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无为之治: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民的迷思与执政理念

无为之治: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民的迷思与执政理念

【摘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h,人之迷,其日固久。为政严苛,人民就狡黠诡诈。无为之治本章讲“无为之治”,兼及矛盾双方对立转化的道理,这是道家文化中的重要执政理念。“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相反,政治严苛,则会导致民风狡诈,社会混乱。实行“无为而治”,不刑罚,不扰民,才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形成有益的领导,使人民淳朴、安分、厚道。

其政闷闷a,其民淳淳b。其政察察c,其民缺缺d

祸兮福之所倚e,福兮祸之所伏f。孰知其极g?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h,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i,廉而不刿j,直而不肆k,光而不耀l

◤注释

a闷闷:质朴平和。b淳淳:淳厚知足。c察察:精明严苛。d缺缺:狡诈伪饰。e倚:依傍。f伏:隐伏。g极:终极。h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i方而不割:方正但不伤害人。j廉而不刿:锐利但不刺伤。k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l光而不耀:光亮但不炫耀。耀,有刺眼夺目的意思。引申为炫耀。

◤译文

统治国家平和宽容,人民就淳厚质朴。为政严苛,人民就狡黠诡诈。

灾祸,幸福依傍在其中。幸福,灾祸隐藏在其内。谁知道它们互相转化的法则?那是没有一个定准的。正会转变为邪,善会转变为恶,人们对此的迷惑,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所以,有“道”的圣人方正但不伤人,锐利但不刺伤,直率却不放肆,明亮但不炫耀。

无为之治

本章讲“无为之治”,兼及矛盾双方对立转化的道理,这是道家文化中的重要执政理念。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老子认为,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可使社会风气淳厚朴实,人民才可以安然自在,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相反,政治严苛,则会导致民风狡诈,社会混乱。

闷闷,平和的意思,就是不耍聪明,不玩花招。实行“无为而治”,不刑罚,不扰民,才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形成有益的领导,使人民淳朴、安分、厚道。(www.chuimin.cn)

民风淳朴是盛世太平的最好说明,正如诗人所吟“长日唯消一局棋”的境界。因为日子过得悠闲,便会无烦无恼,优哉游哉。“不为无聊之事,何以度此有涯之生。”各种娱乐休闲的活动也就多了,人民会想法消磨时间,自然也就会拉动内需了。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治理国家如果太过于严苛,以致扰民不断,那么人民就会愚顽无知,遇到事情想不通,容易偏执一端,发生争讼之事。这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形成鲜明对比。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为人处事聪明过了头,会给人太精明的感觉,从而让人觉得没有安全感,自然很少有同伴了。

祸福相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涡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祸与福互为因果。得意是失意的开始,失意是得意的起端。这是老子对人生得失的辩证思考,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状态中交替变化。“塞翁失马,焉却非福。”祸到了极点,福就来了。福到了极点,跟着便是祸了。互为因果,循环交替。但是“孰知其极”,谁知道什么是祸的极点,什么又是福的极点?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是不要做到极点,就是事物相互转变的临界点,就是“其无正”。 所以,事事都要留意,不要做到极点,享受也不要到极点,不然就会乐极生悲,发生危险。不要太正了,正到了极点,就是“不正”,矛盾双方就会朝相反的一面转换。

为什么做人不要太正呢?因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是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循环往复不断转化思想的具体阐述。一个东西偏了,把它扶正,扶得过了,又偏向了另一边。至于说什么是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切在于各人的看法,矫枉过正,正也成了“不正”。同理,为“善”过度了,也是问题。凡事一过就错。过与不及都是毛病。不聪明固然不好,而聪明太过的人,属于“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对此的困惑实在太久了,不懂得这些道理。所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做人要方正,但不要因为“方正”而割舍所有,就是要有所包容。方正到割舍其他,就是不能容物。为人清廉,可是不要廉得像刀割一样,连肉也削掉了。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做人要直爽,讲直话当然对,但如果太直了,就容易恣肆无礼。人要聪明,要有志气,要有光亮。但不要太亮,太亮会让人觉得刺眼,从而引来腹诽或者祸患。

上面的几句话,说明了人的行为,方正、清廉、直爽、光明是好的,但不能太过,太过了就会转化为割、刿、肆、耀。只有深知“大道”的圣人,才能以“道”自守,保持行为的正确而适中。

所以,道家的清净无为,其实是教我们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要学会舍弃,学会随时纠正自己的言行。因为善得太过了就“善复为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