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与其衍生关联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旅游业有着血脉渊源,与其拓展延伸的相关产业形成了互相渗透、互为支撑的紧密关系。研学旅行由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创新衍生而成,发挥着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与基础教育有着血脉渊源的关联。如市场上的一些生态园农业主题研学、工矿业主题研学、丝织技艺主题研学、科技主题研学等,在为研学旅行提供内容和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各产业的延伸拓展。......
2023-10-17
游学是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人生,在体验当中学习。游学的出现和形成可以追溯到“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游学的主体主要有士人阶层、僧侣阶层和贵族子弟等,最早的标志性人物当数春秋时期的孔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游学之风。孔子与弟子们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历尽艰辛。他们一路读书问道,一边向诸侯国国君游说,一边开坛授课,广招门徒。其游学足迹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有关孔子的遗迹。孔子与弟子们在游学途中,既有“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的故事,又有“两小儿辩日”的趣闻,还有“仁人廉士,穷改节乎”的思考。游学途中他时刻践行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拜访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周游列国途中,他将边游边学的游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他还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些话的意思是劝告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理想,大展宏图。可以说,孔子就是中国游学的鼻祖。先秦诸子如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通过游学推行自己的学说及治国之道。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寻得哲理。孔子的思想是闪耀着光辉的教育瑰宝,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实践对我们今天的研学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到汉魏时期,读书人游学之风尤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在《太史公自序》自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漫长而大范围的游历和实地考察,司马迁获得了丰富的实证材料,获得了知识与经验的双重积累。这次游学不仅使他对中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故事更为了解,而且使他领略到了无限的时空、不羁的自由和一种精神的存在感。这些经历为他以后人格品质的塑造和史学巨著的编写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1-1 孔子周游列国,堪称中国古代“游学”的鼻祖(www.chuimin.cn)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游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游学备受当时学者的青睐,产生了求学之游、求士之游、体验之游。唐代诗人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随时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不率性潇洒。杜甫曾用《壮游》诗描述了“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的惆怅。玄奘于唐贞观年间独自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后17年,亲身游历110多个国家,学遍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翻译佛经75部。他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世界和平友好的杰出使者。
明朝时期,游学成为一般士子成长的必要历练。“游圣”徐霞客更是古代教育旅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旅行生涯前后长达35年之久。其游历范围涵盖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贵州、云南和江西等在内的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基本走遍了明朝的大部分统治区域。他的旅行将陶冶性情、开阔视野、探险考察三者融合在一起,使旅行成为一项综合性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性和求知性,其以旅行经历为基础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具有地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明末清初提倡实学的士大夫们,在学术上反对义理之学,提倡富国实用,经世致用,注重实际,鉴往训今的实学,在治学方法上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斋式教学方法,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些文人学士不屈服于满族统治,躲离仕途,潜游山水。清人魏源因为处于清朝各种矛盾已趋白热化之时,敏锐地感到世事将有大变,读书人要有大作为,不能死读经书,抱残守缺,而要把经世致用思想与爱国主义情操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他将士大夫之游分为游观、游士与游历。游观即通过“游”领略山河之美,他不仅爱登山远眺,而且爱徜徉江河湖泊。所谓游士即通过“游”考察社会,体察民情,激发自己深入思考,获得令自己鼓舞和振奋的精神力量,实现经世致用的抱负。而游历旨在通过经历、体验,感悟世事人生。他的游学观,对后来的湖南学子影响巨大。
有关研学旅行概论的文章
研学旅行与其衍生关联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旅游业有着血脉渊源,与其拓展延伸的相关产业形成了互相渗透、互为支撑的紧密关系。研学旅行由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创新衍生而成,发挥着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与基础教育有着血脉渊源的关联。如市场上的一些生态园农业主题研学、工矿业主题研学、丝织技艺主题研学、科技主题研学等,在为研学旅行提供内容和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各产业的延伸拓展。......
2023-10-17
研学旅行以脑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主要表现为:研学旅行的分学规划充分遵循了人脑的发育规律;课程目标的设计则注重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研学旅行这种分学段的规划设计正是基于脑科学、认知科学、教育科学的原理,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
2023-10-17
中国的研学旅行产品存在着产品单一、质量差,过于追求功利性等问题。当前,中国的大、中、小学生人数有2亿~3亿,社会各界都逐渐认识到了发展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庞大的市场和良好的时机给中国的研学旅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然而,目前这类高素质人才在中国旅游市场上十分缺乏,需要加强对研学旅行专门人才的培养。......
2023-10-17
2016年被称为研学旅行的元年,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被称为研学旅行的推广年,各地研学旅行政策密集出台,研学旅行成为新的行业热点。2018年是研学旅行脚踏实地的实践年,从全国各省的广泛响应,逐步向市县推行,诞生了多家研学旅行公司、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公司。研学旅行在全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
2023-10-17
由于研学旅行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活动主题显得更为重要。如关于中草药主题的研学旅行。(二)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主题设计原则1.源于生活源于生活是指给学生确立的研学课题应来源于他们周围、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而非远离他们的生活及事件。研学旅行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此外,活动主题切口要小。......
2023-10-17
1896年,长崎县立长崎商业学校到中国上海进行修学旅行,这是日本首次的国外修学旅行。一方面,日本中央政府明文规定各级教育必须开展国内外修学旅行,并且制定了相对完善的修学旅行相关政策。其主要职能是协调与相关利益部门的关系,通过各类调查为学校、业内提供交通、安全、费用、基地和理论研究等修学旅行信息,并处理相关的申诉和请求,监督保障活动质量。......
2023-10-17
在我国研学旅行活动中,旅游者特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形式,被列为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的必修课。这些政策规定让全体中小学生成为研学旅行活动的特定主体,也使研学旅行活动主体呈现出单一性特征。比如2020年,因为爆发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停止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2023-10-17
例如中国旅行社协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班。其中研学旅行指导师的专业能力涉及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并对实践经验具有较高要求。校企合作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能更加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