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京深处:探寻地铁沿线的护国寺遗址

北京深处:探寻地铁沿线的护国寺遗址

【摘要】:全盛时期的护国寺规模宏大,足足有九进殿宇。大火扑灭后,偌大的一座护国寺几乎烧毁殆尽。如今隐藏在楼群中的护国寺金刚殿,是那场大火后唯一的幸存者。护国寺庙宇虽毁,但人气不减。另一方面,护国寺庙会在商业定位上出了问题,进入了上下两难的尴尬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护国寺庙会上的游商小贩进行收编,成立了护国寺小吃店。如今护国寺小吃店遍布京城,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国产“快餐”。

出家人讲究清静无为,因此佛寺名字大都也带着几分出世的味道。从这个角度上讲,“护国寺”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寺名了。其实也不奇怪,这里很早就与政治结缘。旧传这里是元朝丞相脱脱的旧宅,在寺内千佛殿里还一直供奉着脱脱夫妇的泥塑。只是历经沧桑,泥像早已无处寻觅了。后来丞相府改成了庙宇,起名崇国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寺庙更名为大隆善寺。到了成化八年(1472年)寺庙再次升级,由皇帝赐名“大隆善护国寺”,老百姓嫌寺名太长,就直接叫这里护国寺了。

全盛时期的护国寺规模宏大,足足有九进殿宇。根据使用功能不同,又划分为前后两大建筑区域。步入山门,自金刚、天王、延寿、崇寿诸殿一直到千佛殿为止,为寺院前部。从垂花门往北,还有三重大殿,加上左右配楼及舍利塔,一起构成了寺院的后部。护国寺主次分明、整齐对称,“前朝后寝”式的设计,都与紫禁城的布局高度相似,这在北京寺庙中极为罕见。

但好景不长,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三(1907年6月13日),护国寺里的喇嘛李世斌上香后便去睡觉,结果香火点燃了佛龛未被察觉,最终导致了护国寺火灾。大火扑灭后,偌大的一座护国寺几乎烧毁殆尽。如今隐藏在楼群中的护国寺金刚殿,是那场大火后唯一的幸存者。护国寺庙宇虽毁,但人气不减。这里的庙会每月逢七、逢八开放,仍然是旧时京城百姓常来消费的地方。(www.chuimin.cn)

进入民国后,护国寺人气大不如前。一方面,来这里逛庙会的多是满族家庭。清帝逊位,这些旗人也跟着倒了霉。家道中落的没有了购买能力,个别家境殷实的也都去新式商店购物了。另一方面,护国寺庙会在商业定位上出了问题,进入了上下两难的尴尬境地。护国寺一直保持着按农历日期开市的习惯而大量“白领”则要按照阳历日期上下班。以至于护国寺开市的日子难以与主流社会的休息日契合,所以后来到这里购物的,多是家庭妇女了。

庙会上的鲜花是一大特色,夏天卖茉莉,冬天售水仙,更有精明的商家把茉莉、玉兰用细铜丝串成“花串”兜售,一下子成了妇女们争相购买的抢手货。护国寺地处西城,周边多是王公府邸,因此这里出售的吃食,多多少少能带着些贵族元素。不管是豌豆黄、芸豆卷,还是艾窝窝,都以用料考究、制法精细而出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护国寺庙会上的游商小贩进行收编,成立了护国寺小吃店。如今护国寺小吃店遍布京城,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国产“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