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道常无名,混沌而质朴

道德经:道常无名,混沌而质朴

【摘要】:◤注释a道常无名:道永远处于没有名字的状态。◤译文“道”常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知止不殆本章重点是说明道无名而质朴的特征。二十八章说“朴散则为器”,也是这个意思,“道”衍生出了万物,才渐渐有了名器。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发争端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无名”可称之为“朴”,形容“道”的混沌状态,指“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道常无名a。朴b虽小,天下莫能臣c。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d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e。始制有名f,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g。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a道常无名:道永远处于没有名字的状态。常也写作恒。b朴:质朴。c臣:使之臣服。d自宾:自己宾服。e自均:自然均匀。f始制有名:万物出现以后,才有了各自的名称。始,指天地万物的开始;制,做的意思。g止:止境、限度。

◤译文

“道”常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它虽然幽微渺不可见,天下却没有谁能支配它。侯王若能坚守于“道”,以此治理天下,将会使百姓自动归附。

天地间的阴阳二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没有谁令它均匀也会自然均匀。万物兴作,就确定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确定,成为现实,就要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道”存在于天下,谐和统一就如同天下河流都归于江海一样,使万物自然宾服。

知止不殆

本章重点是说明道无名而质朴的特征。道,永远都是无名的。万事万物随时变化。“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虽然细微,但它的应用却可以无限,没有谁可以令它臣服。

大道虽然细微朴实,蕴含的力量却很强大。为人处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刻谨小慎微,就能使万物宾服。所以,“朴”虽然细微,但不要轻视它,因为它的作用非常大。这也说明了如果不注意小地方,就会危及大局。(www.chuimin.cn)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诸侯王若能坚守大道,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那么“万物将自宾”。宾者,客也,万物就由你做主,都向你臣服归依。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相合,阴阳交会。也就是地气上升,碰到冷空气,才会下雨。天气干旱所下的雨叫甘露,又叫甘霖。雨是平均的,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天地无心,所以才做到朴实无华,对待万物都持平等的态度。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有了天地万物之后,才渐渐产生了各种名称。二十八章说“朴散则为器”,也是这个意思,“道”衍生出了万物,才渐渐有了名器。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有了各种纷杂的方法、理论,社会也就因此变得混乱,令人无所适从。所以,老子认为文明的发展要适可而止,过分发展不知适可而止就会发生问题。就像现在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终究会给人类带来大麻烦。

“知止可以不殆”,是本章的精华所在,劝人见好就收,行事不可过分,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也是“知止不殆”这一成语的来源,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也是这个意思。贪心过盛不“知止”,必定招祸身亡。人生之祸大多是由于不知足而起的。今天的社会,那些落马的高官,哪个不是因为放纵欲望不知停止,一任性情贪色贪财最终面对铁窗。不止,会有家破人亡的危险,事败业衰的危机,甚至亡党亡国的警钟。

知止,是为自己设定一个底线,也是为工作制定一套规则。行于当行,止于当止。这是一种坚守,一种担当。知止,是一种生存力量,也是一种大智慧。“大智知止,小知惟谋。”行是勇气,止是智慧。因了智慧,看得更高远,想得更深邃,内心更强大,信念更清晰。古人云:“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讲的是适可而止,是知止的道理和意义。《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说的是担当,是知止的责任与义务。

对于统治者来说,治理天下就要先建立完整的制度,确定名分设置官职,各有所司。名分有了,还要有所制约,就不会纷扰多事,也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发争端的重要根源之一。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所以,“道”为天下所归,统领一切,就像百川归于江海一样。也就是说,天下不论什么事,皆要归之于“道”。所以“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素朴直观的特点。对于世界的本原,“无以名之,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也把道叫作“朴”。因此,“无名”可称之为“朴”,形容“道”的混沌状态,指“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表达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天下,顺应自然,百姓将会自动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