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升研学旅行影响力-研学旅行概论

提升研学旅行影响力-研学旅行概论

【摘要】:2016年被称为研学旅行的元年,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被称为研学旅行的推广年,各地研学旅行政策密集出台,研学旅行成为新的行业热点。2018年是研学旅行脚踏实地的实践年,从全国各省的广泛响应,逐步向市县推行,诞生了多家研学旅行公司、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公司。研学旅行在全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

2016年被称为研学旅行的元年,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6年12月23日,教育部在江苏镇江召开“全国校外教育经验交流暨研学旅行工作部署会”,指定西安市教育局和安徽省教育厅介绍研学旅行经验。2017年被称为研学旅行的推广年,各地研学旅行政策密集出台,研学旅行成为新的行业热点。2018年是研学旅行脚踏实地的实践年,从全国各省的广泛响应,逐步向市县推行,诞生了多家研学旅行公司、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公司。2019年研学旅行开始向专业化发展,2019年2月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了《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和《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2019年10月18日教育部发布文件增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归属旅游大类中的旅游类,修业年限3年。

(一)已呈现出规模发展的态势

2019年3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发布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46所学校、3.3万名家长进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情况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2018年已达到50%。2017年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天津、辽宁等省份学校参与率均超过了50%;2018年重庆、内蒙古、北京、浙江、黑龙江、新疆、福建等省份学校参与率也超过了50%。研学旅行在全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4]

1.初步完成覆盖全国的基地营地布局

从2017年到2018年,教育部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在国家有关基地主管部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议和营地实地核查及综合评定,分两批在全国遴选命名了621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构建起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全国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并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平台。

2.形成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

各级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研学旅行工作,许多地方正在规模化有序推进,形成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例如陕西西安模式、湖北宜昌模式、河南郑州模式等。以湖北省为例,初步形成了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命名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为主体,以市州县区多渠道自建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为一翼,以教育系统外举办的各种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如科技馆、博物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为另一翼的“一主两翼”格局。在宜昌,形成了政府(市教育局)统筹+学校+基地(营地)+家长委员会+旅行社的“1+4”运行管理模式。

3.基本建成研学旅行的课程化体系

教育部在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的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基于此,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五大板块为主题,全国各地已经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6月对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问卷调研显示,仅40家国家级营地就已经开发了1123门课程、541条线路。

(二)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一种新形态,目前在快速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在市场力量的裹挟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出现了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有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功利化的倾向。此外,也存在各地各校发展不平衡、课程开发不充分、师资培训不到位、安全管理不规范、经费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研学旅行的科学健康发展。[5]具体来说,根源在于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建设相对薄弱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当前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约三分之一的学校表现出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经验和信心不足。

一是课程定位、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对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开发,活动同一性、表象化很强,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课程开发的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只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把研究性学习与深度体验有机融合,没有培养学生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教育质量不高。

三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尚未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育人体系,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衔接。

2.教师培养培训滞后

调研发现,中小学往往不具备培训能力,很难对教师开展有效的研学旅行事前、事中、事后培训。目前,由于研学旅行的师资专业标准缺失,中小学教师、基地(营地)教师、校外社会机构人员、旅行社导游等,在组织和指导研学旅行时应该具有哪些必备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知识能力才能胜任岗位要求,还没有明确标准规范。教师是保证研学旅行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真正形成具有专业素养的研学教师团队,才能确保研学旅行育人效果。如何提升研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哪些正规途径对研学教师开展专业化培养培训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3.管理服务标准缺失

研学旅行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目前行业标准缺失:一是基地(营地)管理标准缺失,包括准入标准、运行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标准。有些被命名为基地(营地)的机构,对于如何管理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认识模糊。二是收费标准缺失,虽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实施已经多年,但是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学校、基地(营地)可否收费、收费多少,都缺乏相关标准和依据。三是委托机构标准缺失,当前研学旅行的组织时常需要委托给旅行社,但由于对旅行社缺乏遴选标准和规范指导,一些低质甚至没有资质的旅行社掺杂到研学旅行的活动中,出现了“重旅游、轻教育”“只旅不学”等现象,也使得研学旅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4.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在安全保障方面:大量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如何加强安全管控,建立一套全链条的意外防范体系,将安全保障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是当前亟须破解的一个难题。二是在经费保障方面:由于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是公益性活动,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基地(营地)运营和服务又需要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如何处理好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和基地(营地)的可持续高品质发展,是需要破解的另一个发展困境。

拓展1-2

研学旅行到底哪儿好了?看看别人家学校是怎么做的!

2017年11月,宜昌市西陵区桃花岭小学成为《宜昌市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课题组成员。世界这本大教材,经老师们的研究,同学们的体验,家长们的合作,以《研学旅行小足迹》记录册为基础,变得越发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一、课前——丰富我的行李箱

(一)学校的行李箱:安全预案、方案制订、课程设置

1.安全预案

安全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所有家长揪心。以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学旅行,首先需要对研学旅行课程全过程进行安全评估,从人身安全到活动风险,再到天气变化、住宿饮食等,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通过行前一周一节的“生命安全课”,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做好安全知识培训,并对研学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疾病预防、保险保障等做好详细说明。安全先行,便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2.方案制订

学校根据实际,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研学旅行小足迹》记录册,内容包括:个人档案、行程地图、研学公约等。身兼重任的教师,同时担起导游和咨询师的角色,出发前,根据各个学段的不同路线,学校课程处组织老师们在基地或营地、旅行社提供的课程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将活动目标、课程内容、人员安排都融入其中,并预设写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手段和方法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计划和安排。这样,对于方案制订便是拥有了一块“奠基石”。

3.课程设置

没有课程的行万里路学习,只能是出门长见识。研学应该是自然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实现不经意的成长。那么怎样让“研的内容,学的方法,旅的方向,行的途径”等实质性问题,远离传统课堂的说教灌输,真正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呢?学校设计了《研学旅行大世界》校本课程:开发了传统文化、水电文化、自然生态、科普创新、职业体验、人文历史、素质拓展等主题课程来研究探讨,通过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拓展视野、参与体验等形式来学有所获,以宜昌向湖北、中国、世界的区域辐射来进行深度研学旅行。而且,桃花岭小学结合了学校“生根阅读”特色来设计课程,每年春季学期,结合学校“桃花诗词节”,在“踏春”品格课程中,低年段“粽酒拳拳,菖蒲青青”课上,走进屈原故里,感受诗人情怀;寻访昭君村,走进历史故事。中年段“山水迂曲,弥习弥佳”课上,对话杨守敬这位历史地理学家;触摸三峡大坝的举世雄壮。高年段“水何澹澹,百花丰茂”课上,走进奇妙海洋馆,夜话毕业之旅;采摘宜红茶,品尝本土茶香。

每年秋季学期,结合学校“蜡梅阅读节”,在“赏秋”智慧课程中,低年段“启蒙记”时在梦想城职业场馆中“开蒙启智”;“植物记”时到森林公园、植物园等地寻访四时花木。中年段“十岁记”时共同点燃生日蜡烛;“生态记”时集体放生“中华鲟”。高年段“拓展记”时前往三峡国际青年营尝试素质拓展项目;“科普记”时在科技馆、宜昌规划馆惊叹科技创造。研学旅行课程关注知行合一、回归生活世界和注重综合学习的理念,而课程设置,便是撒下了一粒“小树种”。

(二)学生的行李箱:心情为先、物品为辅、资料为主(www.chuimin.cn)

1.心情为先

401班杜博康在心情行李箱中写下:没能前往我心仪的科技馆,说实话,心情有点糟糕,可是,却听到我们一起过十岁生日的好消息,顿时,喜出望外,当心情做好了准备,那么接下来的一切是不是容易很多了呢?

2.物品为辅

305班余智杰的妈妈看到孩子在行李箱中写下:牙刷、毛巾、换洗衣物、玩具枪等。默默地帮智杰把拖鞋放了进去,把玩具枪拿了出来。妈妈说,每天要把自己的东西捋一捋,玩具是不能带进课堂的。从孩子的自理能力训练开始,我们就在帮他自己梳理,顺便也进行清理。

3.资料为主

学生在出发前会上网搜集资料,完成手册上的资料收集。这项前置性学习,保证了每次旅行活动前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李佳能准确说出少见的植物名称、王青青能说讲与“子规”有关的传说、赵静雪能将三峡大坝的蓄水原理倒背如流、张晰玥承包了十几个粽子。

总之,提前准备资料,收集信息,是孩子们要提前完成的大工程,不过,似乎有备而来的感觉会让他们格外骄傲,甚至在活动中,帮助到他人。

(三)家长的行李箱:意见征集、考察调研、志愿服务

1.意见征集

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初期,在目的地及基地的选择上总是难以让学生和家长都满意。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给家长选择权,在确定研学旅行目的地后,由年级主任设计简单的问卷,在家庭中进行活动地点的问卷征集。问卷收集后筛选出最能反映研学旅行目的的基地或营地。这样,家长们一定积极响应和支持。

2.考察调研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会提前到现场进行考察,考察工作包括活动地点的参观、课程的大致内容、费用的详细预算等。研学旅行活动前,将家委会纳入组织管理机构成员,与旅行社、基地或营地进行细致沟通,开展讨论,形成方案,向教育局基教科、安全科备案。

3.志愿服务

学校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家长成长共同体”,家长进课堂便是桃小家长最乐于去做的事情,谈到志愿服务,家长们纷纷举手,他们为班上的同学们提供后勤保障,当起了安全员、卫生员、医生、服务员,为孩子们保驾护航,似乎成了志愿者家长的口号。

二、课中——玩转我的大课堂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课本告诉我们要努力,实践告诉我们该怎么努力!同学们背着包、哼着小曲儿,记录着眼里的风景、心中的世界,这就是课程最有价值的体现。

“研”得清晰。围绕研学主题编写旅行“课程表”。时时有计划,堂堂有目标,课课有指导。

“学”得有趣。围绕课程内容“课堂点滴”,学生可自由发挥。除了紧跟课程脉络去研究、去体验,同学们还学会了和其他课程有机渗透。大家在峡江中歌唱,讨论地质变化的规律;在遗迹边回忆,研究书法的变迁;在田野里嬉戏,细数蝴蝶的种类;与乡亲们劳作,吟诵“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旅”得精彩。有的同学临摹了杨守敬的书法作品,有的同学画起了海洋馆里的比目鱼,有的同学记录了和伙伴们关于拓展游戏的讨论,有的同学开始对航天着迷。

“行”得酣畅。我们走在乡间小路,走在母亲河边,走在深邃峡谷,走在城市马路。在路上,你一定见过拉练途中大汗淋漓的我们,见过竞赛场地迎风奔跑的我们,见过与山川对诗,与星空对话的我们。人生贵在体验,研学的课堂不断地让孩子去学习、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去感受,边研边旅,乐学乐行。

三、课后——装扮我的蜜桃树

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让教育管理者了解本次活动的效果,从而吸取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次活动做基础,也能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同伴互学。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执行、分享的综合考量,是在课程目标指引下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和关键能力形成的大检阅。

桃花岭小学把评价内容分为五类:文明、友善、合作、创新、分享。

评价主体为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同学评价。

自己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个人的精彩闪光点进行回忆,是对本次活动的回顾和下次活动的启发;老师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对每节课的效果和突发事项进行系统有效的跟踪,与基地或营地老师综合考量给每位学生给予评价;根据所观察到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员逐项的表现情况进行投票,小组长根据每项的得票数加以评价,形成各小组的同学评价。

三项评价结束后,统计情况,来装扮“我的蜜桃树”。

同学们还可以将自己旅行的过程拍成照片贴进“我的小相册”,同时,父母也可以针对此次研学过程和孩子说说心里话。

研学旅行结束后,回到校园,以晨会、班会、演讲、摄影展、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效果展示。实现最终评价的意义。

有人说,研学旅行便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

我们会继续努力,让课前准备充足,课中精彩纷呈,课后可圈可点。

行走的课堂、开放的教室,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学习方式。一年多以来,桃花岭小学的研学之路中,走向宜昌10次,走向武汉2次,走向美国1次,学生带着自己满盈的行李箱,走进快乐的大课堂,留影精彩的小相册,种下美丽的蜜桃树,逐渐实现“让生命如花般绽放”。

资料来源:研学头条2019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