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户a,知天下。其出d弥e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f,不为而成g。◤译文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出家门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大道,不必经历即知内里,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出”,指知识越多,越是愚钝。本章讲述修身之道,重点指出了认知事物的方式,即自省感悟,只要内心质朴,细加体会,就可以明了于道,进而观照外物。......
2023-10-17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e莫大于欲得f。故知足之足g,常足h矣。
◤注释
a却:退却,退回。b走马:善跑的马,指战马。c戎马:战马。d生于郊:小马被生在战地郊野。e咎:也写作“罪”。祸殃、罪过。f欲得:贪得无厌。g知足之足: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h常足:也作“恒足”,永远的满足。
◤译文
治理天下合于大道,战马可以用于耕田种地。天下无道,秩序混乱,连母马也要被用来作战。
祸患没有比不懂得自足更大的,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所以,懂得了自我满足才能富足,才是长久的满足。
祸患起于多欲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太平,拉战车的马闲着没用,只好退还给农民去耕田种地。这里的“有道”指天下治理正常,政治清明,社会发展符合自然之道。粪,也写作“播”,指耕田种地。(www.chuimin.cn)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无道的时候,人类的欲望不能停止,战马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了。甚至,由于连年战争,马匹征用太多,战场上公马不够用,把母马也用上了,以致在战场上生下小马。当社会陷入紊乱,就会引发战争。纵观人类历史,战争占有相当长的时期,不是东边冒火就是西边冒烟。
对于战争,老子是持反对态度的,这在本书中反复得到阐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内部各集团之间频繁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种种痛苦。老子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人本精神,并尖锐地指出,战争的根源是封建统治者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这种贪欲、不满足的心理是世上最可怕的罪恶、最大的祸根。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类最大的祸患和罪恶就是不满足,想占有天下,占有权力;想占有女人,想满足欲望;想占有金钱。祸,也写作“罪”。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
罪孽没有比纵情声色更重的,祸患没有比不满足更大的,祸殃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恶劣的。如果知道满足,有德者可以长保大德,无德者可以积累大德。德行的缺乏会导致欲望的泛滥,从而招来祸患。德行的缺乏往往导致人格的暗弱,人心的愚昧,被环境左右,被物欲引诱,被世俗俘虏,继而失去先天的本性,而以私欲为主导。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要想做到天下无事,真正的和平,就要人人反省,人人知足。只有知足了,才能长乐。可悲的是,人心就是不知足的。做到知足常乐的,毕竟很少。
纵观天下治乱,莫不如此。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统治者重视道德,从而教化天下,使社会风气淳朴。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有悖于道德,蝇营狗苟,一任私欲泛滥。心无善念,胸无诚意,又长于争斗,自不可能符合大道,更不可能积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人们内心的积怨已久。政客贪图政绩,富人贪求物欲,学者贪求虚名,官吏贪求金钱,如是种种皆非善道。人们的内心,卑微而阴暗;人们的面子,浅薄与紧要;人们的欲望,狂妄与病态;人们的理想,奢华而苍白。但终究会无德者无所得。
本章论述了贪婪不知足的危害。无论对于个体的修养或国家的治理方面,都要做到知足常乐,如此才能保持长久。在治理社会的这个层面,道德之烛的作用正是在于它能照亮一切黑暗,所有不善、不智都会在此现形,从而判定是非。社会需要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精神。老子为解决社会矛盾、教化人心,把“知足常乐”的精神作为消解人间纷争的根本要旨。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不出户a,知天下。其出d弥e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f,不为而成g。◤译文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出家门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大道,不必经历即知内里,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出”,指知识越多,越是愚钝。本章讲述修身之道,重点指出了认知事物的方式,即自省感悟,只要内心质朴,细加体会,就可以明了于道,进而观照外物。......
2023-10-17
天下神器d,不可为也。天下,是神圣的存在,不可任意妄为,不可用力把持。圣人无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一词,就具体面积而言,根据历史上不同政权统治区域,有一定变化。把天下当作个人的私有,这与上古时有道的君主管理天下,为民谋利的精神是迥然不同的。管理天下这件事,是很神圣的事情,不是想管就能管的。天下没有不变的东西,绝不可能停留在中间状态。......
2023-10-17
以道佐a人主b者,不以兵强天下c。大军之后“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用“道”辅佐君主的,绝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达到了想要的目的就立刻停止,以免多伤人命,多耗物资。假如不遵循道的柔弱无为,恃兵称壮,必定走向衰亡。本章阐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态度,重点是说明用兵之道。从“以道佐人,不以兵强天下”,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其中的道理是相通。......
2023-10-17
往相反方向的不断转变,是道在运动;以柔弱的态度处世,是道的功用。天下万物都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所以说“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广大无边,无法命名。只有道,善于孕育万物并成就万物。这里大器与大方、大音、大象并举,应当以超越具体器物的思维理解它,才能切合本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2023-10-28
◤注释a以正治国: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清静无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真正的善政,就是“以正治国”,“正”就是走正道,治理国家,不用权术谋略去侵犯、占有或掠夺别人,而是以正道而得助,有修养,有能力,自然会成功。我为什么说政治、军事以及治国处世的原则,就是这三句话呢?好的统治者能够清静无为,人民自然受到感化走上正道。本章进一步阐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政治理念。......
2023-10-17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宋仁宗朝,另有一位宰相范仲淹,文武兼备,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一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集中概括了他的襟怀和品德。范仲淹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范仲淹所到之处,下令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使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保住了性命。范仲淹上书劝谏,反对这样做。范仲淹下令但令其去,不得追击。时任谏官的欧阳修等推重范仲淹,认为他有宰相之才。......
2023-0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