,这里在明代却充当着刑场的职责。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我国封建时期各朝处决犯人都要在繁华闹市,说白了就是要杀一儆百。所以,古书有“刑囚于市”和“弃市”之说。正因为西四牌楼地区在明代是个相当繁华的商业中心,所以也成了杀人刑场的不二选择。明朝二百余年间,不知道有多少人血洒于此。这其中,有不少祸国殃民、万人唾骂的乱臣贼子,如明朝正德年间的九千岁刘瑾,就是在此被凌迟处死。但朝廷昏聩,忠臣良将在此蒙冤而死的自然也不在少数,比如打赢过“北京保卫战”,击退兵临城下的蒙古铁骑的于谦,被奸人陷害定罪后,就是被处死在西四。《明史》记载:“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到了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炮击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威震辽东。但后来崇祯皇帝误中反间计,把袁崇焕凌迟处死在西四街头。可惜袁崇焕没有当年于谦那么幸运,刑场上没有了百姓同情的泪水。反之,无知的百姓不明就里,把他当成了卖国贼。可叹一代英雄,就这么命丧西四。

按照明朝的规定,在西四处决人犯由大兴县、宛平县合署承办。大兴县在今天的西四东转角街楼下设官房,宛平县在今西四西转角街楼下设官房。犯人被处决后,大兴县领尸身,宛平县领首级,再分别登记造册。存放尸身的官房,就是如今转角楼的雏形。到了清代,因为西四地区变成了旗人居住的内城,刑场就移到了南城的菜市口。东西两座官房,也就这么空了下来。因为曾是监刑所用,自然也无人愿住,这一闲就闲了二百年。(www.chuimin.cn)

慈禧生日的见证者

官房虽然闲了下来,但西四牌楼却照样热闹。由于地处要冲,清朝很多重要活动都要由此经过。像文武百官于朝天宫习礼之后应诏入宫,必须由西四牌楼下通过;王公大臣奉诏到历代帝王庙祭祀,也必须由西四牌楼下通过;康熙万寿盛典时,也经过了西四牌楼;慈禧太后往返颐和园,还要经过西四牌楼。

如今西四这两座转角楼,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那年阴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慈禧晚年的行事做派,处处刻意模仿乾隆,以表示她也是一代“明君”。乾隆过生日时,要去圆明园庆贺,并在沿途大摆排场。这次赶上过六十大寿,慈禧也计划去颐和园风光一回。

为此,慈禧命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担任庆典总办,按照当年乾隆的排场,除将皇宫、颐和园妥为筹办外,还要在西华门至颐和园的几十里大道旁,沿途点缀景观,搭建经坛、戏台、彩殿、牌楼,组织僧道念经、戏班演戏,命众人夹道欢迎,供她途中观览。这就是庆寿的“点景”工程。

西四路口的两座转角楼,就属于这次点景工程的营建项目。当时的西四,毕竟是个鱼龙混杂、五方杂处的热闹所在。皇太后的銮驾由此经过,安全问题可不是个小事情。因此主管的官员想来想去,决定就在明朝废弃的官房之上,搭建起两座对称的二层小楼。建此楼的作用,一是可以遮掩后面不够美观的民居,起到美化的作用;二是在楼上张灯结彩,增添喜庆气氛;最重要的是可以在二楼制高点设置警戒,一楼房间内则埋下伏兵,以防万一。

慈禧六十大寿的沿途点景工程,大多是临时性建筑,早已难寻踪迹。只有这西四的转角楼,因为设计巧妙合理、造型独特,得以保存下来,并且替代西四牌楼成为老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如今,东边的角楼比西边的略高出一块,那是因为东边角楼曾重新修复过。而西边的这座,则是原封不动的百年老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