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之道:自然界规律与人类现实的差异

天之道:自然界规律与人类现实的差异

【摘要】: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注释a天之道: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译文天之道,不就像那拉满的弓弦一样吗?人类社会的现实规则,和“天之道”恰恰相反,不像自然法则那样均衡合理。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规律,是“天之道”。“天之道”,给世界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使穷人濒临“民不畏死”的绝境。不违天道,道德无失。这句话是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阐释。

天之道a,其犹张弓与?高者抑b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c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d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e,其不欲见f贤。

◤注释

a天之道: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抑:压低。c损:减少。d人之道:人类社会的法则。e处:占有,享有。f见:表现。

◤译文

天之道,不就像那拉满的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点。弓弦太长了,就让它短一点,不够长就把它补足。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来弥补不足的。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它是掠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奉天下?只有那些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劳,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露自己的贤能。

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自然界的法则,就像拉弓射箭。“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瞄准目标,若是太高了就要压低一点,太低了就要抬高一点。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是公平的,有余的地方会加以减损,不足的会适当增补。这就是“天之道”的真谛,“损有馀而补不足”,减损“有余”以弥补“不足”。老子总结的这一自然规律,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物在相互对立的矛盾中,又具有统一性。比如日月更迭、寒来暑往,都是具体的体现。这种均衡统一,既不是外力作用,也不是人为造成,而是自然而然,由自身运动表现出的一种互补。(www.chuimin.cn)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人类社会的现实规则,和“天之道”恰恰相反,不像自然法则那样均衡合理。对于世事,人们喜欢锦上添花,喜欢损人利己,甚至更有损人不利己的。

不足者受损,有余者受益。这是到处可见的社会现象,很不公平、极不合理。老子面对贫富对立、阶级压迫,无疑是深恶痛绝,极力加以排斥的。他希望人类社会回归自然,然而始终不能被推行。

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规律,是“天之道”。但人们建立的法则却与之相反,“损不足以奉有馀”,有利于富人而有损于穷人。“天之道”,给世界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使穷人濒临“民不畏死”的绝境。老子反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希望富有者去帮助民众。这显然是不能为统治者所接受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所以,人类历史在一定条件会发生大变乱,不是没有原因。

“人之道”与“天之道”始终背道而驰。这是老子的无奈,恐怕也是我们的无奈。也许,这个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没人会来损余,也没人补不足。当然,“有余”和“不足”是相对的,从长远来看,总会得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的发展。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道的人会把有余的物资分散给他人。就像现在的“慈善基金”、“希望工程”,不失为一种救济弱者的途径。有道的人,言行合乎规矩,思想不放逸,做事认真,但又不执着。不违天道,道德无失。这实在是点睛之笔。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句话是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阐释。在外面做事,无论为家还是为国,都不要把自己的成功看得很了不起。有了功劳,有了名誉要想着大家,要懂得何时让自己退下来,才能长远发展。

尽管如此,“有余”与“不足”,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常态。佛教称“婆娑世界”,即美丽又遗憾。这个世界不是圆满的,永远都会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世界就在不断的损失和填补之中轮流转换,这是更进一层的辩证法思想了。

其实,“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与西方的“马太效应”异曲同工。“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社会现象,典出《圣经•新约》:“凡有的,还要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法则。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头上。立身处世,不应怨天尤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态度积极主动执着,就会赢得财富,获得财富后更加主动,如此循环,才算是符合了“马太效应”的积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