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治国之道:希言自然-道德经

治国之道:希言自然-道德经

【摘要】:◤注释a希言自然: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果变灭本章以疾风骤雨来比喻暴政不能持久,论述治国之道重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政治理念。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和十七章“贵言”相应。用之于治理国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违背道的规律办事,那么自然就失去了道的力量。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法则,行“不言之教”。

希言自然a。故飘风不终朝b,骤雨不终日c。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d,德者同于德,失者e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a希言自然: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希言,少言。b飘风不终朝:狂风刮不了整个早晨。c骤雨不终日:暴雨下不了一整天。d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从事于道的人,其行为就与道相同。e失者:失道、失德的人。

◤译文

少施政令是合于自然规律的。因此,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它的狂暴,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其言行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其言行就与德相同;失道、失德的,就会承担失去道德的后果。与道相同的,道也乐于容纳他;与德相同的,德也乐于蓄养他。失道失德的,终究会失败。统治者的作为不足以引起人们的信任,人们自然也就不会再相信他。

因果变灭

本章以疾风骤雨来比喻暴政不能持久,论述治国之道重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政治理念。(www.chuimin.cn)

“希言自然。”不言之教是符合自然的。希言,少言。“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而然,它本来就是那样。所以要做到贵言。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和十七章“贵言”相应。用之于治理国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言,也指政令。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猛烈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清晨,急骤的暴雨下不了一个整天。狂风暴雨比喻暴政。以法律禁令捆绑人民,以苛捐杂税压榨人民,如此政治不会长久,这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和提醒。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风雨疾骤而来,不会终朝不变。谁在背后主宰呢,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事呢?政令繁多强加于民,苛捐杂税榨取于民,进而施行暴政,必会引起人们的反抗,同样不会长久。只有“清静无为”,才符合自然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十七章“贵言”,就是要统治者放弃严刑峻法,使人民不知有统治者存在,或“亲之誉之”,而不是“畏之侮之”。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从事于道的人,行为就与道相同。有德的人也是如此。失道失德的人,行为就与失道失德相同。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按照“道”的规律办事,与“道”一致的人,自然能得到“道”的帮助。按照“德”的规律办事,与“德”一致的人,自然能得到“德”的帮助。违背道的规律办事,那么自然就失去了道的力量。失,指失道、失德,也指“飘风骤雨”式的暴政。

天地万物之间会发生因果变化,人事也是如此。无须刻意把握,当然也不能完全把握。生命所本有的,只是自然的天性。它有万般变化,却仍然是它自己。只有用心体察,才能有所印证。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统治者诚信不足,就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这句与第十七章中的内容重复,应该是错简重出。

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法则,行“不言之教”。统治者清静无为,社会就会安宁;统治者恣肆横行,人民就会起身反抗;统治者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会信任。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因为施行暴政而亡的政权可说比比皆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处处值得借鉴。统治者若能清静无为,不政令繁多强加于民,社会风气就会清明淳朴,统治者与人民相安无事,稳定大局才可以长久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