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代游学—研学旅行概论

古代游学—研学旅行概论

【摘要】:古代游学的主体主要有士人阶层、僧侣阶层和贵族子弟等,最早的标志性人物当数春秋时期的孔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游学之风。图1-1孔子周游列国,堪称中国古代“游学”的鼻祖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游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他将士大夫之游分为游观、游士与游历。

游学是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人生,在体验当中学习。游学的出现和形成可以追溯到“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游学的主体主要有士人阶层、僧侣阶层和贵族子弟等,最早的标志性人物当数春秋时期的孔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游学之风。孔子与弟子们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历尽艰辛。他们一路读书问道,一边向诸侯国国君游说,一边开坛授课,广招门徒。其游学足迹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有关孔子的遗迹。孔子与弟子们在游学途中,既有“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的故事,又有“两小儿辩日”的趣闻,还有“仁人廉士,穷改节乎”的思考。游学途中他时刻践行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拜访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周游列国途中,他将边游边学的游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他还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些话的意思是劝告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理想,大展宏图。可以说,孔子就是中国游学的鼻祖。先秦诸子如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通过游学推行自己的学说及治国之道。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寻得哲理。孔子的思想是闪耀着光辉的教育瑰宝,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实践对我们今天的研学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到汉魏时期,读书人游学之风尤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在《太史公自序》自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漫长而大范围的游历和实地考察,司马迁获得了丰富的实证材料,获得了知识与经验的双重积累。这次游学不仅使他对中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故事更为了解,而且使他领略到了无限的时空、不羁的自由和一种精神的存在感。这些经历为他以后人格品质的塑造和史学巨著的编写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1-1 孔子周游列国,堪称中国古代“游学”的鼻祖(www.chuimin.cn)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游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游学备受当时学者的青睐,产生了求学之游、求士之游、体验之游。唐代诗人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随时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不率性潇洒。杜甫曾用《壮游》诗描述了“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的惆怅。玄奘于唐贞观年间独自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后17年,亲身游历110多个国家,学遍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翻译佛经75部。他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世界和平友好的杰出使者

明朝时期,游学成为一般士子成长的必要历练。“游圣”徐霞客更是古代教育旅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旅行生涯前后长达35年之久。其游历范围涵盖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贵州、云南和江西等在内的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基本走遍了明朝的大部分统治区域。他的旅行将陶冶性情、开阔视野、探险考察三者融合在一起,使旅行成为一项综合性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性和求知性,其以旅行经历为基础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具有地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明末清初提倡实学的士大夫们,在学术上反对义理之学,提倡富国实用,经世致用,注重实际,鉴往训今的实学,在治学方法上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斋式教学方法,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些文人学士不屈服于满族统治,躲离仕途,潜游山水。清人魏源因为处于清朝各种矛盾已趋白热化之时,敏锐地感到世事将有大变,读书人要有大作为,不能死读经书,抱残守缺,而要把经世致用思想与爱国主义情操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他将士大夫之游分为游观、游士与游历。游观即通过“游”领略山河之美,他不仅爱登山远眺,而且爱徜徉江河湖泊。所谓游士即通过“游”考察社会,体察民情,激发自己深入思考,获得令自己鼓舞和振奋的精神力量,实现经世致用的抱负。而游历旨在通过经历、体验,感悟世事人生。他的游学观,对后来的湖南学子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