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把目光放在远方要想成功,不能没有远见,要把目光盯在远处,用远大之志激发自己,并咬紧牙关、握紧拳头,顽强地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走下去。成大事者是具有远见的人,因为只有把目光盯在远处,才能有大志向、大决心和大行动。而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世界上最穷的人并非身无分文者,而是没有远见的人。为了实现你的远见,就要做出牺牲,其中必然涉及你其他的选择。......
2023-12-04
为无为a,事无事b,味无味c。
大小多少d,报怨以德e。图难于其易f,为大于其细g。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h,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i必寡信j,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k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
a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b事无事: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c味无味:把无味当作一种味道。d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e报怨以德:用德去报答别人的仇怨。f图难于其易:解决困难从容易入手。g为大于其细:做大事要从小处开始。h不为大:不自以为大。i轻诺:轻易许诺。j寡信:很少守信。k犹:均、都。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无味”作为事物的本来味道。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要用德去报怨。从容易处解决困难,从细小处以成大事。天下的难事,都从简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由细微开始。所以,圣人永远都不自大,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很少能够守信;把事情看得简单,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圣人遇到事情会认真对待,审慎处理,到了最后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图难于易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个人看起来没有什么作为,其实却是大有作为。要顺乎自然,虽然做了什么事,却像什么也没做一样。世上最好的味道,就是没有味道。没有味道是什么味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没有味道,也有味道,就是“淡”,也是“无味”。(www.chuimin.cn)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偏重于一端,不执着于一念,这就是老子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清静无为,以保持对事物细微潜流的敏锐观察。顺应自然,恬淡虚无,不去任意干涉事物的发展。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大,从细小而来。多,由少累积而成。所以,解决问题要从小处着手。事物之间,总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都符合由量变而到质变的发展规律。
对于仇怨,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即以“德”来化解“怨”,也叫“恕道”。相对而言,孔子是主张“以直报怨”的,你打我一拳,我就踢你一脚,还以颜色,这叫“直道”。不过,“报怨以德”是否真能做到,就要看个人的修养了。所以,上面的话可以灵活运用,并不是别人不领情,还非要“报怨以德”不可,这中间有大小多少之别,其间的因果关系,要先思考清楚。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困难的事,从简单处着手,把握要点,找到关键,就容易成功。“为大于其细”,大的成就,要从小处做起。懂了这两句,下面的话就容易懂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难事要从容易处开始,就不会太困难。“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像曾国藩所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顾全大局,也要注意小的地方,小事、琐事,甚至不相干的事,常常会产生大纰漏。养生之道也是如此,不要忽略了生活的细节。要想做成一件事,没有任何一点小事可以马虎的。
欧阳修有句名言:“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经常出在平常注意不到的小地方。那些毫不相干的小毛病累积起来,就会成为大毛病。一个人有所溺爱,就会影响他的智慧和勇气。甚至情绪上的一点偏向,就会蒙蔽了智慧。其实,这也是“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
每件事,都必定有着许多细致的过程,借此以磨砺心性:平等对待一切,是大公;充分尊重一切,是大善;以德报怨,是大忍;谨小慎微,是细致;点滴积累,是耐心。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真正的圣人,不自以为是,不说大话,不骄横,不狂妄,不傲慢,只是小心谨慎。能够做大事的人,小事一样看得清楚。圣人之所以成就伟大,就是因此。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是老子的经验总结,轻易许诺的人必定很少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如果超出了合理的“度”,总想做很多事,结果一样都难办成。世间多风雨,人事很复杂,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先积攒自己的实力和智慧,再扩而充之,才能不断走向壮大。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因为重视每件事情,所以终究不会有困难。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尽力兑现。圣人不好大喜功,却能成就大事。因此,圣人才成其为圣人。
本章阐述了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的道理,其实是讲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之道。对于大事要从小事入手,对待困难要从容易入手,必须心思缜密慎重对待一切困难,不要轻易许诺,草率行事,按照由易到难的规律做事就能获得成功。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9.把目光放在远方要想成功,不能没有远见,要把目光盯在远处,用远大之志激发自己,并咬紧牙关、握紧拳头,顽强地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走下去。成大事者是具有远见的人,因为只有把目光盯在远处,才能有大志向、大决心和大行动。而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世界上最穷的人并非身无分文者,而是没有远见的人。为了实现你的远见,就要做出牺牲,其中必然涉及你其他的选择。......
2023-12-04
在姚崇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是深谙为友之道的高手,并因此受益,被姚崇提拔为三品高官。姚崇则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于是当宰相后,姚崇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而且由于彼此之间友情的关系,朋友这一类贵人一般比较忠实。拥有一些忠实可靠的朋友,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023-07-26
古狄逊定理是由英国证券交易所前主管N.古狄逊提出的。在哈默的劝说下,这位客户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学会了放权让有能力的员工去处理事情,最终他的公司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你一定要脱身去处理首要的事情,因为它可能关乎整个企业的前途。......
2023-12-01
《道德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道德经》阐述的第二个重点是“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德经》全文围绕虚无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柔弱不争这些理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和阐述,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象征,已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2023-08-27
3岁左右,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叛逆期的到来有早有晚,因人而异,每个孩子逆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孩子的“叛逆期”就是孩子向家长提出自我成长需求的暗号,这也恰好是父母的心愿。如果父母应对孩子“叛逆期”的策略不当,又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对抗行为的升级,或者孩子被我们强行拔掉了身上的“刺”,变得乖巧了。......
2023-07-24
道常a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衍生万物的“道”本身是无为的,因为无为,所以无处不起作用。道家的“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其实是涵盖万千,“无所不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把自然之道引入人类社会,希望统治者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治理国家,从而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
2023-10-17
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世,就不难达到道家所推崇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人不欺侮弱者、不欺侮少数、不自恃成功、不筹划事情。以自然之道处世的人呼吸直通脚跟,而普通的人呼吸只用口鼻。凡是对世俗的欲望太高的人,自然的本能就退化了。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与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
2023-10-29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安定的事物容易控制,还没有显露变化迹象的事物容易谋划,脆弱的事物容易打碎,微小的事物容易消散。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嫩芽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强行去作为的人必然失败,强行去控制的人必然丧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