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山客在古村落自由漫游

中山客在古村落自由漫游

【摘要】:听说,这街道曾因此被称为“蓝环巷”,不过,如今门牌号码上却写着“东环街”。另外,整栋建筑墙身与地上共有七八个炮眼,可扔下石头袭击迫近的敌人,可见其抵御力相当强劲。在褪色的蓝楼对面,东环街17号的碉楼同样令人赞叹。侨乡碉楼自是承载着无数华人在海外的辛酸发迹史,但同样见证着村中那段饱经战火洗礼的岁月。烽烟过后,这些碉楼依然挺立村中,但那中式古韵与西式情调里,却似多了一丝沧桑,令观者慨叹。

大环村以碉楼闻名,近年来常有热衷于怀旧思乡的城中青年前来寻访故迹,因此,村中人看见长枪短炮,早已不觉新奇,依旧聊天干活,懒理旁人叨扰。除非是你问及那些碉楼往事,他们才会把所知所闻娓娓道来,为那一栋栋雄伟而细腻的建筑掀开神秘的历史面纱。

村中有三十多座碉楼。访寻之前,翻阅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发现这其中大部分皆属受保护建筑,因此无需按图索骥。漫步村中,几乎是每走数米就能遇见引人驻足的挺拔碉楼。它们散落于村中各处,被新建的洋房与素淡的老民宅相间隔着,既不显突兀,又特色鲜明,呈现出一派和而不同的独特村景。最有名的红楼与蓝楼并不难寻。红楼位于红楼横巷,从远方眺望,露台西南的六角攒尖亭格外显眼,上面还覆盖着翠绿琉璃瓦。整栋建筑外墙柔和的暖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竟有些新亮,加上镶有铁栅栏的铝合金窗,倒像是仿古建筑,而非无人居住的文物。

随处可见的碉楼

红楼的建筑特色在市内绝无仅有。走近一瞧,才发现其墙身略显斑驳,只是墙体上均匀的红色“石米”吸纳了风和雨的痕迹,故历经时光洗礼,其色仍然鲜艳。红楼一层的大门面向西南,下铺五级台阶,上顶“柱庐”牌匾。村民还说,建筑后院有口枯井,楼内则建有储藏用的地下室。尽管样式别致,且至今固若金汤,这座碉楼当年却只花了千元港币筑造。自从屋主移居异国后,参观者也就无缘窥见屋里的景致了。

另一座颇负盛名的蓝碉楼则在不远处,墙体的蓝色比前些年淡褪了些,似有若无的,只余窗框旁那一抹幽蓝,如雨丝般断断续续。之所以还能把它辨认出来,是因为其特殊的柱廊露台外挑结构,还有屋顶那只极具现代色彩的大圆环。这醒目却单薄的标志经年来屹立不倒,可见当年的建筑质量十分好。听说,这街道曾因此被称为“蓝环巷”,不过,如今门牌号码上却写着“东环街”。据记载,屋中石砖、木梯、彩绘及红木家具以至于古董时钟等摆设,至今仍被住客妥善保管。另外,整栋建筑墙身与地上共有七八个炮眼,可扔下石头袭击迫近的敌人,可见其抵御力相当强劲。(www.chuimin.cn)

在褪色的蓝楼对面,东环街17号的碉楼同样令人赞叹。先是精雕细琢的院墙和生机勃勃的葡萄藤,意趣盎然。由于其楼高,仰望碉楼时,最瞩目之处莫过于顶层外挑瞭望台底部所饰的花卉、山水彩绘,尤其是与墙相接处,四个寓意为“松鹤延年”的灰塑“牛腿”(建筑构造,用以衔接悬臂梁与挂梁),巧夺天工,体现出昔日建造者不俗的艺术品位。

大环村的碉楼有特色,也有故事。众所周知,碉楼多数是华侨为自己或亲属兴建的,常用来抵御盗贼,但位于卓庭祖街的那座隐约留有“石岐协兴隆支店”字迹的碉楼,却为“银号”的“支店”,是商人自己出资建造的。还有位于中环北街的“欧阳英故居”,女主人欧阳英是当年中国第一代女飞机驾驶员,最后因坠机而英年早逝,但他们所捐建的“村中第一座碉楼”,却深入民心。还有曾为保卫村子做出卓越贡献的东卡炮楼,更是记录着无数捍卫家园的动人故事……

侨乡碉楼自是承载着无数华人在海外的辛酸发迹史,但同样见证着村中那段饱经战火洗礼的岁月。由于大环是横门保卫战指挥者张惠长的故乡,因此它受到了日军特殊的飞机轰炸,逃跑的村民被机枪扫射,而那栋因檐上刻有国民党党徽而被当作军政机要的碉楼,更被炮火猛烈攻击,所有家具杂物均被烧光……烽烟过后,这些碉楼依然挺立村中,但那中式古韵与西式情调里,却似多了一丝沧桑,令观者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