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水的柔弱胜过坚强,道德经

水的柔弱胜过坚强,道德经

【摘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a。“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柔弱的东西必然能够战胜刚强的东西,这是老子所坚信的。所以,对于“柔弱似水”的理解,不能停在字面上,应有所深入体会。由此推而广之,老子认为,为政者就应该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实行“无为而治”。因为认为这种卑下柔弱的品德,表面看起来,好像处于被动和劣势,却往往占据主动、处于优势。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a。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b,是谓社稷主c;受国不祥d,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

a无以易之: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易,取代。b受国之垢:承受国家的耻辱。垢,耻辱。c社稷主:国家的统治者。社本指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要祭祀天地,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d不祥:指灾难。

◤译文

世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没有什么能真正改变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却没有人去真正实行它。

因此,圣人常说:“承受国家的耻辱,才配做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难,才配做天下的君王。”这些正确的话,听起来却像是反话一样。

以柔克刚(www.chuimin.cn)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事物,但不断地流淌下去,最为坚硬的事物也会被它战胜,这是因为没有什么能真正改变它。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却没有人能够去实行。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柔能克刚”,这和前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阐释的道理相同。谚语“水滴石穿”,也概括了自然界这一神奇的现象。洪水泛滥时那种淹没田舍、冲毁堤岸的势头,更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的。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法理。但是,这一条自然法则放到人事上,却总是不被人们看好。现实社会,到处都是争强好胜的例子,人人喜欢自以为聪明,显露自己刚强优势的一面。这并不符合老子的处世之道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所以圣人说,作为社稷的主人,要想成就功业,就要担负民众的痛苦,承担全部的责任。如果能做到“受国不祥”,担起全国的灾祸,那就是天下之王了。

柔弱的东西必然能够战胜刚强的东西,这是老子所坚信的。当然,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有韧性,有原则。所以,对于“柔弱似水”的理解,不能停在字面上,应有所深入体会。

由此推而广之,老子认为,为政者就应该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实行“无为而治”。因为认为这种卑下柔弱的品德,表面看起来,好像处于被动和劣势,却往往占据主动、处于优势。因此作为天下之主的君王也应像水一样,承担国家的一切屈辱和灾难,好像地位最低,却可以永远保持统领地位。

“正言若反”,正确的话却被当作反话。可见,人人都不是这样做的。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相反相成的原则。“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明道若昧”、“上德若谷”、“大象无形”等,都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表述,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