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顺应自然,下德追求虚名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顺应自然,下德追求虚名

【摘要】:上德无为而无以为c,下德为之而有以为d。◤注释a上德不德:拥有上等品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追求仁义之类的品德。德,道的具体体现,指自然德行。◤译文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刻意显露德名,因此却是有德。下德的人有心显露自己不背离“德”,实际上是没有“德”。本章抨击了当时春秋时期社会上的仁、义、礼对自然之道的破坏,重点是针砭时弊。上德是无心的流露,这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品德。

上德不德a,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b,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c,下德为之而有以为d。上仁为之而无以为e,上义为之而有以为f,上礼为之而莫之应g,则攘臂h而扔之i

故失道而后德j,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k

前识者l,道之华m而愚之始n。是以大丈夫处其厚o,不居其薄p;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q

◤注释

a上德不德:拥有上等品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追求仁义之类的品德。德,道的具体体现,指自然德行。b下德不失德:拥有下等品德的人,不失去仁义之类的品德。c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做作。d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e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的人想有作为而无所作为。f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的人想有所为而有所作为。g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回应。h攘臂:伸出手臂。i扔之:用手牵引、强拽。j失道而后德:失去了“道”而后有“德”。k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忠信的末尾,祸乱的开端。l前识者:有先见的人。m华:虚华。n愚之始:愚昧的开始。o处其厚:立身于淳厚的品德。p薄:浅薄。q去彼取此:去“礼”而取“道”与“德”。

◤译文

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刻意显露德名,因此却是有德。下德的人有心显露自己不背离“德”,实际上是没有“德”。上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现“德”并有心做作。上仁的人有所表现但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表现却出于有心,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出胳臂,强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仪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末尾,是祸乱的开端。那些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的“礼”而取厚重的“道德”。

德仁义礼

从这一章开始,是为“德经”。前面讲“道”,设定了一个范围,是讲道的本体。下面讲“德”,“德者,得也”,其实是讲道之所用。本章抨击了当时春秋时期社会上的仁、义、礼对自然之道的破坏,重点是针砭时弊。(www.chuimin.cn)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因为符合自然之道,并不刻意表现自己。帮助了别人,也不让别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等的“德”,故意让人看出来,以示自己不背离“德”,不是真正的“德”。也可以说是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真正的“德”,合于形而上的“道”,发生作用的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不会刻意而为,所以让人觉得也没做什么。“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稍微差一点的“下德”,是有所做而有所为的,看起来孜孜为善,人人知道是好。这是划分“上德”与“下德”的标准。

上德是无心的流露,这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品德。下德是有心的产物,是人为的品德,含有勉强的成分,也容易使人心虚伪。所以下德的人自以为没有违背“德”,实际上没有达到“德”的境界,所以称之为“无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最好的“仁义”,不去刻意表露,使人看不出来。能够表现出来,看得出来的“仁义”,就差了那么一点,不是最好的“仁义”。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仁义之后,就是“礼”,真正的“礼”,看不出形态。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其实并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礼貌。真正的“礼”是高度的文化,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文化衰微的时候,常会以“礼”来粉饰门面。其实,真正的“礼”,是不用回应的,也不会让人看出它的作用。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所说的“道、德、仁、义、礼”,可以看作上古之时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上古之时,是有“道”的,人人追求。时代向前,“道”渐行消失,才有了“德”,用“德”作为言行的标准。“失德而后仁”,时代再向前,“德”渐行消失,于是提倡“仁”。再后来,“仁”又靠不住了,于是提倡“义”。每个时代产生的思想主张,所表达号召的都不同,所以说“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到了“礼”的阶段,就有了法制,“礼”与“法”是连在一起的,因为社会人心坏了,所以在文化教养方面,希望个个有“礼”。“礼”是属于教化方面的,教育也难成功,竞争使人们彼此伤害。所以,到了礼这个阶段,已经是“忠信”的末尾,呈现出末世的乱象了,故说“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若是连“礼”也不起作用,那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了。所以,老子在这里感叹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是希望人们能够溯源而上,找寻到生命之初的那份质朴和真实。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那些所谓的先知,不过是道的浮华,愚昧的开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真正的大丈夫,不遵循浅薄无华的“礼”,只遵循厚重的“道”和“德”,以求回归生命之初的质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