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意为没有自私的好恶。善恶起于人的心念,遵循天理,心念不起,则无善恶分别,视天地为一体;为心念起处,为气所动,动则生恶。他们懂得善恶是人为的分别,顺应自然即可达至善的境界。......
2023-11-21
善建者不拔a,善抱者不脱b,子孙以祭祀不辍c。
修d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e;修之于国,其德乃丰f;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g。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a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的,不会轻易被拔除。建,建树,建立。拔,拔掉,拔除。b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的就不会脱落。抱,抱持。脱,脱落。c不辍:不中断,不停止。d修:修德。e长:加长,指德之宽广。f丰:广大。g普:普遍。
◤译文
善于建树的人,他的功业不会轻易动摇;善于抱持的人,他所坚守的东西不会容易脱落。那么,他的子孙会因此而祭祀不绝,事业也会不断得到继承。修德于一身,其德才纯真;修德于一家,其德会有余;修德于乡里,其德才绵延;修德于一国,其德才丰厚;修德于天下,其德会普及。修德要推己及人、见微知著。
因此,要从自身之德观照他人之德,以自家之德观照他家之德,以一乡之德观照他乡之德,以一国之德观照他国之德,从今天之德观照将来之德。我怎么会了解天下的真实状况呢?就是因为运用了上面的方法和道理,通过比较而得来。
以身观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于建立功业的人,不会轻易被动摇。善于抱持东西的,不会轻易脱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学问道德方面有所建树的,其地位不会轻易被动摇,因为真理往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长久不衰。
无论求学或是创业,都要凭借高度的智慧,争取有所建树,才可以留之后世,即“子孙以祭祀不辍”,生生世世绵延不绝。就像老子、孔子等人,放弃了世间的虚名,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他们的学问道德永存,或道德的规范,或思想的标准,对人们的教化作用永存。这就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谁也没有办法摆脱他们的影响。(www.chuimin.cn)
所谓“善建”,就是说善于建树。“善抱”,就是善于抱持。自然万物,光阴流逝,没有不被破坏的。怎样才能做到“善建”和“善抱”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遵循“无为之道”。“道”在那里不动,永远是不拔的。简言之,就要把握生命的核心,体察自然之道,运用到自身,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才能真切感受到德的妙用。
老子将“修德”作为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的立足点。这一点做好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为人处事,乃至修身齐家,就是“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以“无为”之法来养家,自然会有所结余。道德的积余,才是真正的“有余”。
进一步推广,就是“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几句的“长”、“丰”、“普”,就是治国平天下。由个人的道德修养,到家庭乡里以及社会,进而影响到国家,使之欣欣向荣,整个社会就能进入普遍和谐的状态。
“以身观身”,这是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说到人的智慧以及观察一件事,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把书读活了,就是善于读书。老子的总结,也是概括了前人的经验。生命的道理是“以身观身”,也就是从自身来观察自身,接触生活实际,以寻求生命的本源。这个“观”字,是省察自我的意思。
能够“以身观身”,就可以发现自然之道,乃至生命走向衰亡的过程。由观察自身发现生命修养的原则,然后再推及家人、邻里,乃至天下。
观察自家的兴衰,洞察先机。再观察其他家庭的道德行为,就会发现其必然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以家观家,以乡现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有“道”的人,对天下国家的未来,究竟怎样转变,不需要去问鬼神,只要用智慧去观察,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以生命研究生命,才能懂得生命。以家庭观察家庭,才能懂得家庭。以天下观察天下,才能懂得天下。其实这是一个整体方法论的问题。观察事物要站在与之相对应的立场上,通过适合的方法来实现目标。既以“身”的角度来观察“身”,以“家”的角度来观察“家”,以“天下”的角度来观察“天下”,这样才不会被主观所影响。
观察世界的方法,即老子“何以知天下”的方法,是采取了一种由内到外的整体认知策略。老子何以明白天下一切“之所以然”呢?没有其他的巧妙,只有用这个方法,就是“以身观身”的方法。这也说明,“道”不是向外求的,而是在于自身。这才是“吾何以知天下然哉”的原因。
本章强调以道修德,即遵循自然之道来作为自我的修为方式。在农耕社会,子孙相继祭祀不辍是人们的本能和愿望。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注重德行的积累,这是修身齐家进而治理天下的关键所在。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意为没有自私的好恶。善恶起于人的心念,遵循天理,心念不起,则无善恶分别,视天地为一体;为心念起处,为气所动,动则生恶。他们懂得善恶是人为的分别,顺应自然即可达至善的境界。......
2023-11-21
王善祥,1899年生于金州友谊乡七里村上沟。他17岁这年,七里村老麻家老辈生病,请金州亮甲店烧香艺人唐连云师傅来烧香还愿。王善祥因在兄弟间排行第四,人称王四。后来,金州烧香艺人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老王三的垛口,刘德观的刀,王四的小鼓不用挑。”这些都说明了王善祥表演技艺的高超。王善祥因艺高出众,动作刚劲优美,鼓点错落有致,花点多样,在多次对台烧香中都胜出,最终成为名人。......
2023-11-16
善行无辙迹a,善言无瑕谪b,善数c不用筹策d,善闭无关楗e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f而不可解。◤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不说错话,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却不可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不可松解。不着痕迹“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这说明了有道之人的品行。庄子发挥“善行无辙迹”的意义说:“绝迹易,无行地难。”善恶皆归于清静无为,是谓“至道”。......
2023-10-17
唯之与阿a,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译文唯唯诺诺与大声呵斥相差多少?疲乏懒散,因不服从于潮流而显得无所归属。“唯”是应诺之声,“阿”是被大声呵斥。“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独我与众不同,随缘而遇,随遇而安。这不同于世人的养生之道。通过修道之人和众人的反复对比,说明修道者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提醒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汲汲于外物多寡、名利得失,而应“返璞归真”,寻找人生的根本。......
2023-10-17
王阳明的妻侄之所以没有收获,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矜持,一个是学习能力。求学问当然要亲师近友,要开朗诚恳,王阳明这样一位大师近在咫尺,这位妻侄却迟迟没有主动发问,矜持是其毛病之一。由此可见,“矜”字颇不易去。一个人的人格防线,不能落在矜持上。知难,须做学问,须思辨博审。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王阳明,常在游山玩水中完成针对性的教学。王阳明在这封家书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阳伯的问题所在。......
2023-11-16
中国统治者历来强调风俗的重要性,以之作为执政的依据,并视之为善治的前提。不同世代的统治阶层的代言人对民间的风俗无不慎重对待,置于极高的地位。汉武帝时,逐步恢复周秦以来的“观风览俗”制度。刘宋代晋后,派遣官员到各地巡察风俗。中国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尤重视巡省各地的风俗,以便制定更加合理的统治政策。隋代同样非常重视检察各地风俗。唐代君主对察风观俗的重视程度有甚于前代。唐中宗时仍大规模派出察风观俗使。......
2023-07-31
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此“金蝉脱壳”之计,在我心中盘算已久,我素知退兵的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的危险。金蝉脱壳就成了逃离险境常用的计谋。“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计”,“金蝉脱壳”也是“走”的一种方法。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我孔明莫属。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退却则可转败为胜。退却,表现为暂缓前进的节奏,调整部署,积蓄力量。......
2023-08-0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b。自知自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除了能够“知人”之外,还要“自知”,才算足够的明智。世上能够做到“自知”的人很少。“自知者明”,是说有了自知之明,能够认识自己才算聪明,是大彻大悟,难能可贵。身体死去,精神可以不死,这叫“死而不亡者寿”。本章阐述了老子的励志之道,重点是讲解个人的品行修养。......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