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为学日益a,为道日损b。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c。
取d天下常以无事e,及其有事f,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a为学日益:研究世俗学问,需要逐步积累。b为道日损:修行自然大道,就会私欲越来越少。损,也作“亡”,减少的意思。c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做不成。d取:治理。e无事:清静无为。f有事:有为,指政令多而繁杂。
◤译文
研究世俗学问要日积月累才能增益,修身养性要使内心的妄求不断减损。减损了再减损,一直达到返璞归真、无知无识的“无为”境地。采取无为之道,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
治理天下,要用清静无为的方法,如果纵情声色政令严苛,那是不足以执掌天下的。
“为学”与“求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是“有为”法,知识、经验,需要不断积累,愈加愈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子认为,知识是追求外在经验的总结,越积累越丰富。但老子并不认同知识对世界的作用,而是认为自然之道,需要心灵的“玄览”、“静观”。
“为道”,指通过直观体悟的方式,感知内心的虚静,或冥想或体验以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这里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日损,指逐步减少外界对心灵所诱引的欲望。修道的功夫越深,内心的私欲妄想就越少。除去了私欲妄想,就可以返璞归真,至于无为。
由此看来,修道与做学问恰恰相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修道要学会舍弃,把知识学问,以及内心的欲求慢慢放下,最终做到清静无为。二十章说学问之道就是“绝学无忧”,放弃所有知识、观念,超越一切形而下,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www.chuimin.cn)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减损到了最后,一无所有,没有物质欲望,没有私心杂念,没有主观妄想,没有功利思想,最终返璞归真,达到无智无识而又无所不知的“无为“境界。
知识积累越多,对道的领悟就越少。只有减少再减少,去除人为的观念,去除一切执着,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所以,想要寻得大道,就要冲破知识的樊笼。任何知识都有局限性,是较为低级的观念与识见,和天地自然的大道不在同一层次。道是远超世俗之理的永恒之道,需要用无我之心去体悟。追求知识、技能、观念,乃至名利、机巧、欲望者,就不要奢望能得到“道”的垂青,因为这些只会使人执着而偏颇。
无事能取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认为,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也是做事业的最高境界。是政治哲学,也是处世谋略。
中国的历史讲究“无事”取天下,尧舜禹三代以上的禅让,天下为公,以道德治理而不以武力。“无事”是追求道德的完善,不用谋略不以手段,不以“有为”的方法来取天下。所要求的,是内在的圣人之道,是道德行为的完善。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武力夺取天下,是“有事”取天下。夏商周时直到现在,都是靠武力智谋打江山,夺取天下。以“有事”取得了天下,也算是成就了王霸之业。为什么说“不足以取天下”呢?这是“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孟子认为,以武力而统一国家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号召,实际上是霸道。老子所讲的无为之治,实行德治,其实是理想状态下的“王道”。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在去除执着,去除私心杂念,不为尘世之理所束缚。有道的人是有为的,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有为。即如治理天下,倘若只想借助主观愿望与物质手段,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倘若淡化自我的私念,放弃谎言、暴力等手段,倡导道德,或可轻松大治。
本章通过对“为学”和“为道”的比较,讲述了治国之道的另一面。“为道”即讲求“无为之道”,可使百姓返璞归真而自化,“为学”指仁义理智信等外在的政令礼仪,如果以此扰乱天下胡作非为,就会适得其反。懂得了拯救道德与灵魂,才能真正拥有希望与前景。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合理的、应该收取的就收下,不合理的、不应该收取的就拒绝。应取则取,合情合理。孟子看不上那种为了猎取名声而违背天理人情的极端做法。应取不取违背义,不值得提倡。也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可取可不取。孟子也是这个态度,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对可取可不取的利益,不取,因为取了有伤廉洁,也就是害理。鱼关于义利之辨,以上说了三层意思,一是义在利先,一是见得思义,一是应取则取。......
2023-10-22
帛书甲本、乙本在第二个“无名之朴”前还有“镇之以”三个字。上德无所作为并且无所追求,下德有所作为并且有所追求。因此道消散之后才有德,德失去之后才有仁,仁失去之后才有义,义失去之后才有礼。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由道到器,再由器到治,这里有个顺序,反映在人类社会当中就是道一德一仁一义一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023-10-28
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
2023-11-22
故孟子必指出仁义礼智为固有,固有即良知也。然二氏之异,初不仅在告子主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性善。一曰戕贼,一曰顺,此则二氏之大别也。贤愚之别,即在贤者能保此而勿丧,能推其所为;愚者则不能尽性,甚或丧其所性。然孟子虽明知食色欲之为性,亦不谓性而谓命。然孟子不曰之性者,恐人之借口于性,因以放纵而无忌惮也。......
2023-11-22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而得以称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海纳百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汇聚了一切的山谷水流,是因为地势低,是自然而然。老子以江海为百谷之王比喻说明善于身居低位的重要性。高居人民之上,剥削压迫,作威作福,必然成为人民的沉重压力和负担,进而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社会动乱。......
2023-10-17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2023-10-22
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
2024-0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