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与科技融合初探:新媒体艺术在国际艺坛的崛起

文化与科技融合初探:新媒体艺术在国际艺坛的崛起

【摘要】:在国际艺坛上,运用电脑和媒体新科技进行创作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普遍,也日益得到首肯。新媒体艺术具有协同性、综合性、互动性、高技术性等特性。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应用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产业。图4.2白南准的肖像[4]新媒体艺术作品案例数不胜数,如利用数码数字产品及其附带的功能和技术进行艺术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大众电视网相继建成,由电视所带动的大众消费文化使电子媒体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便携式摄录设备用于艺术表现,希望新媒体技术能为个人表现所用,而不是成为消灭个性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体。70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并尝试接纳这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而且提供了将新技术与艺术思潮融合的实验场地。他们不断为艺术家提供最新设备和技术人员,直接促成了许多新电子视觉语言的成熟,同时也激发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70年代末期,非营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得到了较多赞助。这些中心让艺术家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数字化技术,艺术家将电子媒介与传统视觉艺术结合,促成了录像装置艺术的成熟。80年代录像艺术开始在各种国际大展上出尽风头。在这些大展上,录像作品往往占三分之一,成为与架上艺术、雕塑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形式,到80年代末趋于成熟。90年代,在电脑技术的促进下,录像艺术进一步走向混合声音、表演等综合媒介装置过程,艺术家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思考结合,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和对世界感知的新方式。

随着新媒介技术含量的增加,声音、形象、光影、时间这些不同的元素在艺术家虚拟艺术的实践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整体性、综合性和环境因素在艺术家的实践中日益显露出来。在国际艺坛上,运用电脑和媒体新科技进行创作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普遍,也日益得到首肯。在媒体工业与政府机构的支持下,欧美和日本成立专门展出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美术馆或展厅,如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图4.1)、电子艺术中心,荷兰的国际录像艺术展以及日本的ICC中心等。

图4.1 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2]

“媒体”又称“媒介”,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新媒体”被看做是与传统、旧的媒体相异的一切媒体,或者以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和时空形态重新组合起来的媒体。新媒体艺术则是建立在新媒体之上,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当下,新媒体艺术特指西方电气革命以来,以“光电”科学为基础,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的创造。新媒体艺术包括了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综合材料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在概念上它具有宽泛和模糊的特点,具有边沿的可扩充性和内涵的无限丰富性,能够充分地满足现代人们艺术表达的需要。

新媒体艺术具有协同性、综合性、互动性、高技术性等特性。协同的特性指新媒体艺术将多种媒介的传播效果,如声音、文本、图本、视频、动画以及通信融为一体,形成视听结合、传授结合的设计图像。综合的特性指新媒体艺术涉及大量图形设计手法和传统动画、影视表现手段以及大量使用电脑图形、电脑音频、网络通信技术和表现手法。设计手法和技术运用的复杂性,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需要设计师、工程师、音乐师等多人合作,动用大量的设计、制作力量和信息资源。互动特性是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与接受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表现出的角色换位,沟通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是艺术同一性的极致体现。就网络艺术而言,互动性的数字平台,使任何人无论身处何处,只要进入网络系统,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中所感兴趣的艺术创作,对作品进行补充、修改和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生活体验、个人爱好,对“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作,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新的理性与情感元素。高技术特性指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媒介涉及电脑硬件、软件数字通信网络、数字视频与声频设备、光盘存储器等高技术设备,这些设备在种类、技术、性能等方面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导致新媒体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处于多变和不断发展的状态。

新媒体艺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美,20世纪90年代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当下,全球范围内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数字内容创作行业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韩国将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随着动画产业、网络游戏、数字音像业的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应用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产业。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作为九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并将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等具有战略性的重点文化项目提升至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目的在于力促这些重点领域在“十一五”取得跨越式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新媒体艺术迅速发展,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艺术之一。(www.chuimin.cn)

当代艺术中,成功的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艺术家已不鲜见,作为第一位成为国际当代艺术大师的亚洲人白南准(图4.2)可以作为代表。白南准是一位跨学科的艺术探索者,他不断学习电子、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自创电视装置和视频装置两种新技术化艺术形式,被称为“视觉艺术教父”、“视频与媒体艺术奠基人”,与博伊斯、沃霍尔和杜尚并称为21世纪现代艺术大师[3]

图4.2 白南准的肖像[4]

新媒体艺术作品案例数不胜数,如利用数码数字产品及其附带的功能和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在录像艺术中,艺术家白南准利用电视机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同时电视机中显示的内容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与观众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性是艺术家们长期以来竭力追求的,其原因来自艺术家们越来越关注于生活,关注于生活的主体——人,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于是艺术家们的作品开始趋向于把观众的介入包括他们的行为、声音等传递的信息作为作品的一部分,由观众和艺术家共同来完成艺术品,艺术家在其中作为一个平台的搭建者,这也许是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而新媒体艺术则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科技的发达、录像技术的传入使一些中国艺术家预感到媒介变革的可能性,他们纷纷拿起摄录器材进行创作试验,探索录像技术与艺术创作和观念表达相结合的可能性。中国录像艺术之父张培力是最早对录像艺术进行运用和试验的中国艺术家。1988年,他创作了《30×30》,艺术家以固定的机位和拍摄角度,整个过程只有两次变焦,在镜头前用手反复摔碎、黏合、再摔碎一片玻璃,内容毫无变化。在这里,重要的是录像的内容和行为观念的表达,而不是录像艺术本身。有意思的是,由于拍摄设备和环境简陋、技术匮乏,张培力这种不经过后期处理、冗长而沉闷的风格,却逐渐发展成为录像艺术的标准模式而被称作“标准的录像艺术”,受到年轻艺术家的追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