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民不畏威,大威至,不厌压迫者

道德经:民不畏威,大威至,不厌压迫者

【摘要】:民不畏威a,则大威b至。夫唯无厌,是以不厌e。◤注释a民不畏威:人民不畏惧暴力和压迫。◤译文当人民不再畏惧暴力统治的时候,那么,就会有更大的暴力到来。只有不压榨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当人民不再畏惧权威的时候,那么,统治者就要面对真正的大威胁和大祸乱了。不要用权势压迫人民,不要阻碍人民的生存之道。统治者逼迫、威压人民,不外乎两个原因。圣人能做到自爱、自重,不认为自己高贵,时刻谦虚谨慎。

民不畏威a,则大威b至。无狎c其所居,无厌其所生d。夫唯无厌,是以不厌e。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f,自爱不自贵g。故去彼取此。

◤注释

a民不畏威:人民不畏惧暴力和压迫。b大威:指人民起而反抗所带来的大威胁、大祸乱。c狎:通狭,狭窄、逼迫。d无厌其所生:厌,通压。不要压制人民的谋生之路。e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只有不压榨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前面的“厌”,通压,压迫的意思;后面的“厌”,厌恶的意思。f自见:见,通现。自我表现,自我夸耀。g自爱不自贵:自尊自重但不自以为高贵。

◤译文

当人民不再畏惧暴力统治的时候,那么,就会有更大的暴力到来。不要压榨人民的处所,不要逼迫人民的生活。只有不压榨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夸耀,自我爱惜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要抛弃自见、自贵,采取自知、自爱。

不压不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民不再畏惧权威的时候,那么,统治者就要面对真正的大威胁和大祸乱了。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玩弄的意思。居,居住的场所。厌,通“壓”,压迫的意思。不要用权势压迫人民,不要阻碍人民的生存之道。否则就会引来人民的反感,甚至反抗。在上的统治者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不可玩弄社会,愚弄人民。“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自以为高明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压迫人民玩弄权势,就会丧失道德就会堕落,进而引起人民的暴力反抗。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前面的“厌”是“压”,后面的“厌”是讨厌、厌烦的意思。上古汉字只有几千,同一个字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只有不压迫人民,让人民感到生活快乐,感受到足够的幸福,人民才不会讨厌统治者的统治,进一步维持社会发展的和谐安定。

统治者逼迫、威压人民,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扩张自己的利益,即与民争利;二是好大喜功,显露自身的威严。无论哪一种,都犯了彰显的毛病,都必定侵害人民的财产、性命或自由,这与道生养万物而不居功自傲的谦下精神,完全是相反的。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贯穿着阶级社会的始终,其实就是官与民的矛盾。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决定着矛盾的缓和、激化和爆发。矛盾轻微时,社会和谐,即所谓太平盛世;矛盾严重时,则社会不稳定,甚或动荡。(www.chuimin.cn)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说明了先有压迫才有反抗,因为压迫才导致反抗,也就是说压迫无理,反抗有理。这可以说是最彻底的民主宣言了,似乎也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唯一方法。没有反抗,压迫不会主动消除;没有反抗,民主不会自动到来。社会也不会因而进步。

权威的压迫并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人民对于压迫也是有底线的,一旦突破这个底线,就必然会起而反抗,那时候,就是统治者要面临大威胁大祸乱的时候了。

自知自爱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虽然位居万民之上,却自尊自重,从不自我表现自我夸耀,更不自显高贵。所以要学习圣人,舍弃自见、自贵,保持自知、自爱。

前面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同时也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而认识自己则是一件困难的事。“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所刻的一句名言,影响深广,以至被认为是点燃了古希腊文明的火花。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

正因为认识自己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只有圣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没有主观成见,达到无我的境界。圣人能做到自爱、自重,不认为自己高贵,时刻谦虚谨慎。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才能爱惜别人。

若是有点成就,就认为自己了不起,那就完了。这可以说是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故去彼取此”,真正的自知自爱,就是能舍弃了自贵自见,才是圣人之道。

我们身处一个甚嚣尘上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在声嘶力竭彰显自我。政治家、学者、商人,方式千差万别,却都是为了哗众取宠,以笼络人心,或扭转劣势,赚取利益。举国如此,人人如此,社会也就日益浮躁、紊乱。

于治国者而言,当腐败透顶、威权无存之时,便会引发人民的反抗运动。当人民生存无路、状告无门之时,便很有可能走极端,以生命的代价来推翻无道的统治。

本章讲治国之道,统治者如果对人民施以暴政,人民就会以暴易暴,以更加猛烈的暴力来反抗。因此,统治者应该以慈爱俭啬不争的态度治理国家,要有自知之明,自爱之道,不自我炫耀,不穷奢极欲,就能清静无为,维持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