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道德经》第71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道德经》第71章

【摘要】:或者知道却自以为不知道。反躬自省“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是真正的高明。聪明的人不去刻意表现自己,虽然一切都知道了,外表看来却什么也不知道,这是一种圆融的智慧。一时的无知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能作为犯错误的借口,懂得勇敢面对自己的无知,才能避免因为无知所造成的错误。现实生活中,往往一些学界名人,也会犯以不知为知的毛病。本章讲修身之道,指出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不知a,上b。不知知c,病d

圣人不病e,以其病病f。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

a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或者知道却自以为不知道。b上:最好。c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d病:缺点,毛病,祸患。e圣人不病:圣人没有祸患。f病病:以病为病,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

◤译文

能够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毛病。

有道的圣人不会犯这样的毛病,因为他知道毛病就是毛病,所以认真对待,及时解决。正因为把毛病当作毛病来看,所以才不犯这样的毛病。

反躬自省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是真正的高明。以自己的“无知”为知,这就是缺点和毛病。聪明的人不去刻意表现自己,虽然一切都知道了,外表看来却什么也不知道,这是一种圆融的智慧。有些人却正好与此相反,自己根本不知道,却处处表现的自己什么都懂,这就是“不知知”,是人生的大病。老子这句话,指出人类的通病,也是人性的弱点。

世上以“无知”为知的人太多了,都是强不知以为知。明明不清楚,反而假装非常了解。有真学问的人,绝对不会犯这样的毛病。有道的圣人更不会如此,因为他认为这样是一种毛病,是一种缺点,所以真正的有道者,不会刻意去做表面功夫。(www.chuimin.cn)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两个“病”字,前面的是动词,后面的是名词。圣人懂得这个道理以后,以“强不知为知”当作一种毛病,所以不会犯这个错误。

西方有句谚语:“知识越多痛苦越大,学问越好烦恼越深。”其实,当一个人走到了高处,有了一定成就,而没有足够的智慧压底,往往会成为一种致命的缺点。

老子指出,圣人是有自知之明的,这种自知使其避免了“不知知”的毛病;而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这种毛病,正是因为他以“不知知”为耻、视“不知知”为病。相反,有这种毛病的人从来不认为自己不知,反而自以为是。这就是圣人与凡人的差别。

修身养性,不能不时刻自省。宇宙万物天地乃至人体自身,都有其不可违背的法则。也许一个人所遭遇的不幸,都是由自我的心性所造成的。面临矛盾、烦恼或挫折,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发现真实的症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就是因为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全知全能;就是因为只从外界找原因,却不从自身找原因。所以,圣人、智者或君子,都严格要求自我、解剖自我,绝不会去怨天尤人。宇宙万物之间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人所能知道的毕竟有限。故人有所知,也必有所不知;知道得越多,就有越多的疑问。倘若以有限的已知封闭自我,未知的大门就永远不会打开。

与恍惚迷离的“道”相比,人的视野实在太狭窄了。必须承认个体的渺小和认识的有限,盲目自大只会耽误自己。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时的无知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能作为犯错误的借口,懂得勇敢面对自己的无知,才能避免因为无知所造成的错误。

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真正的智慧,面对广袤的宇宙,人类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谦卑自处,才不会盲目自大。现实生活中,往往一些学界名人,也会犯以不知为知的毛病。其实,眼界越宽,就越要善于自我反省。学识越丰厚,思想越深刻,就越应该懂得谦卑。

就像那些古时的贤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看起来行事卑微,毫不洒脱,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深刻懂得了“道”的含义后,内心里所独有的真切感受。

本章讲修身之道,指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天地万物是极其复杂的,即便有所了解,也可能是一知半解,理解有误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人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任意妄为,必须小心谨慎去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