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2023-10-17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a,将以愚之b。民之难治c,以其智多d。故以智治国,国之贼e;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f。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g矣,然后乃至大顺h。
◤注释
a明民:使人民聪明巧智。b愚之:使人民淳厚质朴。c难治:难以统治。d智多:多智巧、伪诈。e贼:灾难。f楷式:准则、法式。g反:同“返”,返归,德与万物返归于真朴。h大顺:顺应自然。
◤译文
古时候善于为“道”的人,教化天下,不是为了使人民聪明多知识,而是为了使人民智慧而淳朴。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正是因为聪明过而虚伪。所以,用智巧治理国家,就会使国家受到祸害;不依靠智巧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德。
懂得这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也就懂得了治国的规范和法则。能够顺应时势而做取舍,就有了深广的功德。有了深广的功德,就能协同万物返璞归真。这样就无往而不利,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
不为智巧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上古以来善于为“道”的人,不是希望人民多知多识,而是希望人民愚昧软弱,似乎老子所说的是“愚民政策”,希望人民没有知识,越蠢越好。
接下去看,老子这样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知识太多了,如以提高知识来治国,那就是错误的,是“国之贼”;不用智慧来治国,才是国家之福。(www.chuimin.cn)
如何正确理解上面的话,“愚”字的翻译是关键。老子是否希望推行“愚民政策”呢?显然不是。上古时,“愚”字的意思是淳朴、诚实。比如“愚钝”一词,就是指淳朴诚实,就像老子说过的“大智若愚”。这样理解,前面那句话就该翻译为,上古有道的人,不是使人民聪明而伪饰,而是指引人民智慧而淳朴。
当社会思想很乱的时候,唯一的办法是不耍聪明,朴实自然。如果人人都以智巧来伪饰自己,耍聪明、玩手段,只会适得其反。对人民来说,如果教以聪明和虚伪,不仅祸害自身,还会祸及家国。如果人民都是大巧大伪,整个国家就要迅速败亡。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可见,老子的本意是要使人民抛弃小聪明,获得大智慧;抛弃虚伪、险恶,复归真诚、善良;淡化对物质的迷恋,加强对道德的修养。物欲横流,人心败则尘世乱。如果人民没有了道德的底线,没有了善良的本性。那么,人人都会为了利益而舍弃生命,却绝不会为了尊严与道义而轻生。一旦走到这一步,天灾人祸必定接踵到来,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连续一两百年的变乱。这一变乱而又痛苦的时期,引发了诸子百家争鸣,使得各家学术得到了发展。但对于天地万物之道的终极追问,则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见解。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一面是智慧,一面是淳朴,该如何选择呢?这两者都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对于原则性的问题,要加以灵活运用,所以“常知楷式,是谓玄德”,这也就是道德的运用。大家都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不好就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智愚之辨,从这个角度去看,才会了解其中区别。
中国文化中,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或专制集权,或人民民主,或无政府主义。不管怎么说,各有各的道理。在老子看来,只好选择朴实自然之道,而不为机智巧诈。这才是值得遵守的治国之道,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懂得政治哲学的最高标准。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深远的道德往往与常理相反。正因如此,才能把过分的一面拉回正途。比如,追求民主到了疯狂的程度,这民主就成了问题。所以,不可以违反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有恰当的方法,才能矫枉过正。如何运用,就在于高度的智慧了。政治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做救国救民的政治家,就做为人治病的医生。医学和政治的相通之处,都是为了救人,只是方法不同。
本章强调了返璞归真的思想,讲述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智治国。老子认为,统治者以智治国就会引起百姓的巧以应付,以致机巧横生,奸诈伪饰盛行,最后天下大乱。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2023-10-17
◤注释a道常无名:道永远处于没有名字的状态。◤译文“道”常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知止不殆本章重点是说明道无名而质朴的特征。二十八章说“朴散则为器”,也是这个意思,“道”衍生出了万物,才渐渐有了名器。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发争端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无名”可称之为“朴”,形容“道”的混沌状态,指“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2023-10-17
按老子的思想,这种提问的方式本身就不对,“道”不是个什么东西,也不可用语言来说明。泰清又去问无为:“你知道‘道’是什么吗?”“道”既不可寻问又不能言说,那叫人怎么把握它呢?......
2023-10-29
天地开辟,与道为一的情况是:天与道为一因此清朗,地与道为一因此安宁,精神与道为一因此灵动,山谷与道为一因此丰盈,万物与道为一因此生存,侯王与道为一因此使天下走上正道。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老子生于春秋末世,他看到了特权贵族的衰微,所以提出了侯王要使天下走上正道,要以贱为本,不要追求虚名的主张。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2023-10-28
◤译文“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的,在循环往复之间,“道”的作用是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日常工作,不要怕有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正是“道之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背持”的发生表现为力度的变弱,完全符合“弱者道之用”的特点。要想不走下坡路,就要在“弱者道之用”上想办法。所以,有无相生,相反相成,对立转化,复归本源,这是道的循环运动方式。......
2023-10-17
庄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人们无须在那些错误中钻牛角尖,自寻烦恼。而是应该忘掉是非,忘掉一切的不快和烦恼,忘记是解脱的智慧,一个人如果把人生遭遇的不快总是记得很清楚,结果一定是有害于身心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这正是生活的辩证法,这也是智者的品质。庄子认为,当虚空的记忆占据心灵后,含有心灵的躯壳只不过是一种为人的标志。......
2023-12-06
当年的司马迁就是一个典范。司马迁在惨遭宫刑后,勇敢战胜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战胜了世俗的眼光,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伟大创作,最终有了惊世之作《史记》的问世,给了后人这笔不可估量的财富。这个战胜了自己的年轻人才真正成为了胜者。战胜自己,需要的内心的修炼和境界。就如同一个赌徒,只有当他懂得控制他的欲望和求赢的心态时,只有当他战胜了自己的贪念时,才可能立于常胜不败之地。......
2023-12-06
◤注释a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的,不会轻易被拔除。◤译文善于建树的人,他的功业不会轻易动摇;善于抱持的人,他所坚守的东西不会容易脱落。以身观身“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无论求学或是创业,都要凭借高度的智慧,争取有所建树,才可以留之后世,即“子孙以祭祀不辍”,生生世世绵延不绝。所谓“善建”,就是说善于建树。“道”在那里不动,永远是不拔的。本章强调以道修德,即遵循自然之道来作为自我的修为方式。......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