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司契e,无德司徹f。不求至善尽美本章讲述治国之道,重点论述天道无亲的思想。因此圣人遵循自然之道,实行无为而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公平,只要有德有善,自会得到回报。这与五章的“天地不仁”其实是一致的,“道”对宇宙万物没有偏私,万物都依照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在这里,并不是指有人格化的“天道”去主动帮助善人,而是说,善人能够得到帮助,是他自为的结果。......
2023-10-17
希言自然a。故飘风不终朝b,骤雨不终日c。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d,德者同于德,失者e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a希言自然: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希言,少言。b飘风不终朝:狂风刮不了整个早晨。c骤雨不终日:暴雨下不了一整天。d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从事于道的人,其行为就与道相同。e失者:失道、失德的人。
◤译文
少施政令是合于自然规律的。因此,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它的狂暴,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其言行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其言行就与德相同;失道、失德的,就会承担失去道德的后果。与道相同的,道也乐于容纳他;与德相同的,德也乐于蓄养他。失道失德的,终究会失败。统治者的作为不足以引起人们的信任,人们自然也就不会再相信他。
因果变灭
本章以疾风骤雨来比喻暴政不能持久,论述治国之道重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政治理念。(www.chuimin.cn)
“希言自然。”不言之教是符合自然的。希言,少言。“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而然,它本来就是那样。所以要做到贵言。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和十七章“贵言”相应。用之于治理国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言,也指政令。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猛烈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清晨,急骤的暴雨下不了一个整天。狂风暴雨比喻暴政。以法律禁令捆绑人民,以苛捐杂税压榨人民,如此政治不会长久,这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和提醒。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风雨疾骤而来,不会终朝不变。谁在背后主宰呢,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事呢?政令繁多强加于民,苛捐杂税榨取于民,进而施行暴政,必会引起人们的反抗,同样不会长久。只有“清静无为”,才符合自然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十七章“贵言”,就是要统治者放弃严刑峻法,使人民不知有统治者存在,或“亲之誉之”,而不是“畏之侮之”。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从事于道的人,行为就与道相同。有德的人也是如此。失道失德的人,行为就与失道失德相同。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按照“道”的规律办事,与“道”一致的人,自然能得到“道”的帮助。按照“德”的规律办事,与“德”一致的人,自然能得到“德”的帮助。违背道的规律办事,那么自然就失去了道的力量。失,指失道、失德,也指“飘风骤雨”式的暴政。
天地万物之间会发生因果变化,人事也是如此。无须刻意把握,当然也不能完全把握。生命所本有的,只是自然的天性。它有万般变化,却仍然是它自己。只有用心体察,才能有所印证。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统治者诚信不足,就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这句与第十七章中的内容重复,应该是错简重出。
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法则,行“不言之教”。统治者清静无为,社会就会安宁;统治者恣肆横行,人民就会起身反抗;统治者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会信任。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因为施行暴政而亡的政权可说比比皆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处处值得借鉴。统治者若能清静无为,不政令繁多强加于民,社会风气就会清明淳朴,统治者与人民相安无事,稳定大局才可以长久维持。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有德司契e,无德司徹f。不求至善尽美本章讲述治国之道,重点论述天道无亲的思想。因此圣人遵循自然之道,实行无为而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公平,只要有德有善,自会得到回报。这与五章的“天地不仁”其实是一致的,“道”对宇宙万物没有偏私,万物都依照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在这里,并不是指有人格化的“天道”去主动帮助善人,而是说,善人能够得到帮助,是他自为的结果。......
2023-10-17
圣人无常心a,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f,为天下浑其心g。诚善为本本章讲圣人的治国之道,指出善待百姓,混沌其心的道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有道的圣人治理国家,收敛自己的欲望,不以主观认识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不偏执于一端,克服自我而去体察百姓的疾苦与要求,这就是“无常心”。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即在无私,处处为他人着想。......
2023-10-17
◤注释a小国寡民:使国家小,是人民少。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对当时各诸侯国推行“广土众民”政策的不满,由此产生了对原始社会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老子所说“小国寡民”中的“国”,并不是指后来整体国家的概念,而是指地区性的划分。所以,“小国寡民”这个“国”,是“地区”的意思。本章讲治国之道,阐述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念。......
2023-10-17
苏洵管仲相威公[38],霸诸侯,攘夷狄[39],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40]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42]。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31]光:昭著,显著。[37]选自《古文观止》。[38]威公:即齐桓公(?襄公被杀后,他回国取得政权,在管仲辅佐下使国家富强。......
2023-07-18
耶律楚材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后,经常劝他用儒学来治理国家。但成吉思汗当时正忙于打仗,没有听取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了蒙古国落后的统治方式。通过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蒙古人渐渐适应了对中原人民的统治。耶律楚材成为了使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
2023-08-30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第二位皇帝叫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亲生儿子,货真价实,一点儿不假。于是刘恒进京登基,号称文帝。在谈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后,贾谊开始联系实际劝谏文帝。贾谊上书文帝应重视农业生产后,文帝立即采纳并带头种地,给全国百姓做了好榜样。文帝认真采纳了贾谊的建议,精心治理国家。公正地说,汉朝从文帝刘恒开始,才逐步走向正轨,为之后汉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08-26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对此,历代统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却是相当大的难题,《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很有理论指导意义。《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
2023-12-03
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