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a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衍生万物的“道”本身是无为的,因为无为,所以无处不起作用。道家的“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其实是涵盖万千,“无所不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把自然之道引入人类社会,希望统治者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治理国家,从而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
2023-10-17
道常无名a。朴b虽小,天下莫能臣c。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d。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e。始制有名f,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g。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a道常无名:道永远处于没有名字的状态。常也写作恒。b朴:质朴。c臣:使之臣服。d自宾:自己宾服。e自均:自然均匀。f始制有名:万物出现以后,才有了各自的名称。始,指天地万物的开始;制,做的意思。g止:止境、限度。
◤译文
“道”常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它虽然幽微渺不可见,天下却没有谁能支配它。侯王若能坚守于“道”,以此治理天下,将会使百姓自动归附。
天地间的阴阳二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没有谁令它均匀也会自然均匀。万物兴作,就确定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确定,成为现实,就要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道”存在于天下,谐和统一就如同天下河流都归于江海一样,使万物自然宾服。
知止不殆
本章重点是说明道无名而质朴的特征。道,永远都是无名的。万事万物随时变化。“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虽然细微,但它的应用却可以无限,没有谁可以令它臣服。
大道虽然细微朴实,蕴含的力量却很强大。为人处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刻谨小慎微,就能使万物宾服。所以,“朴”虽然细微,但不要轻视它,因为它的作用非常大。这也说明了如果不注意小地方,就会危及大局。(www.chuimin.cn)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诸侯王若能坚守大道,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那么“万物将自宾”。宾者,客也,万物就由你做主,都向你臣服归依。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相合,阴阳交会。也就是地气上升,碰到冷空气,才会下雨。天气干旱所下的雨叫甘露,又叫甘霖。雨是平均的,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天地无心,所以才做到朴实无华,对待万物都持平等的态度。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有了天地万物之后,才渐渐产生了各种名称。二十八章说“朴散则为器”,也是这个意思,“道”衍生出了万物,才渐渐有了名器。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有了各种纷杂的方法、理论,社会也就因此变得混乱,令人无所适从。所以,老子认为文明的发展要适可而止,过分发展不知适可而止就会发生问题。就像现在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终究会给人类带来大麻烦。
“知止可以不殆”,是本章的精华所在,劝人见好就收,行事不可过分,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也是“知止不殆”这一成语的来源,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也是这个意思。贪心过盛不“知止”,必定招祸身亡。人生之祸大多是由于不知足而起的。今天的社会,那些落马的高官,哪个不是因为放纵欲望不知停止,一任性情贪色贪财最终面对铁窗。不止,会有家破人亡的危险,事败业衰的危机,甚至亡党亡国的警钟。
知止,是为自己设定一个底线,也是为工作制定一套规则。行于当行,止于当止。这是一种坚守,一种担当。知止,是一种生存力量,也是一种大智慧。“大智知止,小知惟谋。”行是勇气,止是智慧。因了智慧,看得更高远,想得更深邃,内心更强大,信念更清晰。古人云:“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讲的是适可而止,是知止的道理和意义。《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说的是担当,是知止的责任与义务。
对于统治者来说,治理天下就要先建立完整的制度,确定名分设置官职,各有所司。名分有了,还要有所制约,就不会纷扰多事,也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发争端的重要根源之一。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所以,“道”为天下所归,统领一切,就像百川归于江海一样。也就是说,天下不论什么事,皆要归之于“道”。所以“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素朴直观的特点。对于世界的本原,“无以名之,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也把道叫作“朴”。因此,“无名”可称之为“朴”,形容“道”的混沌状态,指“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表达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天下,顺应自然,百姓将会自动归附。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道常a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衍生万物的“道”本身是无为的,因为无为,所以无处不起作用。道家的“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其实是涵盖万千,“无所不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把自然之道引入人类社会,希望统治者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治理国家,从而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
2023-10-17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2023-10-17
《道德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道德经》阐述的第二个重点是“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德经》全文围绕虚无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柔弱不争这些理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和阐述,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象征,已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2023-08-27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a,将以愚之b。◤译文古时候善于为“道”的人,教化天下,不是为了使人民聪明多知识,而是为了使人民智慧而淳朴。那么,人人都会为了利益而舍弃生命,却绝不会为了尊严与道义而轻生。深远的道德往往与常理相反。本章强调了返璞归真的思想,讲述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智治国。......
2023-10-17
以道佐a人主b者,不以兵强天下c。大军之后“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用“道”辅佐君主的,绝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达到了想要的目的就立刻停止,以免多伤人命,多耗物资。假如不遵循道的柔弱无为,恃兵称壮,必定走向衰亡。本章阐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态度,重点是说明用兵之道。从“以道佐人,不以兵强天下”,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其中的道理是相通。......
2023-10-17
母,根源,指道。◤译文天下万物都有起始,把这个起始作为万物得以生存的根本。宇宙之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道”生万物,故为天下之母。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是人类早已有之的精神活动。中国自西周以来,就产生了如阴阳五行学说那样较为原始的唯物论。因此应“塞其兑,闭其门”,使之归于真朴。更得不到天道的佑护,只有左支右绌,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不得安静。要恢复本来面目,保有生命,就不要过于消耗精神。......
2023-10-17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故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本节是“道经卷”的核心。自然的大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然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但好像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023-10-22
◤译文“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的,在循环往复之间,“道”的作用是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日常工作,不要怕有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正是“道之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背持”的发生表现为力度的变弱,完全符合“弱者道之用”的特点。要想不走下坡路,就要在“弱者道之用”上想办法。所以,有无相生,相反相成,对立转化,复归本源,这是道的循环运动方式。......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