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章节三十七:道常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章节三十七:道常无为无不为

【摘要】:道常a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衍生万物的“道”本身是无为的,因为无为,所以无处不起作用。道家的“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其实是涵盖万千,“无所不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把自然之道引入人类社会,希望统治者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治理国家,从而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

道常a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化而欲作c,吾将镇d之以无名之朴e。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f,天下将自定。

◤注释

a常:也写作“恒”,永远的意思。b自化:自由生长、自我化育。c化而欲作:自由生长而有私欲发作。欲,欲望,私心。作,萌生。d镇:压制。e朴:质朴。f不欲以静: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

◤译文

道通常什么也不成为,而是顺其自然,这样什么都可以成为。

侯王若能坚守它,天地万物就会自然化育,天下也将安定。万物成长若产生了私心杂念,就用质朴之道震慑使它回到混沌状态。这样用道的质朴来震慑,就不会产生私心杂念。没有私心杂念,天下自然归于静定,永没有倾覆的危险。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衍生万物的“道”本身是无为的,因为无为,所以无处不起作用。这句话的本意是顺应自然之道,不去刻意妄为。老子一再提倡“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无所事事坐享其成,而是说要抛弃个人的心智技巧,去除私心杂念,不恣意行事,顺应自然法则而行事。

对于“无为”这个概念,老子多次加以阐释。老子认为,道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应万物繁衍生长,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所不为。(www.chuimin.cn)

天地间万物并存各逞其态,正是“无为”的结果,因为世上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起的作用。不刻意妄求,不矫揉造作,就没有什么做不成。

懂得这个道理,为人做事就要有远见,做到未雨绸缪。对于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尽量做好防范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这样才能成功。道家的“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其实是涵盖万千,“无所不为”的。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诸侯王若能知道并坚守这个道理,那么就能功业有成,万物自然化育。对于修道而言,就要放弃私心杂念以及功名思想,所谓“万缘皆空”,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人生的道理,把握住了无为,就能做到“万物将自化”。真正做到了放下,才能无所不为。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人若能坚守“道”,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如果在清净无为中,想起作用就要保持原始的纯真质朴。在作用的时候,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把自然之道引入人类社会,希望统治者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治理国家,从而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法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的效果。由此可见,老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表现出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什么叫“无名之朴”呢?就是没有欲望,欲望自然无所依存。佛家曰“空”,即无所求,无所依,万物皆空。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做到了无欲,内心自然静定,那么天下也将安定。总之,要做到天下安定,先要自己清静。为人处事创业,也是同样。若是碌碌而为执意成功,内心不能沉静,没有长远计划,那恰恰不能成功。这也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做事勤劳,细水长流,无所求无所欲,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会成功。

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尾章,重点是论述君主无为而民自化的道理,讲治国之道。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把“道”的观念落实到“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之中。在老子看来,为政者若能顺应自然之道治理国家,不危害人民,不胡作非为,不妄加干涉,人民就会自由成长,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社会也会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