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统治者贪欲造成民众饥荒

《道德经》:统治者贪欲造成民众饥荒

【摘要】:民之轻死d,以其上求生之厚e,是以轻死。◤译文民众之所以陷身于饥荒之中,是因为统治者所征收的赋税太重了,因此发生饥荒。民众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者只顾自己生活奢靡,百姓才铤而走险冒死反抗。何以为生“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统治者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就会造成民众之饥荒,生活困苦无以为生,这是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

民之饥,以其上a食税b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c,是以难治。民之轻死d,以其上求生之厚e,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f者,是贤于贵生g

◤注释

a上:统治者。b食税:征税。食,征收。c有为:无为的反面,任意妄为。指统治者政令繁多,赋税繁重,用严刑厉法统治人民。d轻死:看轻死亡,不怕死。e求生之厚:指统治者只顾保养自己,奉养奢华。f无以生为:以无为生。以无为之道而生存。g贵生:以生为贵。

◤译文

民众之所以陷身于饥荒之中,是因为统治者所征收的赋税太重了,因此发生饥荒。民众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好大喜功,因此难以治理。民众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者只顾自己生活奢靡,百姓才铤而走险冒死反抗。

只有那些不注重奢华生活淡泊清静的人,才比那些贪图物质享受奉养奢华的人高明

何以为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陷于饥荒的境地,是因为统治者在税收上多加征敛,只为满足自我的贪欲,所以民众饥荒。春秋后期连年战争,使社会贫穷,人民陷入饥荒的境地。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为了争夺土地,扩大疆域称王称霸,造成民穷财尽,所以难以治理。由此可见,老子提出“无为之治”是针对社会现实的良药。国家难以治理的原因,正是统治者过于有为,或是不断征伐,或是建筑宫室,所以劳民伤财,才使国家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当政令繁出,统治无道,民不聊生,那么人们宁愿冒死反抗。“求生之厚”,是指统治者私心泛滥,贪求物质享受而不知足。最终只能事与愿违,因为百姓不堪忍受了,自然会站起来,冒死也要把统治者推翻。

上面的现象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为政者欲求太多,要求过分,使人民陷于饥荒的境地,生活困苦难以为生。老子指责统治者的策略失误,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民以食为天,赋税过重使民众陷入饥荒。政令繁多使人民无所依从,社会秩序难以维系。压榨人民而骄奢淫逸,这就将人民逼上了冒死反抗的绝路。(www.chuimin.cn)

所以,社会税收除了合情合理之外,还要真正用于公共建设和谋求社会福利,而不是落入一小部分人的腰包。由民之饥、民之难治到民之轻死,并不仅仅是税赋繁多的问题,而且包括税收的不合理使用问题。

先秦诸子百家,老子可以说是最关心百姓生活,最有济世情怀的人。儒家也关注民生,但要先由统治者推行仁政才能解决。韩非子写《解老》、《喻老》,但人民在他眼里不过是工具而已。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要只求物质上的享受,而不顾人民。这是对统治者的强烈警告,指出“虐政”,即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民众不堪忍受,就会冒死反抗。

“无为其生,而后生”,只有先把自己放在一边,才能获得生存。以“无为”之道处理国事,不贪图欲望的满足,才是比“贵生”更高明的做法。

道教是讲究“贵生”的,因为它追求肉体的长生和快乐,这也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老子所讲的“贵生”并不是说要一味放纵自我,追求感官的欲望和物质的安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样不但不是养生,而是速死,不仅会耳目不灵,还会导致神志混乱,对生命有所妨碍。统治者若不能正确理解“贵生”,就会危害百姓,造成“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如果认为放纵自我,追逐名利情欲物质享受就是“贵生”,那还不如“无以生为”。

“无以生为”之所以“贤于贵生”,是因为它符合自然之道,是因为“反者道之动也”。就是有德之人,不贪心多欲,而以道德为本,以无为之法处事,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贵生”,既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由人构成。如果人人追求自利,不顾别人,那么奔走天下的都是利益之徒了。财货可以用来养生,但并不等同于“生”,如果为了追逐财货而伤害生命,就是本末倒置了。在老庄哲学中,贵生即是治身,治身即是理国。自然之道是生养万物的源头,是一种和谐的宇宙秩序,人应效法自然,尊道而行,才是养生之根本。

对于人来说,自然就是顺应生命本身,舍弃烦琐的修饰。生命需要物质,但过于看重物质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是“无以生为”要“贤于贵生”的道理。如果人人都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就不会有如此多的贪腐行为存在了。

本章讲治国之道,主旨是反对虐政。统治者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就会造成民众之饥荒,生活困苦无以为生,这是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反对残酷盘剥和刑杀镇压的虐政,提出了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