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踏板技能教学:位置摆放、操作准备及不同用法探究

踏板技能教学:位置摆放、操作准备及不同用法探究

【摘要】:1)右脚在踏板上的摆放位置。2)右踏板的操作准备。需要注意的一点,在踩下踏板时要保证脚掌前部不能离开踏板。3)连音踏板法。4)抖动踏板法。5)节奏性踏板。中踏板的使用方法。在演奏持续音时,中踏板的使用可以防止出现无效中断,以免对旋律的连续性造成影响。踩下中踏板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效果,不仅能够使旋律持续,还可以避免产生中断。

踏板对钢琴演奏起到很好的润色作用,也是钢琴与其他乐器最大的区别。一首曲子的演绎风格、情感表达、形象刻画等,都可以通过控制踏板体现和表达。钢琴曲的演奏,除了琴键的韵律,踏板的节奏也是点睛之笔,可以使演奏变得更加生动和深入人心。

1.踏板的使用方法解析

(1)右踏板的使用方法。

1)右脚在踏板上的摆放位置。如果脚没有放在踏板的准确位置上,手和脚的配合效果就会不佳。由于人的脚大小不同,鞋子形状和样式也各有差异,如果一段期间内同时踩不同的踏板,如中踏板和右踏板,就要尤其注意脚在不同踏板上的摆放位置。右踏板是靠右脚踩动,在不需要踩动踏板时,可以把脚放在右踏板旁边,这样在使用右踏板时则能准确及时地踩上踏板;如果要经常踩右踏板,则无须把脚从踏板上移开,放在上面不踩动即可,以便在需要踩动踏板时及时踩下。

踩动踏板时,脚的后半部分放在地上,但并非与踏板没有联系。尤其是踩动制音器踏板时,弹奏者会常常用到脚趾的力量,而且踩动期间会时刻感到阻力的存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脚跟始终要放在地面上,并且在需要踩动其他踏板时,保证制音器碰触不到琴弦。

2)右踏板的操作准备。踩前的准备工作:应把脚前掌的中心位置放到踏板上,但是力道要轻,保证踏板不被踩动。这时,如果按到哪个琴键就会发出相应声音,其他琴键的音则会被制音器锁定,保持静音状态。踩动踏板的做法:把脚跟放在地面上,脚掌前部放在踏板上。需要注意的一点,在踩下踏板时要保证脚掌前部不能离开踏板。尤其需要注意踩动踏板位置的是脚前掌,而不是脚心、脚趾或其他部位。

延音踏板的作用在于,将其踩下后钢琴所有制音器都会被打开。当按下一个琴键时,在该音发出的同时其他音也会发出微弱的声音,并且松开琴键后声音会延长一段时间。当然,用的钢琴不同或是演奏的乐曲不同,踩动延音踏板的力度也不同。

3)连音踏板法。连音踏板法是踩动踏板最常使用的方法,除该名称外,还有“切分”踏板法和“跟随”踏板法两个称号。其基本作用在于无声无息地帮助两个音或者和弦实现无缝衔接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当按下琴键时,即使脚立刻从踏板上离开再踩下,由于手指始终在弹奏,踏板则会较之晚一个十六分音符;一旦乐曲节奏很快,则会落后至一个八分音符

音或弦的无缝衔接,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当演奏时发挥踏板的作用,控制第一个音或者和弦。其次,在弹奏另一个音或和弦时,把脚离开踏板,此时注意听声音,如果用锤子敲打琴弦,制音器会起到作用,使得第一个和声保持静音;如果手还按在之前的琴键上,此时踩动踏板,需要保证没有和声的存在。最后,有新的和弦时,将前三步再重复一遍。

4)抖动踏板法。抖动踏板法也叫颤动踏板法,从名称上可知,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快速踩动踏板,使得踏板保持抖动。运用抖动踏板法时,注意动作不宜过大,但是踩动踏板的速度要尽可能的快,使制音器与琴弦碰撞,不仅可以保留回声与泛音产生的共鸣,还可以控制共鸣的强度,实现最好的和声效果。制音器抖动的频率越快,效果则越好,越能有效防止声音被拦截,但是要注意避免踩动踏板时产生摩擦。

使用抖动踏板法的核心在于,保持十六音符的节奏用脚尖频繁地切换踏板,动作小且快。一般情况下,如果遇到十六分音符或者三十二分音符,很多人不会用延音踏板,因为会对音响造成不良效果,但这种演奏方式会导致音响效果较为单调,并且与其他段落呈现的效果也不一致,而抖动踏板法通过轻巧的小动作使得踏板快速切换,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以保证声音的最好效果。

5)节奏性踏板。节奏性踏板也被称为调音踏板。需要注意控制踏板节奏,在出现和声或强拍的一瞬间踩下踏板,松开踏板的时间要控制在第二个和声出现之前,以保证第三个和声出现的时间与踏板松开的时间一致。这种方法常用于演奏旋律和节奏变换较快的跳奏以及断奏,比如18—19世纪中期的音乐作品。更具体而言,巴洛克的风格以及古典风格的乐曲对音响效果的要求较高,因此可以使用该种方法演奏。此外,学习钢琴的初期,用踏板的机会较少,用该种方法比较好。

6)半踏板法。半踏板法在运用时要注意控制踩踏板的程度,保证踏板没有被完全踩动,既可以开始踩动时就半路停下,又可以在踩到底后不完全松开再次踩动踏板。这种方法的作用是能够使声音产生隐隐约约、模糊不清的效果,通常用于演奏印象派作品,部分现代派的作品也会用到。如果需要和声模糊不清,可以先将踏板踩到底,之后松开一半踏板,会使之前的和声泛音融入之后的和声;如果需要和声隐隐约约,则可以开始就踩一半的踏板,之后再完全松开。

(2)中踏板的使用方法。在演奏过程中,中踏板是在演奏者完全松开制音器踏板的一瞬间使用。踩动中踏板的动作必须干净利落、不能迟疑,而且要达到中踏板的效果,需要保持演奏时间、放开制音器踏板的时间与踩下中踏板的时间一致。

1)维持低音持续音的方式。在移动和声中,如果需要保持之后的持续音,作曲家会通过时值较长的音符进行表现。此时,通过手指控制持续音往往很难实现。因为一个持续音通常会保持很长时间,而使用制音器踏板实现更换后,则极难维持,此时可以发挥中踏板的作用,足以达到作曲家想要的效果。

2)避免旋律中断裂的方式。在演奏持续音时,中踏板的使用可以防止出现无效中断,以免对旋律的连续性造成影响。例如,有一首乐曲名叫《亨德尔主题的变奏曲与赋格》,由勃拉姆斯所作,他要求制音器在第一个小节和第二个小节保持稳定状态,之后可以改变状态,在第三个小节和第四个小节则要继续保持稳定。同时,在由一个和声转换到新的和声的过程中,制音器踏板应当保留部分清晰的声音。踩下中踏板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效果,不仅能够使旋律持续,还可以避免产生中断。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需要保持一个持续音的同时,还要控制新的音符。为保证演奏效果,此时演奏者应该考虑同时控制两个音符是否会有不好的影响,当机立断做出选择。(www.chuimin.cn)

3)抓住和弦音符的方式。如果需要在和弦中保持一个单音符或者是一个八度音符,可以使用中踏板。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放掉和弦中其他的音,然后踩下中踏板控制该单音或者八度音,最后才能发出后面的音。但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这一方法不但要求演奏者反应敏捷,而且所用乐器也必须灵敏。

4)制造特殊音响效果的方式。一般而言,要达到有隐约的共鸣效果或者保持轻微的持续音,通常会在演奏时松开制音器踏板,但实际上,此时运用中踏板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悄无声息地将不能发出声音的音符按下时,踩下中踏板,如果需要发音的基本音符刚好是按下的音符,会发生轻微的共鸣。特别注意的是,在演奏期间,如果很难实现同时控制两个音,可以尝试在弹奏其他音时,使用中踏板,另一个音则会提前得到控制。

5)保持暗指持续音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一个持续音的音符会有较长时值,演奏者也会以此判断是否是持续音。但即便是乐曲中没有明确注明时值较长的音符,借助中踏板的作用,演奏者依然能够发现并控制好持续音。

(3)左踏板的使用方法。

1)左脚在踏板上的摆放位置。运用左踏板时,摆放好左脚的位置非常重要。有些演奏者,尤其是钢琴家,在演奏中常常会有丰富的肢体动作,以更好地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因此,随着整个身体运动幅度加大,左脚也会跟着节奏四处活动,甚至是不由自主地打起拍子。同样,如果一直把脚放在左踏板上,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比如在演奏时,当两只手向同一端移动时,左脚离开地面则会导致身体不平衡。

演奏时,左脚的摆放位置应当参考以下原则:当两只手都放在低音区时为保持平衡,左脚应当向右脚靠近,摆放于右脚之后;当两只手都放在高音区时,左脚则应该由踏板向左移动。如果要表演节奏感极强的旋律,演奏者的肩部可能会有大幅度动作,如突然向前以精准地按动琴键,此时左脚可以向后移动,实现身体平衡。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左脚的准确摆放对保持身体平衡有很好的作用,当手部、肩部或其他部位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左脚则应该向相反方向移动。

2)制造回声效果的方式。左踏板通常用于配合演奏部分弱音,只需在恰当的时机立即踩下踏板就可以发挥作用。但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音色效果,可以调整踩动踏板的速度,以缓慢的速度踩下踏板或慢慢地松开踏板。

3)弱化伴奏音型的方式。左踏板的使用能够弱化伴奏声音,使其明显区别于主旋律的音质。但是,要使左踏板的功能有效发挥,对乐器的品质要求较高,演奏者使用前应当仔细辨别其音质是否符合要求。

4)加大声音强度的方式。在演奏过程中,如果作曲家需要达到声音极强的效果,比如李斯特的作品《沉思者》属于这种风格,可以充分运用左踏板。另外,如果乐曲要表达的感情极为强烈且要求音调与其一致时,左踏板可以满足这种需求,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控制好演奏的音量。

2.踏板同时使用的原则

钢琴的演奏偶尔需要同时使用三个踏板,以左脚操作左踏板和中踏板。而踏板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右踏板而言,右踏板的切换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1)切换踏板的时间要与和声发生变化的时间一致。尤其要注意踏板在乐句始末的切换。例如,在一个乐句末尾,切换踏板时要保证有一定时间的停顿,要满足这一需求,踩动踏板的脚应当随着手松开琴键逐渐抬离踏板,但是离开的时机要把握好,应当是手先于脚离开,通常发出最后的半个音符。但是,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所作的古典风格乐曲中,为满足落提的演奏效果,切换踏板的动作应当与手的动作保持一致,既能保证音落较重,又能使音放较弱,从而能够体现演奏的音色和落提。另一种情况是,乐句始末的变化规律与和声规律不在同一频率上,常见于作曲家肖邦的音乐风格,面对这种问题,需要演奏者依靠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做出判断。

(2)依靠听觉决定切换踏板的时机。就和声而言,通过对踏板切换的准确把控,可以达到理想效果,但是音质可能达不到要求,所以要仔细聆听音质与要求不符的地方,从而调整踏板以满足效果需求。这种方式的使用频率高低,通常取决于音乐作品风格,像古典风格倾向于少用,以降低用错的概率;与此相反,浪漫派和印象派则用得较多。

(3)重点关注我国音乐作品对切换踏板的要求。我国有很多音乐作品是在古曲或者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来,旋律性极强,因此踏板的切换必须要配合旋律的变化。另外,我国乐器多种多样,演奏方式各有不同,民歌往往具有当地曲调的特点。因此,演奏音乐作品长句时,要保证在每个音符之间的空隙中都应当切换踏板,如同储望华在一首二胡曲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二泉映月》,第一个乐句保留了原作品一弓一音的独有特点,要求每达到一个十六分音符应当立即切换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