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面积与轨迹关联,丰富几何集合思想

面积与轨迹关联,丰富几何集合思想

【摘要】:如果我们把面积与轨迹联系起来,分析一些与面积有关的轨迹问题,就能较丰富地体现集合概念,使集合思想更多地渗入平面几何之中。[例6.1.1]设A、B、C、D4点在一条直线上,试求平面上满足条件△PAB=△PCD的点P的轨迹。[例6.1.5]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a是给定的正数,求平面上满足条件△PAB+△PCD=a的点P的轨迹。解:分三种情形:若ABCD面积大于2a,所求轨迹是空集。

在平面几何教材中,“轨迹”被定义为“平面上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集合”。可是初中生接触到的轨迹,往往是一条直线、两条直线、圆、圆弧,没有充分表现出“集合”概念的丰富内涵。如果我们把面积与轨迹联系起来,分析一些与面积有关的轨迹问题,就能较丰富地体现集合概念,使集合思想更多地渗入平面几何之中。

[例6.1.1] 设A、B、C、D4点在一条直线上,试求平面上满足条件

△PAB=△PCD

的点P的轨迹。

解:有两种情形:

(1)若AB=CD,则平面上每一点都满足条件,因此所求的轨迹是全平面。

这里我们承认了共线三点也可以形成三角形,即退化的三角形。若不然,所求轨迹就是去掉了一条直线的全平面。

(2)若AB≠CD,则当P不在直线AB(或说直线CD)上时,是无法满足条件的。当P在这条直线上时,△PAB=△PCD=0。因而所求轨迹是A、B、C、D所在的直线。

[例6.1.2] 设ABCD是等腰梯形,AB、CD是梯形两腰,求平面上满足条件

△PAB=△PCD

的点P的轨迹。

解:分两种情形:

(1)若AB∥CD,所求轨迹是梯形两底中点所确定的直线(若定义梯形时排除两腰平行的情况,则此条无效)。

(2)若直线AB、CD交于O,则所求轨迹除了梯形两底中点连线之外,还包括过点O与梯形之底平行的直线。也就是说:所求轨迹是直线AB、CD交成的一对对顶角的两条角平分线。理由从下文可以看出。

[例6.1.3] 设A、B决定一条直线l1,C、D决定另一直线l2,l1与l2交于O。求平面上满足条件

△PAB=△PCD

的点P的轨迹。

解:如图6-1,在直线AB上取E、F,使O为EF的中点,且EO=FO=AB。再在直线CD上取G、H,使O为GH的中点,且GO=HO=CD。则四边形EGFH为平行四边形。设EG、GF、FH、HE4条边的中点顺次为M、S、N、R。我们断言:所求的轨迹就是直线MN和直线RS。

先证轨迹的纯粹性。注意,当线段CD在直线HG上“滑动”时,对固定的任一点P,面积△PCD是不变的。同样的,线段AB在直线EF上滑动时,△PAB也不变。于是

图6-1

当P在直线RS上时,由共边比例定理知

当P在直线MN上时,同理

这表明直线RS和直线MN上的点都在轨迹上。

再证轨迹的完备性。若Q不在直线MN或RS上,不妨设Q是∠ROE内的任一点,连OQ交RE于T,则TE<RE=HR<HT。由共边比例定理

可见Q不在轨迹上。

[例6.1.4] 设A、B、C、D都在直线l上,a是给定的正数,求平面上满足条件

△PAB+△PCD=a

的点P的轨迹。

解:有两种情形:

(1)若A与B重合,且C与D重合,则对平面上任一点P总有△PAB+△PCD=0<a,故所求轨迹是空集。

(2)若AB+CD>0,则所求轨迹显然是与直线l平行、且到l的距离为

的两条直线。

[例6.1.5] 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a是给定的正数,求平面上满足条件

△PAB+△PCD=a

的点P的轨迹。

解:分三种情形:

(1)若▱ABCD面积大于2a,所求轨迹是空集。

(2)若▱ABCD面积等于2a,如图6-2(1),所求轨迹是直线AB与CD所夹的条形区域(含直线AB、CD)。

(3)若▱ABCD面积小于2a,如图6-2(2),所求轨迹是与AB平行的两条直线l1、l2。l1与l2分居于AB、CD所夹条形区域的两侧,到条形区域边界距离为

图6-2

这里d是AB到CD的距离。

轨迹(2)与(3)的证明从略。

[例6.1.6] 设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平面上满足条件

△PAB+△PBC+△PCD+△PDA=a(www.chuimin.cn)

的点P的轨迹。这里a是一个给定的正数。

解:分三种情形:

(1)若▱ABCD面积大于a,所求轨迹是空集。

(2)若▱ABCD面积等于a,所求轨迹是平行四边形内和周界上的所有的点。

(3)若▱ABCD面积小于a,所求轨迹是如图6-3所示的包围了▱ABCD的八边形。设▱ABCD面积为S,AB到CD距离为d1,AD到BC距离为d2,则图中确定八边形的参数h1、h2如下:

图6-3

这是因为P(当P在DC外侧时)应当满足

之故,详细证明从略。

[例6.1.7] 设l1、l2两直线相交于O。在l1上取两点A、B,在l2上取两点C、D。设a是任意给定的正数,求满足条件

△PAB+△PCD=a

的点P的轨迹。

解:如图6-4,在l1上取E、F,使△EDC=△FDC=a。在l2上取G、H,使△GAB=△HAB=a。显然O是EF的中点,也是GH的中点。于是,四边形EGFH为平行四边形。

图6-4

我们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界就是所求的轨迹。

下面先证轨迹的纯粹性。设P在▱EGFH周界上,比如在EG边上。设PG=λEG。由共边比例定理

所以

同理

(1)+(2)得△PAB+△PCD=a,纯粹性得证。

下证轨迹的完备性。设Q不在▱EGFH周界上,连QO交其周界于P,则由共边比例定理得

合比之,得

即Q不在轨迹上。

以上举的例子都是直线型轨迹。下面介绍一个涉及圆的轨迹。

[例6.1.8] 给了平面上两点A、B,对给定的常数k≥0,求满足条件

的点P的轨迹。

解:有多种情形:

(1)若A、B重合而k>0,轨迹由一个点A构成。

(2)若A、B重合而k=0,轨迹是全平面。

(3)若A、B不重合而k=0,轨迹是直线AB。

(4)若A、B不重合而k>,轨迹由A、B两点构成。

(5)若A、B不重合而0<k≤时,将(6.1.1)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PAB=PA·PB·sin∠APB比较,可知(6.1.1)式等价于

sin∠APB=2k。

由此易找出所要的轨迹。

若2k=1,则∠APB=90°,所求轨迹显然是以AB为直径的圆周。

若0<2k<1,过A作AB的垂线l。以B为圆心,为半径作弧交l于M、N,再以BM、BN为直径作两个圆,这两个圆周就是所求的轨迹(如图6-5)。这时有

图6-5

详细证明从略。

以上举出的轨迹,有空集、全平面、一条直线、两条平行线、两条相交直线、带形域、平行四边形域、平行四边形周界、八边形周界、圆周、一点集、两点集共十二种类型。这样丰富多彩的轨迹作为课外活动的资料,可使学生眼界大开。它们中的许多都是简单地用一个面积等式来描述的。很难想象,一个简单的等式有如此多的变化。学生可以由这些例子得到启发,提出别的有趣的轨迹题。

例6.1.6就可以有大量的变化:把A、B、C、D4点改为三点、任意四点或更多的点,轨迹又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