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数学:评价、解题方法与成果

教育数学:评价、解题方法与成果

【摘要】:对比之下,后者宽度较大,因而教师知道了前一种证法后,均乐于放弃传统教材中的方法。除了逻辑结构简单之外,能否提供有力的解题方法,也是评价教育数学成果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数学的心脏是问题。于是,这个任务落在了“教育数学”的肩上。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这个想法贯穿着我们在教育数学领域所做的初步工作。

为了判断教育数学成果的优劣,我们试着找出几条标准来。

最容易想到的是逻辑结构越简单越好。简单的东西容易掌握,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些数学定理,第一个证明会长达百页以上。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1+2”的结果,最初的证明有200页之多!对于这样长的证明,数学家一方面要硬着头皮来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满意,致力于寻找短证明。有些定理的证明似乎简短,但用到了比较专业的知识或高深的理论,这也会促使数学家寻求所谓初等的证明。只有简化到一定程度,初等化到一定程度,数学成果才能被更多的人理解,才有可能进入课堂!

所谓逻辑结构简单,又有三个含义:

(1)推理步骤的总数少

比如,平面几何教材中,总是从基本命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推出那些希望学生掌握的命题。材料组织得好,推理总步数就少。也就是说,构成整个逻辑链的环节就少,但功能并不弱。那怎样才能减少推理环节呢?这不仅要靠材料的组织,还要靠数学上的创新。

(2)推理的路径短

也就是说,从基本出发点到每个命题之间的逻辑环节尽可能少。在推理步骤总数相同的条件下,推理路径的长短可以不同。例如,五个命题A、B、C、D、E,如果推理过程为(每个箭头表示一步推理)

A→→B→→C→→D→→E,

它的最长路径为8步,平均路径为×(2+4+6+8)=5步。但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放射型逻辑结构,那它的总步骤仍是8步,但最长路径仅有2步,平均路径也不过2步(见右图)!

这也表明,放射型逻辑结构有希望优于串联的逻辑结构。

(3)推理过程的“宽度”小

所谓推理的宽度,是指为了获得一个命题所要涉及的知识面。例如,为了获得“平行截割定理”,按照本书例题5.4.2的方法,只用到两个命题:

①若P是△ABC的边AB上的一点,则

②若AB∥MN,则△AMN=△BMN。

而在常见的教材体系中,为了得到这个定理,需要先有下列命题:

(1)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2)平行线的同位角判定法。

(3)相似三角形的“角、角”判定法。

(4)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www.chuimin.cn)

对比之下,后者宽度较大,因而教师知道了前一种证法后,均乐于放弃传统教材中的方法。

除了逻辑结构简单之外,能否提供有力的解题方法,也是评价教育数学成果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

数学的心脏是问题。学了数学知识,就要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理论问题。如何教会学生解题,确实是数学教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同一个数学题常常有不同的解法。有些解法虽然有很强的技巧性,但只能用于狭窄的一类问题。比如传统的算术课里讲了不少特殊的解题技巧,把四则应用题分成“工程问题”、“混合物问题”、“行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并分别提供思路、技巧与公式。孩子们学推理、背公式,弄得焦头烂额。这些不同类型的题目,都可以通过方程轻松解决。代数之所以比算术高明,是因为它能够提供更有力的通用方法。

对数学材料的“教学法加工”,并不能提供新的更好的解题方法。于是,这个任务落在了“教育数学”的肩上。

除了简单的逻辑结构、有力的解题方法外,还应当要求些什么呢?那就是数学概念的引入,应当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平易、直观。

教学过程中有信息的传递,但教学过程绝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过程。学生的大脑不是录音机里的磁带,不能只是简单地把输入的信息录下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他们把课堂上听到的新内容,纳入自己已有的经验系统,或者按自己的方式理解新的东西(同化),或者改造自己原有经验而形成新经验(顺应)。

在安排教学过程时,我们既要想到学生头脑里已经有的东西,又要考虑到学生将来要学的东西,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作用,防止负迁移。教育数学,要为这种安排提供素材

对即将引入的内容,要形成“山雨欲来”之势。

对引入的新内容,要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

比如,学生在小学就学了简单面积的计算,对面积的大小比较、面积的可加性都比较熟悉,而且他们在代数课上又学会了列方程式与解方程式,在此基础上,以面积为中心讲平面几何,自然易于接受。

又如当学生学数列时,自然的例子是数列1,2,3,4,…,这是无界不减数列。它提示我们利用无界不减数列引入无穷大列,无穷大列又唤来了无穷小列、极限概念。这也许会比“ε-语言”更易于接受吧。

类似地,学生熟悉了对自然数系适用的数学归纳法之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习连续归纳法,是顺理成章的。

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这个想法贯穿着我们在教育数学领域所做的初步工作。

本书列举了相当数量的例题。不如此,就无法表明我们推荐的东西包含有力的解题工具:共边比例定理与共角比例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连续归纳法……

无论是以面积为中心的几何新体系,以无界不减数列为起点的极限定义,还是被先辈大师们遗漏了的连续归纳法,比起传统教材相应部分的内容,都有更简单的逻辑结构。

更简单的逻辑结构、更有力的解题方法、更平易近人的数学概念,这是教育数学追求的目标,是教育数学的择优标准,也是教育数学选题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