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正的智者不随便言谈,那些到处夸夸其谈的人却往往不智慧。道学玄理老子认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不会以夸夸其谈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饱学或睿智,而是选择保持缄默,谦逊随和,不显山露水,永远站在低处以仰视者的姿态看待他人。可见语言的肤浅是不能诠释真正的“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说 “知者不言”是知道而不言说。反之,本不知道的东西硬是说出来,就是“言者不知”。......
2023-12-06
知者a不言,言者b不知。塞其兑,闭其门c。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d。是谓玄同e。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a知者:有智慧的人。b言者:多说话的人。c塞其兑,闭其门:这两句见于五十二章,在这里是重复出现,可能是竹简放错了位置。d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已在四章出现,本应在此处。e玄同:玄妙混同的境界,指道的境界。
◤译文
有智慧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塞住知欲的孔窍,关闭知欲的门户。挫折人们的锐气,解决纷扰的纠纷,收敛耀眼的光芒,混同于尘世之间,这就达到了浑融一体的玄妙境地。
所以,有道的人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所推重的君主。
修养之道(www.chuimin.cn)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慧的人大多是沉默寡言的,多说话的人大半没智慧。白居易对此曾进行反驳,并写诗一首:“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我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文。”既然老子这么说,那他是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呢?他为何又写了五千字的书呢?其实老子的意思是说话要过脑子,不要夸夸其谈,废话连天。孔子也说“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同样是君子寡言的说法。
“塞其兑,闭其门。”兑是卦名,代表嘴巴,上有缺口。这是告诉人们要少言寡语。当然不是完全不说话,而是不说废话,总要言之有物才好。对于修道来说,就要尽量少说,甚至不说。不但如此,还要把五官六窍,比如,眼睛、耳朵,凡是张开的都闭合起来。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乱吃东西会生病,乱讲话会惹麻烦。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叫人们少说话,把棱角磨平,把分别心化解,最后做到和光同尘。这是做人的最高艺术,就是不高不低,不好不坏,平安一生,最为幸福。这段话不仅是统治人民的原则,也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表述。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把尖锐的棱角磨平,把内心的妄念去掉。把外露的闪光收起,不显露特别之处。一个人锋芒外露,就容易摧折。看问题过于主观,坚持自己的意见,就会片面不客观,容易引起是非纷扰。阳光照射,必有照不到的阴暗面,只有懂得“负阴抱阳”对立统一规律,才能“用其光,复归其明”。世间的纷繁复杂也是如此,超脱现实不可能,只能化除成见,无论好坏都因势利导,这便是“同其尘”。
“是谓玄同”,就是要和光同尘,如阳光一样普照大地。二十六章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不只是修道的经验,也是为人处世治国的道理。老子眼里的理想人格形态,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最后达到玄妙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玄同”就是要消除自我的蒙蔽,化除一切的隔膜,超越人伦关系的束缚,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一切的人和事。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不容易亲近,也不会被疏远。“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会特别蒙利,不会特别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没有亲疏,没有利害,没有得失贵贱,永远处于中庸之道,“故为天下贵”。所以,有道之人的作为,永远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永远是中和之道。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道德经》真正的智者不随便言谈,那些到处夸夸其谈的人却往往不智慧。道学玄理老子认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不会以夸夸其谈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饱学或睿智,而是选择保持缄默,谦逊随和,不显山露水,永远站在低处以仰视者的姿态看待他人。可见语言的肤浅是不能诠释真正的“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说 “知者不言”是知道而不言说。反之,本不知道的东西硬是说出来,就是“言者不知”。......
2023-12-06
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
2023-10-2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b。自知自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除了能够“知人”之外,还要“自知”,才算足够的明智。世上能够做到“自知”的人很少。“自知者明”,是说有了自知之明,能够认识自己才算聪明,是大彻大悟,难能可贵。身体死去,精神可以不死,这叫“死而不亡者寿”。本章阐述了老子的励志之道,重点是讲解个人的品行修养。......
2023-10-17
39.动中求静之道经过王阳明点破“事上磨炼”的道理后,陆澄深为膺服,并开始实践这种独特的修养功夫。起初,他一心追求如何获得“静”的状态。在这种气氛中,一个人的思想沉浸于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意境,思而无邪,很容易体验到一种常态下无法体验到的境界。......
2023-12-06
载a营魄b抱一c,能无离乎?有人认为是“哉”,应在上一章最后一句末尾。这样本章前六句才统一。“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个“一”就是“道”,“抱一”即精神与体魄统一于“道”,达到和谐的状况。老子认为,人体若能“营”、“魄”合一,便是最佳的养生之道。集中精气、排除杂念,达到一种宁静柔顺的状态。抱元守一,专气致柔,荡除尘垢,洞彻内心。而“道”是外在的,只有做到自身与坚守大道融合一体,才能永久存在。......
2023-10-17
为学日益a,为道日损b。◤注释a为学日益:研究世俗学问,需要逐步积累。◤译文研究世俗学问要日积月累才能增益,修身养性要使内心的妄求不断减损。“为学”与“求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损,指逐步减少外界对心灵所诱引的欲望。二十章说学问之道就是“绝学无忧”,放弃所有知识、观念,超越一切形而下,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
2023-10-17
商务谈判应是互惠互利的,没有胜败之定论,成功的商务谈判每一方都是胜者,商务谈判应是基于双方或多方的需要,寻求共同最大利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方都渴望满足直接与间接的需要,但必须顾及对立的需要,商务谈判才能成功。能把商务谈判对手变成朋友,正是成功的商务谈判者的高招。由于它具有以静制动、少留破绽的特点,因此成为谈判中常用的一种战术手段。......
2023-08-13
有德司契e,无德司徹f。不求至善尽美本章讲述治国之道,重点论述天道无亲的思想。因此圣人遵循自然之道,实行无为而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公平,只要有德有善,自会得到回报。这与五章的“天地不仁”其实是一致的,“道”对宇宙万物没有偏私,万物都依照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在这里,并不是指有人格化的“天道”去主动帮助善人,而是说,善人能够得到帮助,是他自为的结果。......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