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a致虚极: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归根复命本章强调“致虚”和“守静”,讲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使心灵达到虚无寂静的状态,并努力保持这种宁静。老子认为,保持虚静可以明心见性,这是人体应该保持的最好状态。复命,复归本性,指回到虚静的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皆由“道”而生,因此回归根本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这一思想说明了人性本是虚静淡泊的,后天的种种欲望才使心灵被扰乱。......
2023-10-17
道生一a,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b,冲气以为和c。
人之所恶,唯孤d、寡e、不谷f,而王公以为称g。故物或h损之而益i,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j,我亦教之。强梁者k不得其死l,吾将以为教父m。
◤注释
a一:指道。道混沌而成,独立而无二,故称。b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负,在背后;抱,在胸前。c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互相交冲而成均匀、和谐状态。或说形成和气。冲,交流、激荡。和,指阴阳相合的和谐状态。d孤:孤单,一说孤德。e寡:孤独,一说寡德;f谷:不善。g以为称:以之为称。用这些作为自称。h或:有时。i损之而益:减损反而增益。j人之所教:别人教我的。k强梁者:横行无道的人。l不得其死:不得好死。m教父:施教的根本。
◤译文
“道”使宇宙混而为“一”,这个“一”又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调匀和谐,使万物得以独立存在。万物背阴而向阳,浑融于道而谐和。
人们所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会因为减损而有所增益,会因为增益而减损。别人的教训,我也作为教训。强行霸道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作为指导人生的教条。
冲气以为和
本章论道,讲述了宇宙生成的过程,老子认为,道是独立存在的混沌整体,它的产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由道而生天地,天地蕴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交冲形成和谐之气,于是就产生了万物。并指出要遵循自然之道,讲究德行的积累,做到“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可以衍化万物。由于“道”是独一无二的,又是宇宙之源,因此老子称之为“一”,如“昔之得一者”、“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二”,指阴阳二气,也即天地。宇宙生成混沌未分时,在较高层次的时空,“道”兼具正反两种物质属性,有清、浊之分。然后,两种物质有了差异。清为阳,上浮为天;浊为阴,下沉为地。“一生二”,指“道”逐渐分化,阴阳本身也在变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二生三”,指由阴、阳二气相合而衍生万物,“三”不是实指,而是众多的意思。(www.chuimin.cn)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之间的任何一样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由此生生不息。阴阳之间虽有相生相克,万物依旧和谐有序。做到阴阳调和,才算把握了修行之道,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既不痛苦也无欢乐。生命之奥妙,修持之诀窍,就在于怎样做到“冲气以为和”,这是一个关键。宇宙间的自然法则,为人处事之道,也蕴含在其中。
有人认为,“和”指阴阳相激荡而产生的另一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是宇宙间的三种气,“冲”在这里是虚空的意思,它是“道”的一种特性,正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差不多,故也称之为“一”。
人体有阴阳,每个生命都是“负阴而抱阳”。体会到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把握生死永远不老。老子这段话理论上是可能的,作为生命自然长久之道,关键仍然在于如何把握“冲”的运用,调和阴阳。修行有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孔子在《易经系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如果阴阳二气不能调和,就不能生生不息。万物本身有阴阳,不须向外求,只要把握“冲气以为和”,就可以掌握自己生命的奥妙。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人们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在古代,高高在上的帝王常自称为“寡人”、“孤家”、“不谷”。这是谦称,表示对天地自然的尊敬。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里的“损之而益”是使之得到利益,使它成器。譬如一棵大树,加以修剪才可以长直。“益之而损”的道理,恰好相反。看上去是增益,其实是减损。这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辩证因果关系,如同“大白若辱”、“大直若曲”。
用之于人生,则是“祸福相倚”。觉得倒霉时,何尝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所以,一件事无论好坏,全在自己的运用。善于运用与否,仍然在于个人。红尘之中物欲横流,存在种种诱惑,其间必然也有危险。环境大致如此。若是只看表面得失,满足了物质欲望的同时,很可能迷失了自我。物质上的得失,德行上的损益,其间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若想两方皆有所得,只有重视心性的修为,重视道德的指向,才能经营成功的人生。
无论人们之间如何争斗,尘世如何纷乱败坏,自然之道都是永恒的,它会均衡万物,失德必定失去所得。唯有时时提醒自己,小心谨慎、谦恭虚怀,不损于“德”。“冲气以为和”,事物的关键就在其中。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有时似乎是“退”,其实是“进”,这就是“进道若退”的道理。有时似乎是“损”,其实是“得”,是“益”。所以,要使阴阳调和,损益适当,才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应该效法天地,取法于自然之道,以此把握生命,保养自己,做到永不衰老,长久存在。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为人处事不能过于刚强,过于刚强就容易折断,容易不得其死。所以,老子把这个作为指导人生的最高教条。强梁者不得好死,如果无恶不作,行恶到了极点,那只能是德败身亡的下场。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注释a致虚极: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归根复命本章强调“致虚”和“守静”,讲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使心灵达到虚无寂静的状态,并努力保持这种宁静。老子认为,保持虚静可以明心见性,这是人体应该保持的最好状态。复命,复归本性,指回到虚静的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皆由“道”而生,因此回归根本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这一思想说明了人性本是虚静淡泊的,后天的种种欲望才使心灵被扰乱。......
2023-10-17
(一)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经典论述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消除社会冲突根源,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这主要以马克思本人为代表,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激烈冲突的社会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设想的拥有社会共识与和谐状态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2023-12-01
(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显然,就构造社会和谐的国家角色来看,就是采用政治的办法化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基础。这种政治办法就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9]。......
2023-12-01
人与自身的和谐REN YU SHE HUI DE HE XIE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自我和谐,即一个人内心始终保持一种和谐、和顺的状态。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人的“内美”,西方哲学家康德赞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强调的都是自我和谐。与自身和谐的人,一定是诚实守信的人,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出狱后的第二天,叶挺立即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3-12-02
人与自然的和谐REN YU SHE HUI DE HE XIE春色宜人,只缘百般红紫斗芳菲;秋光爽目,皆因万类霜天竞自由。自然的法则神圣不可侵犯,自然的美丽不容破坏和亵渎。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和谐关系时,自然就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当人类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为目标,与自然处于破坏、对抗关系时,自然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威胁、报复人类。这场无情的特大水灾引起了邓小平同志深切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
2023-12-02
[19]万物皆如此,审美经验自不会例外。数与和谐的本质不容许虚假。对灵魂的要求是这样,对审美经验更是如此。而审美经验的本质就是把这些对立因素统一在一起,达到和谐的效果。最后一个原因该是他对当时审美经验的体察。......
2024-02-01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14]和谐校园的建设由此得以确立和发展。这种情况不仅破坏了校园秩序,不利于校园稳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23-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