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予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众是不怕死的,为何要用死来恐吓他们呢?所以说,只有让百姓安定生活才能让他们畏惧死亡。他绝不会提倡去杀戮民众,不管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民不畏死”,其实是要告诫统治者注重民生。只有人民生活安乐了,才会常怀畏死之心,才能法令通行。不然,就会“民不畏死”,成为社会的隐患,增加社会的风险,那时候就会欲稳而不可求。本章的重点是反对刑罚杀戮,以针砭时弊。......
2023-10-17
民之饥,以其上a食税b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c,是以难治。民之轻死d,以其上求生之厚e,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f者,是贤于贵生g。
◤注释
a上:统治者。b食税:征税。食,征收。c有为:无为的反面,任意妄为。指统治者政令繁多,赋税繁重,用严刑厉法统治人民。d轻死:看轻死亡,不怕死。e求生之厚:指统治者只顾保养自己,奉养奢华。f无以生为:以无为生。以无为之道而生存。g贵生:以生为贵。
◤译文
民众之所以陷身于饥荒之中,是因为统治者所征收的赋税太重了,因此发生饥荒。民众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好大喜功,因此难以治理。民众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者只顾自己生活奢靡,百姓才铤而走险冒死反抗。
只有那些不注重奢华生活淡泊清静的人,才比那些贪图物质享受奉养奢华的人高明。
何以为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陷于饥荒的境地,是因为统治者在税收上多加征敛,只为满足自我的贪欲,所以民众饥荒。春秋后期连年战争,使社会贫穷,人民陷入饥荒的境地。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为了争夺土地,扩大疆域称王称霸,造成民穷财尽,所以难以治理。由此可见,老子提出“无为之治”是针对社会现实的良药。国家难以治理的原因,正是统治者过于有为,或是不断征伐,或是建筑宫室,所以劳民伤财,才使国家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当政令繁出,统治无道,民不聊生,那么人们宁愿冒死反抗。“求生之厚”,是指统治者私心泛滥,贪求物质享受而不知足。最终只能事与愿违,因为百姓不堪忍受了,自然会站起来,冒死也要把统治者推翻。
上面的现象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为政者欲求太多,要求过分,使人民陷于饥荒的境地,生活困苦难以为生。老子指责统治者的策略失误,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民以食为天,赋税过重使民众陷入饥荒。政令繁多使人民无所依从,社会秩序难以维系。压榨人民而骄奢淫逸,这就将人民逼上了冒死反抗的绝路。(www.chuimin.cn)
所以,社会税收除了合情合理之外,还要真正用于公共建设和谋求社会福利,而不是落入一小部分人的腰包。由民之饥、民之难治到民之轻死,并不仅仅是税赋繁多的问题,而且包括税收的不合理使用问题。
先秦诸子百家,老子可以说是最关心百姓生活,最有济世情怀的人。儒家也关注民生,但要先由统治者推行仁政才能解决。韩非子写《解老》、《喻老》,但人民在他眼里不过是工具而已。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要只求物质上的享受,而不顾人民。这是对统治者的强烈警告,指出“虐政”,即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民众不堪忍受,就会冒死反抗。
“无为其生,而后生”,只有先把自己放在一边,才能获得生存。以“无为”之道处理国事,不贪图欲望的满足,才是比“贵生”更高明的做法。
道教是讲究“贵生”的,因为它追求肉体的长生和快乐,这也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老子所讲的“贵生”并不是说要一味放纵自我,追求感官的欲望和物质的安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样不但不是养生,而是速死,不仅会耳目不灵,还会导致神志混乱,对生命有所妨碍。统治者若不能正确理解“贵生”,就会危害百姓,造成“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如果认为放纵自我,追逐名利情欲物质享受就是“贵生”,那还不如“无以生为”。
“无以生为”之所以“贤于贵生”,是因为它符合自然之道,是因为“反者道之动也”。就是有德之人,不贪心多欲,而以道德为本,以无为之法处事,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贵生”,既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由人构成。如果人人追求自利,不顾别人,那么奔走天下的都是利益之徒了。财货可以用来养生,但并不等同于“生”,如果为了追逐财货而伤害生命,就是本末倒置了。在老庄哲学中,贵生即是治身,治身即是理国。自然之道是生养万物的源头,是一种和谐的宇宙秩序,人应效法自然,尊道而行,才是养生之根本。
对于人来说,自然就是顺应生命本身,舍弃烦琐的修饰。生命需要物质,但过于看重物质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是“无以生为”要“贤于贵生”的道理。如果人人都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就不会有如此多的贪腐行为存在了。
本章讲治国之道,主旨是反对虐政。统治者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就会造成民众之饥荒,生活困苦无以为生,这是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反对残酷盘剥和刑杀镇压的虐政,提出了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生死予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众是不怕死的,为何要用死来恐吓他们呢?所以说,只有让百姓安定生活才能让他们畏惧死亡。他绝不会提倡去杀戮民众,不管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民不畏死”,其实是要告诫统治者注重民生。只有人民生活安乐了,才会常怀畏死之心,才能法令通行。不然,就会“民不畏死”,成为社会的隐患,增加社会的风险,那时候就会欲稳而不可求。本章的重点是反对刑罚杀戮,以针砭时弊。......
2023-10-17
一种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与另一种染色体上的相应基因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消除变化也有其危险性。由于没有其他主食,饥饿、斑疹伤寒和霍乱开始在爱尔兰肆虐。这场由枯萎病引发的悲剧被称为“爱尔兰大饥荒”,或者又称为爱尔兰土豆饥荒。这场饥荒导致难民向西越过大西洋逃难,爱尔兰出现了大量人口流失。今天,爱尔兰的人口仍然比大饥荒和人口大量外迁之前要少——1840年的人口超过了800万,......
2023-10-31
《临卦》提倡感化民众,善待民众,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使民众乐于接受自己的领导。《临卦》兼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即提出“施仁政,以德治国”的同时,又强调治国治民要遵从客观规律。这种卦象综合起来,表现了《临卦》完美、贞正的品德,也体现了天道运行的原则。堤岸高出大泽,河泽容于大地,就是《临卦》。阴阳二气各盛于七月,至第八个月则消退让位。......
2023-10-30
就在楚庄王引颈欲鸣、振翅欲飞之时,楚国发生了少有的自然灾害,全国出现大饥荒。楚庄王为了防止中原诸侯乘机南下,关闭了楚国北境申、息两地的门户。看来示弱是楚国世代擅长的传统法宝,这次又派上了用场。对此,时人大骂羊斟,认为他以其私憾,败国殄民,是个丧尽天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2023-08-30
人之生也柔弱a,其死也坚强b。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c。故坚强者死之徒d,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注释a生也柔弱: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草木生长的时候枝叶柔弱,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坚硬。坚强的东西可归属为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可归属为有生命力一类。正在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会渐渐处于优势。无论人或草木,柔弱标志着成活,僵硬标志着死亡。所以,为人处事要以柔为本,避免过于刚强的一面。......
2023-10-17
◇庄子认为是非观念是由人们的“偏见”造成的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表面上千差万别,殊形异势,本质上是同一无别、等齐均一的。庄子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庄子观察事物的角度与常人不同。以奇物论为出发点,庄子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认为客观事物是相对的,而且人的认识能力也是相对的。甚至,庄子直接否定了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23-12-04
4月23日,中国新疆发生30年未遇的强风暴,风力达到12级,真是地动山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据统计,经济损失将占全国GDP的1%。据气象部门统计,我国今年的极端气候是百年不遇的。仅仅从今年上半年发生在全球的灾害,足以说明极端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强度也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太阳究竟是不是极端气候的罪魁祸首,它在极端天气灾难中扮演什么角色,是非常值得观察和探究的。......
2023-11-23
当年12月,以寓意孩子快乐成长的“成长屋”正式开门营业。于是,2000年12月,王彦在杭州西子湖畔开出了第二家“成长屋”。2002年6月,王彦又盘下隔壁的店面,成长屋的营业面积一下扩大到60平方米。同时,王彦还定期组织成长屋的会员进行拼装比赛,发给奖品,以调动小朋友的动脑积极性。这在素质教育被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王彦的“成长屋”无疑把握住了时代脉搏。......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