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京地铁沿线秘境:普渡寺奇遇录

北京地铁沿线秘境:普渡寺奇遇录

【摘要】:从南池子大街路东的普渡寺前街再步行几十步,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清代初年的这座睿亲王府了。清初睿亲王府的前身是明代的南宫,又称“小南城”,明初为皇宫东苑,皇帝常游幸于此。1650年,多尔衮病逝。从清代康熙年间到20世纪60年代,普渡寺里一直有喇嘛居住。几十年的挪用改建,到了20世纪90年代,偌大的普渡寺只遗存山门、大殿及部分配房。而原来的山门殿,则用来陈列展现多尔衮王府以及普渡寺历史的展品。

从南池子大街路东的普渡寺前街再步行几十步,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清代初年的这座睿亲王府了。如今的王府遗址,保存下来的只有山门殿、银安殿和一些配房,但仍能显示出非凡的王者气派。可谓之宫殿的重檐式银安殿坐落在一座1万多平方米的平台之上,平台由规整的青砖砌成。据称,平台初建成时高出地面3米有余,在这个平台上要是一失足掉下去,绝对摔个半残,然后就真成千古恨了。经历近400年的沧桑变化,现在的平台仍然高出地面1米多——即使见过天安门天坛、恭王府等著名皇家建筑的人,还是会被这里的建筑规格深深震撼。

清初睿亲王府的前身是明代的南宫,又称“小南城”,明初为皇宫东苑,皇帝常游幸于此。明代景泰年间,被囚于漠北的明英宗正统帝回京,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继任的明代宗景泰帝将他的前任视为眼中钉,可若是杀了正统帝,又惧于舆论压力,于是便将正统帝囚禁在小南城内。后正统帝趁景泰帝病重复辟成功,便将当年被迫蜗居的小南城看作自己翻身的发祥地,在此大兴土木,使其最终成为皇城中独立的宫殿群。

清军将领多尔衮入关进京后,一眼看中这里,后来的睿亲王府完全建立在明朝的南宫基础之上。这位清朝第一任睿亲王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与银两便入住其中。可以说,多尔衮当年得到的基本上是一处“现房”,而不是“期房”。

清代顺治年间,多尔衮受封“皇父摄政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此后十年,全国的政治中心显然从紫禁城转移至睿亲王府,许多军国大事都决于府中。而为了办公方便,多尔衮甚至将象征皇权的玉玺也存放于自己府中。一时间,这地界儿龙虎聚首,势压朝野。

就此,清初诗人、国子监祭酒吴梅村曾有诗曰:“松林路转御河行,寂寂空垣宿鸟惊。七仔金滕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

如今这里的银安殿是昔日睿王府仅存的主体建筑,也是当年多尔衮处理军政事务的所在。这座大殿坐北朝南,面积足有10000平方米,由36根红色挑檐柱围绕着。除了龙头、吻兽、琉璃瓦等细节能体现出建筑的高贵等级之外,三层重叠的檐椽更是一大特征——皇宫里被称为金銮宝殿的太和殿才只有两层檐椽。由此可见,当年这多尔衮的派头比皇上可大多了,怪不得最终要惹来鞭尸大祸。(www.chuimin.cn)

1650年,多尔衮病逝。朝廷追认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生前的无冕之君终于在身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名分。但此后不久,诸位王公大臣开始奏议其罪,睿亲王的爵位被削去,家产没收,府邸充公。一抔黄土埋葬的不仅是多尔衮的躯体,最终也掩去了他一生的辉煌。睿亲王府门前,昔日车水马龙,此时门可罗雀。

清代康熙年间,多尔衮的府邸被改成“玛哈噶喇庙”,翻译成汉语就是“大黑神庙”。据说当年庙里的玛哈噶喇佛一共有12位,皆文殊观音化身及护法神。1755年,乾隆皇帝将庙宇重新修葺扩建,又给它起了个更为汉化的名字——普渡寺。乾隆帝还为大殿题额“慈济殿”,为殿内题额“觉海慈航”。

寺内左侧的黑护法佛殿内,曾供有睿亲王用过的甲胄、弓矢。其中铠甲长七尺多,黄缎面上绣有龙的图案;胄直径九寸多,护项亦为黄色;刀、剑、弓、矢的长度都比常人使用的长出1/3有余。从武器的长短可推断出多尔衮是个身材魁梧的人。甲胄两旁有两尊护卫神像,应是模拟多尔衮生前的亲兵而塑,而塑像所佩带的兵器都是真家伙。

从清代康熙年间到20世纪60年代,普渡寺里一直有喇嘛居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喇嘛的搬出,附近的居民陆续搬进这座“大庙”。除去住人,寺院的山门还曾一度被改作粮店。几十年的挪用改建,到了20世纪90年代,偌大的普渡寺只遗存山门、大殿及部分配房。直到2003年,政府将这里仅存的院落整修重建,将当年的银安殿辟为北京税务博物馆。而原来的山门殿,则用来陈列展现多尔衮王府以及普渡寺历史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