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创造新体系的逻辑后盾

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创造新体系的逻辑后盾

【摘要】:前面引入的新体系,逻辑结构图示见下页。欧氏几何的公理体系不止一种。欧几里得最早提出的公理体系是不严密的,现在大家所用的是由希尔伯特改进之后的公理系统,共5组20条。近代数学中,还有基于向量空间的外尔公理体系、基于距离概念的布鲁门塞尔公理体系等。我们提出的下列公理体系,主要是为了数学教育而创设,特别是为了中学数学教育的需要。这个新公理体系,是以度量为主体的公理体系。这些点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公理。

前面引入的新体系,逻辑结构图示见下页。

这里,我们还少一个公理系统。

欧氏几何的公理体系不止一种。欧几里得最早提出的公理体系是不严密的,现在大家所用的是由希尔伯特改进之后的公理系统,共5组20条。后来,又有人提出过欧氏几何的其他公理体系。例如1984年,前苏联著名几何学家A.D.亚历山大洛夫在一篇文章里提出过新的几何公理系统,其特点是在公理中只有线段和点而无直线。

近代数学中,还有基于向量空间的外尔公理体系、基于距离概念的布鲁门塞尔公理体系等。

但是,所有这些公理体系,没有一个是着眼于中学数学教育而创立的[3]。我们提出的下列公理体系,主要是为了数学教育而创设,特别是为了中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它支持面积法的新体系。

这个新公理体系,是以度量为主体的公理体系。在这个系统中,所谓平面,是由一些名叫“点”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这些点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公理。

(1)(距离公理)两点A、B决定一个距离|AB|,|AB|是非负实数。|AB|=|BA|,且|AB|=0当且仅当A=B时成立。

(2)(线段连续公理)若A、B是不同的两点,则对任给的非负实数r,有唯一的一个点P,使得下列两条件同时成立(如图5-39)。

①|AP|=r。

②当r≤|AB|时,有|AP|+|PB|=|AB|;当r>|AB|时,有|AB|+|BP|=|AP|。

图5-39

以下为了表达起来方便,引入线段、延长线、射线、直线等概念。

线段的定义 设A、B是任意两个点,一切满足条件|AP|+|PB|=|AB|的点P组成的集合称为线段AB。(注意,线段AB和线段的长度|AB|在不会混淆时,都可以记作AB。)点A、B都叫做AB的端点。当A=B时,说线段AB退化为一点(图5-39中r≤|AB|的情形)。

延长线的定义 设A、B是不同的两点,一切满足条件|AB|+|BP|=|AP|的点P组成的集合,叫做AB(在B侧)的延长线。一切满足条件|BA|+|AP|=|BP|的点P组成的集合,叫做BA(在A侧)的延长线(如图5-40)。定义中写在括号内的词可省略。

图5-40

射线的定义 设A、B是不同的两点,线段AB和AB(在B侧)的延长线的并集,叫做以A为端点沿AB方向的射线。

直线的定义 设A、B是不同的两点,AB(在B侧)的延长线、BA(在A侧)的延长线和AB的并集,叫做由AB确定的一条直线,也称为直线AB。

换言之,点P在直线AB上的充要条件是下列三式之一成立。

或者合起来说

(BA+AP-BP)(AB+BP-AP)(AP+PB-AB)=0。

下面继续介绍我们的公理:

(3)(面积公理) 三点A、B、C决定一个面积|△ABC|,|△ABC|是一个非负实数,且|△ABC|=|△ACB|=|△BAC|=|△BCA|=|△CAB|=|△CBA|。当A、B、C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ABC|>0。

(4)(非退化公理) 平面上至少有三个点A、B、C使|△ABC|>0。

(5)(线性公理) 若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λAC,P是平面上任一点(如图5-41),则|△PAB|=λ|△PAC|。

公理(5)是我们系统中一条主要的公理,即本章开始提到的基本命题。它实际上是说:同高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但表面上,公理(5)既没有提到高,也没有提到三角形。事实上,我们只定义了|△ABC|,并没有定义△ABC。

图5-41

(6)平面上四点A、B、C、D,如果三对线段AB与CD、AC与BD、AD与BC中,每一对都没有异于A、B、C、D的公共点,则四个面积|△ABC|、|△ABD|、|△ACD|、|△BCD|中必有一个等于另外三个之和。例如图5-42左图中的AC、BD有异于A、B、C、D的公共点,不符合题意;而右图符合题意,故有

|△ABC|=|△ACD|+|△ABD|+|△BCD|。

公理(6)刻画了平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了公理(6),我们就可以定义三角形、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了。

图5-42

三角形的定义 对于给定的三个点A、B、C,所有满足条件

|△PAB|+|△PBC|+|△PCA|=|△ABC|>0

的点P组成的集合,叫做三角形ABC,记作△ABC。若上式的左端每项都不是0,则称点P是△ABC的内点;否则,叫做△ABC的边界点。平面上其他点叫做△ABC的外点。点A、B、C叫做△ABC的顶点。线段AB、BC、CA叫做△ABC的三条边。

在不至于引起混淆时,我们也用记号△ABC表示|△ABC|。

当|△ABC|=0时,线段AB、BC、CA之并称为退化△ABC。一般所说的△ABC,均指非退化的三角形。

凸四边形的定义 若线段AC和BD有异于A、B、C、D的公共点P,则称△ABC和△ACD之并为凸四边形ABCD(或BCDA、CDAB、DABC)。AC、BD叫做凸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AB、BC、CD、DA叫做凸四边形的四条边。

为了证明此定义的合理性,应当指出:△ABC与△ACD之并和△BDA与△BDC之并是同一个集合。这在直观上是显然的,证起来也不难:只要先把四边形分成△PAB、△PBC、△PCD、△PDA就可以了。

凹四边形的定义 若D在△ABC内部,则称△ABD和△BDC之并为凹四边形ABCD。线段AC、BD叫做凹四边形的对角线,而AB、CB、CD、DA叫做凹四边形的四条边。

(7)若P是△ABC的内点而Q是△ABC的外点,则线段PQ上必有△ABC的边界点。

下面,我们进一步引入角度这个重要度量。

(8)(角度公理) 以任一点A为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记作∠A,或临时指定一个记号如∠1、∠2、∠α或α、β。也可以分别在两射线上各取一点P、Q(均不同于A),记此角为∠PAQ或∠QAP。每个角对应一个非负实数α(0°≤α≤180°),叫做这个角的度数。记号∠PAQ(或∠A、∠QAP、∠1)同时用以表示它的度数,记作∠PAQ=α。当射线AQ与AP是同一条射线时,∠PAQ=0。当A在线段PQ上时,∠PAQ=180。(如图5-43)。(www.chuimin.cn)

图5-43

(9)若∠PAQ=180°,B是异于A的点,则有∠BAQ+∠BAP=180°,这时称∠BAQ和∠BAP互为邻补角。若∠PAQ<180°而且B在线段PQ上,则有∠BAQ+∠BAP=∠QAP。并且当∠QAP>0°时,对任意实数0≤λ≤1,在PQ上有唯一的一个点B,使∠BAP=λ∠QAP(如图5-44)。

图5-44

(10)若∠PAQ=∠P′A′Q′,且PA=P′A′,QA=Q′A′,则△PAQ=△P′A′Q′。

最后这两条公理,把角度与线段、角度与面积联系起来了。

这10条公理是我们讨论的出发点。10条公理中的多数,如(1)、(2)、(3)、(6)、(7)、(8)、(9),都是现行教材中既不叙述、也不证明而实际上默认了的。(5)虽不显然,却是学过小学数学的孩子易于理解的。事实上,(5)刻画了欧几里得平面的特点,相当于平行公理。如果没有它,也不用适当的东西代替它,我们就只能得到非欧几何了。

一些众所周知的有关面积的性质,很容易用这些公理推证出来。例如:

命题5.5.1 若A、B、C3点共线,则有△ABC=0。

证明:不妨设AB=λAC,则由公理(5)得

△ABC=λ△ACC。

CC=2CC(=0),故又由公理(5)得

△ACC=2△ACC。

故△ACC=0,即△ABC=0。

命题5.5.2 若P在线段AB上,则对任一点Q,有

△QAB=△QAP+△QBP。

证明:设AP=λAB,由AP+PB=AB,可得PB=(1-λ)AB。由公理(5)得

两式相加,即得所求等式。

命题5.5.3 若C在直线AB上,C异于A,则直线AC和直线AB相同。

证明:只要证明直线AC上任一点P在直线AB上,同时直线AB上任一点Q也在直线AC上就可以了。

设P在直线AC上,则△PAC=0。设

AB=λAC,

由公理(5)得

△PAB=λ△PAC=0,

再由公理(3)可知P在AB上。同理,由Q在直线AB上可推知Q在直线AC上。

这个命题的含义正是“两点决定一直线”。它在欧几里得的公理体系中是一条公理。

有一些看来很显然的事实,在目前通用的教材体系中是不好证明的,常常只能默认。下面是一个例子。

命题5.5.4 设P是△ABC的边AB上的一点,P异于A、B。又Q是PC线段上异于P、C的一点,则Q在△ABC内部。

图5-45

证明:如图5-45,由命题5.5.2得

因为P不同于A、B,故△PAC、△PBC均非0。又因Q不同于P、C,故△QAC、△QAP、△QBC、△QPB均非0。由三角形定义可知Q在△ABC内。

引进了公理系统,是不是在课堂上就要把它作为平面几何学习的开端呢?大可不必。从公理系统入手讲几何,就像学骑自行车先学上车一样。骑自行车本来先要上车,但学骑车时可以先请别人扶着、爬上车学前进,学会了蹬车前进,回过头来学上车是容易的。

从历史上看,几何公理体系是在积累了大量几何知识之后诞生的。逻辑上,应是先有公理,后有丰富多彩的定理和公式。可人的认识过程恰恰相反,是先掌握了大量的定理,然后,为了彻底弄清这个定理的依据,才想到了建立公理体系。

初中生教几何,似乎应当遵循认识的顺序,而不完全依照逻辑的顺序;也就是先带他们欣赏五光十色的几何园地,再告诉他们这个园地的基石在何处。这样,既符合认识规律,也适应年龄特征。所以,我们在给初中生讲几何时,开始不但不必列出公理,就连命题5.5.1至命题5.5.4这些显然的几何事实,也不必一板一眼地去证。其实,通常的中学几何教材也不十分强调严密性。等学生有了较多的几何知识,对几何有了感情,再回过头来进行严密化的工作是容易的。

具体地说,我们列出的公理不过是“立此存照”,表明以面积为中心的体系有自己的逻辑基础。几何教学逻辑上的出发点,明确指出的只有公理(5),其他的仅作为直观的事实应用而已。

至于这个公理系统的协调性、独立性与完备性的研究,就不属于本书的任务了。

应当提一提的是,我们提供的改革方案,是一套富有弹性的改革方案。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学生的水平,在不同层次上吸取这些资料。

至少,可以吸取这里提供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而不采纳推理体系,这是最容易采取的步骤。事实上,面积方法近年来已经受到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重视和中学生的喜爱。

进一步,可以采用这里提供的推理体系而不接受公理系统。因为我们的推理体系可以在旧的公理系统内回旋,只要集中力量,先推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更彻底的是采纳这个公理体系,或建立与此类似的公理体系。

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任何改革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假使新体系能被接受,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