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因而,可以说修身的前提在于端正思想,也即养生先要养心。他认为,养生更应注意内外功夫的结合,应以养心来养生。这就对人们提出了养心的要求。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非常讲究平常自在。“求放心”就是寻求放逸掉了的本心,回复固有善性、童心。“求放心”也就是静下心来,不再为世俗的卑劣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纯朴。......
2023-08-03
名与身a孰亲b?身与货c孰多d?得与亡孰病e?
是故f,甚爱必大费g,多藏h必厚亡。
知足不辱i,知止不殆j,可以长久。
◤注释
a名与身:名誉和生命。b孰亲:哪一个更值得重视。亲:亲切,重要。c货:财货、财富。d多:推重,珍贵。e孰病:哪一个更为有害。f是故:因此。王弼本有此二字,帛书甲本、河上公本无。g甚爱必大费:过分喜爱虚名必定招致大的耗费。爱,本意是吝惜。大费:大的耗费。h多藏必厚亡:丰富的收藏必会招致惨重的损失。i知足不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j知止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大的危险。止,停止。殆,危险。
◤译文
名誉与生命,哪一个更值得亲近?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值得看重?获得与失去,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淡定,不为其痛苦?过分的贪婪必定招致过多的破费,丰厚的收藏就会招来沉重的损失。所以,懂得自我满足就不会遭遇耻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誉和生命比起来,哪个更值得珍惜呢?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个更为重要呢?答案不言而喻,与名誉和财货相比,当然生命更为重要。
得与失哪一样更为有害?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得到比较好。但是,一个人名利相关,就一定要承受名利所带来的隐患。名固然是虚名,与身体没有关系,虽然有时可以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其实并无实际的意义。生命、名誉、财货是互相为用的关系,得与失也是如此。(www.chuimin.cn)
世人碌碌,无非为了名利。事实上,虚名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利也是假的,一般人只想没有钱如何吃饭,因此孜孜以求。却不知汲汲名利对于身心的戕害。“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名利在世人所看重的,有谁有勇气抛去不顾呢?对于帝王,天下与权位固然重要,但若没有生命,又有什么用呢?世人为了财富,为了虚名,忙碌一生,连命都拼进去,又何苦呢?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一样东西过分看重,过分珍爱,那么必然要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收藏的东西再多,最后也是为别人所藏。
名望与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固然重要,却不可以长久保持,与生命的永恒价值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善待生命,保障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在物质的世界里,获得不一定是好事,失去不一定是坏事。从道德的角度而言,获得就意味着德行的亏损,失去就意味着德行的提高。所以,过分吝惜物质而不懂得舍弃,就会在道德上有所失去,再也收不回来,这是更大的浪费。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了满足,才不会招致屈辱。懂得了适可而止,就不会引来危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人活世上,什么是福气呢。人们常说“吃亏是福”,这是有道理的。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但内心的自我满足却是可以自己把握的。所以“知足常乐”。把握住了现实,得到一定的享受,能够自我满足,不贪得无厌,就是对物理人情的最好诠释。
但是,现实世界,人的欲望似乎永无停息,永不满足,所以永在烦恼痛苦之中。人们大多“见猎心喜”,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物质丰厚,只看到内心的私欲泛滥,不计手段不计后果也要获得,即使来路不明也心安理得。且自以为是春风得意的见证,却不知道早早埋下了违背道德的祸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成了他们的人生教条。每个贪官的背后,都充斥着私欲的膨胀。每笔非法的所得,都隐藏着龌龊的交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其手段与途径,处处可见阴暗、卑劣的痕迹。然而大道无私,自会根据其善恶大小、德业得失,去做均衡的调整。一切非分所得,必然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知止不殆”,不管做什么事,恰到好处时要学会适可而止。不然的话,就会惹来尴尬和屈辱,甚至招致危险。“功成、名遂、身退”,老子的这句名言意味无穷。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不要被虚名所误,不要被情感得失蒙蔽,这样才可以保持身心舒泰,可以获得生命之长久。
所以,人要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受困辱。人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遇危险。真正的保全之道,只有重视内心的道德,遵循自然的法则。这样才可以保全生命,获取生命的升华。若想把物质上的享受,不断贪求不断追逐,就犯了前面所说“大费”的毛病,结果一定是“厚亡”。财富,权力都是如此,一切的东西不能用之于私。
本章的重点是讲述修身养心之道。名利财货这些身外之物,不能和珍贵的生命相比。为争夺名利而危及自身,是愚蠢的行为,终究会得不偿失。这种以身为贵的思想,与俭啬不争的要求相一致。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必然成为人生的信条。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因而,可以说修身的前提在于端正思想,也即养生先要养心。他认为,养生更应注意内外功夫的结合,应以养心来养生。这就对人们提出了养心的要求。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非常讲究平常自在。“求放心”就是寻求放逸掉了的本心,回复固有善性、童心。“求放心”也就是静下心来,不再为世俗的卑劣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纯朴。......
2023-08-03
◆美人厨房养心需要注意的事项:在遇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病症时,西医多以镇静剂和安眠药等来治疗;但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比较大,并且可能产生依赖作用。......
2023-12-04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大喜大怒是这些极端情绪中最忌讳的。在道学里,有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的教导。齐威王得知楚军撤退的消息后,大为高兴,立刻摆设酒宴为淳于髡庆功。齐威王欣然接受了淳于髡间接的劝告,并承诺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了嗜酒的恶习。......
2023-12-06
文种将范蠡举荐给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吴军大胜,直捣越国境内,占领了越国首都会稽,迫使勾践率五千残军退守会稽山。范蠡追随勾践20多年,献计献策,忠心耿耿,屡建奇功。范蠡不贪功利,两度逃官,这也是他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范蠡功成身退,虽然说是他所采取的远避祸患的一种对策,但能够在纷繁的政治斗争中看轻功名利禄,决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不容易的。功成名就之后要懂得明哲保身。......
2023-11-27
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同治三年6月攻下南京,取得胜利,7月初旬开始裁兵,1月之间,首先裁去25000人,随后亦略有裁遣。曾国藩是熟知处世哲学的。为官处世,知足、知进退是大道理、大本领。曹操依计而行,厚待徐母,并让她写信给徐庶。说知刘备,刘备也不好相拦,只得忍痛离别。徐庶在忠孝上,选择了后者,但却逼死了母亲,成了大不孝。......
2024-01-24
开始,杨坚一再拒绝。公元581年2月14日,杨坚传旨朝廷百官,举行登基典礼。正午时刻,杨坚率领几个侍臣,穿着常服自相府人宫,即皇位于临光殿,宣布各部尚书和各地军政主管任命之后,仪式即告结束。杨坚虽贵为皇帝,但很节俭,他个人的衣食住行都务求节俭,其衣服车舆破旧,随时修补,不换新的。杨坚在位24年,一贯反奢倡廉。同时,杨坚自己身体力行,为满朝文武大臣作出表率。就是在生命垂危时,杨坚也还念念不忘节约。......
2023-11-27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既一脉相承,又相互发明。此心无私欲的遮蔽,即是天理,不需外头添一分。家书中王阳明说:“故以端庄静一为养心,而以学问思辨为穷理者,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心学是通达无碍的,王阳明这里说:“古人知行并进而收合一之功,后世之学所以分知行为先后,而不免于支离之病者也。”合一是合在“意”之发动,一念发动即知即行,这是知行合一的根。知至是知道,至之,才是致良知,才是“合”了“一”。......
2023-11-16
裴侠上任后,立即下令取消这一规矩,他说:“为了一饱口腹而使唤别人,我做不来。”裴侠离任时,两袖清风,一无所取。裴侠到任后,大刀阔斧,严厉整顿,不出两个月,贪官污吏的监守盗取便销声匿迹。裴侠知道这件事后,允许李贵自首,宽大处理。此事后被广为传颂,人人都赞誉地称裴侠为”独立使君”。裴侠无论官职高低,权力大小,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为官之德,清廉自持,克己正心,洁身自好,保持高尚的节操。......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