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母,指道,万物始源

道德经:母,指道,万物始源

【摘要】:母,根源,指道。◤译文天下万物都有起始,把这个起始作为万物得以生存的根本。宇宙之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道”生万物,故为天下之母。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是人类早已有之的精神活动。中国自西周以来,就产生了如阴阳五行学说那样较为原始的唯物论。因此应“塞其兑,闭其门”,使之归于真朴。更得不到天道的佑护,只有左支右绌,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不得安静。要恢复本来面目,保有生命,就不要过于消耗精神。

天下有始a,以为天下母b。既得c其母,以知其子d。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e

塞其兑f,闭其门,终身不勤g。开其兑,济其事h,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i,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j,无遗k身殃l,是为习常m

◤注释

a始:初始。指道。b以为天下母:把它当作天下的本源。母,根源,指道。c得:得到,这里指掌握。d子:万物。万物由道衍生,故为子。e没身不殆:到死都没有危险。f兑:指孔窍,耳目口鼻皆称孔窍。g勤:勤劳,有劳扰的意思。h开其兑,济其事:打开欲望的孔窍,帮助他们求知逞欲。i见小曰明:能够察见细微之事,叫“明”。j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耀。明,向内返照。k遗:招致。l殃:祸殃。m习常:也作“袭常”,承袭大道,即遵守永恒的自然之道。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起始,把这个起始作为万物得以生存的根本。掌握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的具体存在。认识了万物的具体存在,仍然要坚守万物的根本,这样,由生到死就不会有危险。

塞住欲望的窍穴,关闭欲望的门户,终身都不会因烦扰而生病。打开欲望的孔窍,而谋求纷杂的事业,终身都不可救药。

察见细微事物的敏锐能力,是内在明澈的表现。保持柔弱灵动因势利导,才是真正的强健。运用智慧的光芒,返照内在,不给自己招致祸殃,这才是因循恒常、万世不绝的自然之道。

宇宙之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根源,有一个初始,称之为“天下母”。以此找寻生命的本源,了解生命的历程。“母”,指生命的根本、来源,万物皆由母体而生。“道”生万物,故为天下之母。(www.chuimin.cn)

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是人类早已有之的精神活动。中国自西周以来,就产生了如阴阳五行学说那样较为原始的唯物论。老子对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以文字形式进行了探讨。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本质,认为“道”既是万物之源,也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实体,是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由于时代局限性,老子所倡导的“道”,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混同为一,反映到认识论就是老子常有一种以“道”观物的特性。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然掌握了万物的根源,就能认识万物。“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认识了万物,还要坚守万物的根本,才可以“没身不殆”。“复守其母”就是“专气致柔”,“骨弱筋柔而握固”的道理。像婴儿那样身体柔软,浑然一体。从而达到与万物同存,长生不老的状态。老子以认识论为基础,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得母”、“知子”的观点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坚守正“道”,从而“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这里是说要减少身体消耗,从容不迫,勤加修炼。“兑”是卦名,代表水。打坐修道,要堵塞窍穴,闭合门户,以保守元气。这也是处事的原则。不耍聪明,懂得收敛,学会内省,才不会惹来祸患。塞住嗜欲的孔窍,关闭嗜欲的门户。平时多加内省反观自我,凭着本明的智慧明察万物。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的诱引,逐渐生出私欲妄见。因此应“塞其兑,闭其门”,使之归于真朴。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活着的时候,不断消耗元气,整天为事物忙碌。这样就“终身不救”,消耗完了为止。

“道”广博无边,远非人世的知识所能涵盖。人的智慧再大,也只是小聪明,只是局限于一隅的识见。道之恢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的主观感受,只能在某一角落发挥作用。因此,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人不可过于主观,要尽力遵循自然之道,以求返璞归真。

欲望太过,妄求太多,就会偏执,就会执着,进而丧失自我,骄横无知,情意恣肆。如此,人心就难以宁静,进而心灵板结,灵魂呆滞,言语乏味,行为迟钝。更得不到天道的佑护,只有左支右绌,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不得安静。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要恢复本来面目,保有生命,就不要过于消耗精神。“见小曰明”是减少耗用,保养身体,才是明于大道。要用得节省,才能保持身体的长远存在。不激动,不发怒,达到柔和的境界。柔到极点就是坚强,生命就永远持续下去了。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看东西要借用自然之光,收回来物的形象,从而回复光明。这是个体生命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维持稳定的关键。只有不断体察世界,才能及时调节自己,才能免遭祸殃。其实就是明哲保身的智慧。做到了“用其光,复归其明”,不会给身体留下祸殃,可以修习自然之常道,长生不老。“是为习常”,称之为“玄德”。

本章论述修身之道,重点是摒弃外界的是非纷扰乃至名利欲望,做到永远持守大道,不张扬不炫耀,才是保持永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