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这样说一下,并不足以证明教育数学就有权存在,还必须说明再创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数学的大后方,也并非无事可做。因此,为了数学教育的目的,我们应当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数学知识。前面,我们着重讨论平面几何、极限概念和实数理论,也正是因为它们是公认的难点。难点,给教育数学提供了课题。这是教育学与数学面临的问题,是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的共同任务。教育数学,还怕没有事做吗?......
2023-10-17
2000多年来,人们总结了许多有趣的几何题。特别是一些由名家提出,或被名家解决的流传甚广的几何名题,就如闪闪发光的珍珠,点缀着瑰丽的几何园林。下面,我们就从这些珍珠中选出5颗赏玩一番,它们都与几何不等式有关。
题1.(托勒密不等式)设A、B、C、D是平面上任意4点,求证:
AB·CD+AD·BC≥AC·BD,
且等号仅当四边形ABCD是圆内接凸四边形时成立。
题2.(费马点问题或施泰纳问题)已知平面上有A、B、C三点,求平面上这样一点P,它到三点距离之和PA+PB+PC最小。
题3.(从光行最速原理导出光折射定律)平面上A、B两点在直线l的两侧,C、D两点在直线l上。AC、BC分别和l成锐角θ1、θ2,且θ1与θ2不相邻。求证:
且其中等号仅当C与D重合时成立。
题4. (法格乃诺问题)已知锐角三角形ABC,求它的周长最小的内接三角形。
题5. (厄尔多斯——莫代尔不等式)设P为△ABC内或周界上的一点,P到三边的距离分别为x、y、z。求证:
PA+PB+PC≥2(x+y+z),
等号仅当△ABC为正三角形,且P为△ABC中心时才成立。
五个题目,来自相隔2000年的不同时代,来自遥距万里的不同国度,风格形式也各不相同。历代名家已有各种巧思妙解,很难想象,它们能从同一个平凡的思路入手被一一击破!本来嘛,名题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它们各具特色,难以用统一的思路解决。
但是,我们发现确实有这么一个平凡的思路能够克敌制胜,它就是:把一块面积分成几块,几块面积之和等于原来的那一块。
下面先用这个思路解决较容易的题2。
如图6-14,在正△LMN内任取一点P,就有
图6-14
由P向MN、NL、LM分别作垂线,垂足为A、B、C,则有
这里
a=MN=NL=LM。
对于任一个不同于P的点Q,因为“斜线比垂线长”,则有
比较(6.4.2)与(6.4.3)得
这表明P是与A、B、C距离之和最小的那个点。
为了把这个结果用于题2,应当找出P点的特征。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在四边形PANB中,因∠PAN=∠PBN=90°,故∠APB=180°-∠N=120°。同理知∠BPC=∠CPA=120°。于是“若△ABC内有一点P,使∠APB=∠BPC=∠CPA=120°,则P使PA+PB+PC取到最小”。
证明已经有了,下面我们过A、B、C分别作PA、PB、PC的垂线,这三条垂线就构成正△LMN。以下的论证,就是重复(6.4.1)式到(6.4.4)式了。
剩下的两个小问题是:①如何找出点P?②没有这样的点P,怎么办?
找点P的方法如图6-15所示:分别以AB、AC为一边,向△ABC外作正△ABD、正△ACE,则△ABD、△ACE的外接圆的交点P(不同于A)即为所求。因为四边形PAEC、PADB是圆的内接四边形,而∠D、∠E皆为60°。
图6-15
如果∠BAC≥120°,则两圆的交点P不在△ABC内。这时,所要的点P应当与A重合。从图6-16中可以看出:如果过B、C分别作AB、AC的垂线BL、CL,BL、CL交于L,再过A作直线NM与BL、CL交于N、M,使LN=LM,则因∠BAC≥120°得∠L≤60°,于
图6-16
是MN≤LN。记LN=LM=a,则显然有
而对任意另一点Q,则有
于是
这证明了A是所求的点P。
现在我们用另一种方法分割三角形,来解决题4,即求锐角三角形ABC的周长最小的内接三角形。
问题的答案是很多人知道的:周长最小的三角形是△ABC的垂足三角形。已知的最漂亮的证法是法国人小加里勃尔—马南给出的“镜像反射证法”。我们利用面积法证明是个新的思路。
图6-17
如图6-17,设O是△ABC外接圆的圆心,又设P、Q、R分别在BC、CA、AB上,则OP、OQ、OR把△ABC分割成三个四边形OQAR、ORBP、OPCQ,则有
△ABC=SOQAR+SORBP+SOPCQ。
设外接圆半径为r,则
所以
也就是
可见,内接三角形周长最小是△ABC。而这个最小值当且仅当OA⊥QR、OB⊥RP、DC⊥PQ同时成立时才能取到。不难证明,这个条件当且仅当P、Q、R都是垂足时才能满足。
图6-18
如图6-18,如果P、Q、R都是垂足,则B、C、Q、R共圆,因而过A作切线AX后,
∠AQR=∠ABC=∠CAX。
于是RQ∥AX,故OA⊥RQ。同理OB⊥RP,OC⊥PQ。这说明垂足三角形周长最小。
反过来,若OA⊥RQ,则AX∥RQ。于是(www.chuimin.cn)
∠RBX=∠CAX=∠AQR,
R、Q、B、C共圆。同理,A、R、P、C共圆,于是
∠ACR=∠ABQ、∠BAP=∠BCR、∠CAP=∠CBQ。
三式相加得
∠ACR +∠BAP +∠CAP =∠ABQ +∠BCR +∠CBQ 。
因为这6个角之和为180°,故
∠ACR +∠BAP +∠CAP =90° ,
即∠ACR+∠CAR=90°,从而∠ARC=90°,即CR⊥AB。同理可证AP⊥BC及BQ⊥AC。
顺便得到一个有趣的命题(这个命题曾被选为1986年全国数学竞赛的赛题):若r是锐角三角形ABC外接圆半径,则对于BC、CA、AB上的3点P、Q、R,它们是△ABC垂足的充要条件是△ABC=·(QR+RP+PQ)。
在题1中,情况不同了。这里没有现成的三角形供我们分割,我们要造一个适当的三角形出来。
如图6-19,若A、B、C、D不共线,不妨设C在△ABD的外接圆内或圆周上。要证明的是
图6-19
AC·BD≤AD·BC+AB·CD,
但AD·BC和AB·CD都不能直接变成面积,所以我们要设法让AB与CD相连,AD与BC相连。
延长AC交外接圆于C′。当C点在圆周上时,C与C′重合,作直径C′A′。连接A′A、A′B、A′D,再过C′作直线C′B′∥A′A,且C′B′交A′D于B′,交A′B于D′。于是∠BAD=∠BA′D,∠A′D′B′=∠AA′B=∠ADB,故△ABD与△A′B′D′相似,因而
因A′C′为直径且AA′∥B′D′,故AC′⊥B′D′。于是有
即
(AC′-CC′)·B′D′≤BC·A′D′+CD·A′B′。
利用AC′-CC′=AC及(6.4.5)式得
AC·BD≤BC·AD+CD·AB,
其中等号仅当BC⊥A′D′且CD⊥A′B′时成立,即C与C′重合时成立。
当A、B、C、D顺次在一条直线上时,易验证等式成立。这时,我们可把直线看成是半径无穷大的圆。
题5本是当代著名数学家厄尔多斯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猜想:设P是△ABC内或周界上任一点,P到3边距离分别为x、y、z,则PA+PB+PC≥2(x+y+z)。等式仅当△ABC为正三角形,且P是△ABC的中心时才成立。
图6-20
两年后,莫代尔给出了一个证明。后来,又有人给出了较简单的证明。我们这里介绍的证法可能是最简单的。
如图6-20,过P作直线交AB于M,交AC于N,使∠AMN=∠ACB,于是△AMN与△ACB相似。
由△AMN=△AMP+△ANP,可得
于是若以a、b、c记△ABC的三条边,即
同理有
把(6.4.7)至(6.4.9)三式相加,得
这正是所要证的不等式,且等号仅当a=b=c时成立。而在(6.4.6)中,等号仅当AP⊥MN时成立。这时,a=b=c等价于AP⊥BC,同理应有BP⊥AC及CP⊥AB。题5完全解决了。
剩下的题3与费马的“光行最速原理”有关。这个原理是:光在传播时,走的总是最节省时间的路线。
如图6-21,一束光线从A射到B,在介质分界面l上的一点C,光线会发生折射。直线AC、BC与l所夹锐角分别为θ1、θ2。光在两种介质中的速度分别为U1、U2,按折射定律:
U1∶U2=cosθ1∶cosθ2。
如果光线经过l上另一点D到达B,用的时间是不是更多一点呢?光由A到C,需时;由C到B,需时。按“光行最速原里”应有
图6-21
因为U1∶U2=cosθ1∶cosθ2,所以
这就是题3所要证的几何不等式。
一方面,从折射定律出发,由(6.4.10)式可知光在折射时走的是最省时间的路。反之,若承认了光行最速原理,由(6.4.10)即可推导出折射定律。
国内外曾有好几位著名的数学家认为[1],用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很难证明(6.4.10)式。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不等式竟有十几种初等证法呢!
如图6-21,过B向l作垂线交l于M,延长BM至B′,使BM=B′M,则B′C=BC、B′D=BD。分别过A、B′作CA、CB′之垂线,二者交于R。设RA、RB′分别交l于Q、P。于是得到
也就是
由正弦定理
PR∶RQ=sin∠Q∶sin∠P=cosθ1∶cosθ2,
代入(6.4.12)得
BCcosθ1+ACcosθ2≤BDcosθ1+ADcosθ2。
两端都用cosθ1·cosθ2除,即得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从(6.4.11)式可见,等式当且仅当B′D⊥PR且AD⊥RQ时成立,这只在C与D重合时才有可能。
至此,我们已经把5颗晶莹闪光的珍珠用“面积法”这条金线串起来了。
有关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的文章
仅仅这样说一下,并不足以证明教育数学就有权存在,还必须说明再创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数学的大后方,也并非无事可做。因此,为了数学教育的目的,我们应当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数学知识。前面,我们着重讨论平面几何、极限概念和实数理论,也正是因为它们是公认的难点。难点,给教育数学提供了课题。这是教育学与数学面临的问题,是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的共同任务。教育数学,还怕没有事做吗?......
2023-10-17
前面引入的新体系,逻辑结构图示见下页。欧氏几何的公理体系不止一种。欧几里得最早提出的公理体系是不严密的,现在大家所用的是由希尔伯特改进之后的公理系统,共5组20条。近代数学中,还有基于向量空间的外尔公理体系、基于距离概念的布鲁门塞尔公理体系等。我们提出的下列公理体系,主要是为了数学教育而创设,特别是为了中学数学教育的需要。这个新公理体系,是以度量为主体的公理体系。这些点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公理。......
2023-10-17
之所以说十进制并非尽善尽美,我们有更有力的理由:因为还有比十进制记数法更优越的方法。充分利用这5个指头,能造出更好的记数法来。这种记数法的好处,不仅在于少用了6,7,8,9这4个数码,更重要的是运算起来方便。比方说,3.68在新记数法里是,截尾之后得到,恰好是3.7,相当于把3.68最后的8进上去。可见,十进制记数法虽然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同时也是沉重的负担。因为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人学会了现在通行的十进制记数法。......
2023-10-17
前面的几个例子都有这个特点:利用一点邻域的性质来推出全局的性质。抓住这一点,便能建立一个统一的推理模式,使许多定理的证明简化。我们引入一个“可分命题”的概念。可分命题 设命题Q△是涉及区间△的一个判断,如果满足下面两条:若Q△成立,且△1△,则Q△成立。使用定理Q,一定要把所要证的命题设法转化成一个有关的可分命题。下面,我们用上一节的例题来说明这种推理模式的用法。推证方法同确界存在定理,用反证法。......
2023-10-17
珍贵的遗产,同时又是沉重负担。为了使珍贵的遗产传到下一代手中时更易使用和理解,人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种文化改造工作很艰难;因为当人们发现“遗产”应当加以改造时,往往已经晚了。在这些珍贵的遗产当中,最基本的部分除语言文字外,恐怕要算数学了。看看十进制记数法吧,这可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丢掉最左边的0,就是11001111。反过来,二进制下的1010110,自右向左,3个码一组,看成001,010,110,也能直译成八进制下的126。......
2023-10-17
为底的对数——自然对数。若用曲线y=下的面积引入自然对数lnx,则显得简单具体、直观性强,而且涉及的基础知识少,还把平面几何、解析几何与高等数学更密切地联系起来了。推论6.3.3对任意λ>0,有①也可不用压缩变换,直接用求导方法证明sx1=sλxλ。至此,可以引入自然对数了。定义6.3.2对0<x<+∞,记=lnx,并称函数y=lnx为x的自然对数。从两个定义及三个推论中,立刻得到自然对数的一系列性质。......
2023-10-17
数学面貌的大变化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数学教育的浪潮,席卷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数学教育已经成为一门受到广泛重视的学科。数学教育学的对象是数学教学,而不是数学本身。于是,数学教育学要靠数学提供材料。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成果进行再创造,这已不是数学教育学的任务了。这主要是数学工作者的责任,是数学的任务。......
2023-10-17
命题5.4.1设M、N两点在直线AB的同侧,则MN∥A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MAB=△MAB。这是上一小节已证明的例题5.3.9。命题5.4.2两直线AB、CD和另一直线l交于P、Q,若同位角相等,则AB∥CD。于是,共角比例定理可以完善成为命题5.4.4若△ABC与△A′B′C′中,有∠A=∠A′或∠A+∠A′=180°,则。命题5.4.5PQ∥AB,若直线l与AB垂直,则l也和PQ垂直。推论5.4.2平行线处处等距。推论5.4.3若直线l1∥l2,而l3与l1、l2相截,则内错角相等。......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