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勇敢为杀,不敢安生-《道德经》第73章

勇敢为杀,不敢安生-《道德经》第73章

【摘要】:勇于敢a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译文勇于进取,则有杀身之祸。这两方面,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勇于不敢”,其实是“勇于不为”,指一种虚静守柔的为人处事态度。“勇”之所以为“勇”,就在于谨慎与顺应。将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往往会招致杀身之祸。没有慈爱的勇,自然会天怒人怨。本章讲治国之道,重点论述了俭而不争的道理。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勇于进取的有为者会猝死,谦让无为者会长存。

勇于敢a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b,不召而自来,繟然c而善谋。天网恢恢d,疏而不失e

◤注释

a勇于敢:勇于进取。敢,进取。b应:回应。c繟(shān)然:舒缓的样子。d天网恢恢:指自然法则广大无边。e疏而不失:虽然稀疏,却决不漏失。

◤译文

勇于进取,则有杀身之祸。勇于不敢做,则可以保全生命。这两方面,有的得利,有的受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因此,圣人也难于说明其中的道理。

自然的规律是不抗争却能够取胜,不说话却有回应,无须召唤自然而来,从容坦然而有筹划。天网宽大无边,稀疏而不遗漏。

利害相关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逞强斗狠,无所顾忌,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谨小慎微,考虑再三,然后再做取舍,就能保全生命。可见,一味逞强并非真正的勇敢,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来做判断,没有足够的修养来对待世事,就会引来切身之痛。

“勇于不敢”,其实是“勇于不为”,指一种虚静守柔的为人处事态度。自然的法则是柔弱不争,人就应取法于此。刚强好斗是违反自然的。处处争强,甚至去做不法之事,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最终会惹来仇怨。三思而后行,体会世态人情,再做取舍,才是真正的“勇”。

“此两者或利或害”,勇于去做,还是勇于不做,这是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事,能否保全生命,就在于如何做出取舍。这需要有足够的智慧。(www.chuimin.cn)

“勇”之所以为“勇”,就在于谨慎与顺应。将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往往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勇”和“敢”之间的区别,在本质上是柔与刚的区别。蕴藏于万事万物中的“道”是难以捉摸的,要想遵循自然的法则就必须谨小慎微。不与人好勇斗狠,就会心绪平静。心绪平静,就能淡泊处事,放弃世俗之中的许多执着与偏见。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利害之间的取舍要有高度的智慧,这是由宇宙自然乃至天地的意志,谁能确切知道它的缘故呢?人类是很难找出原因的,纵然大彻大悟的有道之士,也难以把握取舍。

天道难测,利害之间会有一定的变数,只有小心谨慎不断调整,才能做出适当的对策。或许一件事,一时分不清利害,就不可贸然去做。确定是对了,便大胆去做。“道,可道,非常道。”就算是圣人,对于“天道”也不能完全理解。所以要敢于摸索,但不可妄为,心中存道而行,则终能找到真理,凭着本心和良心做事,为发展求进步,互助互爱,遵循天道而行,就是灵活处世之道

天网恢恢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地生养万物,永远不跟人争,却总能引导人们。所以要效法自然,才能做到不争而胜。天道无形,无声,虽然如此,天地是有感应的,所以“不言而善应”。《易经系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是这个道理。看上去寂然不动,有了感应,就会有一种力量相通。

人间的祸福善恶,没有谁能主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生一切遭遇,都是自己召来的。这就是“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道像网一样散开,它无所不在,尽管看不见,却涵盖一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它没有道理,没有主宰,没有标准,可又自有原则,其间的因果循环谁都逃脱不了。

其实,老子所倡导的是卑下柔弱之道,谦虚慈爱之道,节俭淳朴之道。没有慈爱的勇,自然会天怒人怨。生活中没有永远的强者。争强斗狠,不过是自找苦吃,或许是人类的劣根性所致。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都是道的具体表现。自然法则看似散漫,其实早已安排妥当。善胜,善应,自来和善谋,指自然而然发挥作用。天地生养万物,宽和而圆融。逞强使气违背客观规律,无论大小都会得到惩罚。天网恢恢,足以涵盖一切,一切都逃不过“道”对万物的调整。

本章讲治国之道,重点论述了俭而不争的道理。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勇于进取的有为者会猝死,谦让无为者会长存。所以要不争、不言、自在、善谋。万事万物都在道的控制之中,天网虽然稀疏却绝不会有所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