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简略地谈一谈什么是善、恶本身,我们将从下面这样说起:有一些东西是在我们的悟性里而不是在自然里的;因此它们也就只是我们自己的制造物,是帮助我们去明确理解东西的;在这些东西里,我们包括一切涉及若干不同东西的关系,并且把它们称为理性的东西。但是善、恶既不是东西也不是作用。......
2024-01-27
唯之与阿a,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b,其未央c哉。
众人熙熙d,如享太牢e,如春登台。我独泊f兮,其未兆g,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h,我独昏昏i。俗人察察j,我独闷闷k。淡l兮其若海,飂m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n,而我独顽似鄙o。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p。
◤注释
a唯与之阿:唯唯诺诺与大声呵斥。唯,应诺声。阿,通“呵”,斥责。b荒兮:时间久远的样子。c未央:没有完结。d熙熙:兴高采烈的样子。e太牢: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灵时用猪、牛、羊的规格。f泊:淡泊宁静。g未兆:没有迹象,引申为不炫耀。h昭昭:清楚明白。i昏昏:暗昧糊涂。j察察:严苛的样子。k闷闷:淳朴的样子。l淡:辽远。m飂(liǎo):疾风。n众人皆有以:众人都有作为。以,用。o顽似鄙:愚顽鄙陋。p贵食母:以食母为贵。食母,食于母。用“道”来滋养自己。母,指道。
◤译文
唯唯诺诺与大声呵斥相差多少?美好与丑恶相差多少?他人所畏惧的,不可以不畏惧。自古以来皆如此,这种风气何时停止。
众人都喧闹喜乐,兴高采烈,就像享用丰盛的祭祀,就像春天里登高远望。唯独我内心恬淡而无动于衷,混混沌沌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婴儿不懂言笑。疲乏懒散,因不服从于潮流而显得无所归属。
众人都有充足的准备,唯独我却什么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呵。众人都似乎清醒明白,唯独我糊里糊涂。众人都是那么严肃苛刻,唯独我如此淳厚质朴。辽阔深广呀,像汪洋之大海。自由奔放呀,像高天之季风。
众人皆有所作为,唯独我愚笨且鄙陋。我偏偏要显扬这一种特立独行,只重视用“道”来滋养自己。
圣凡有别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唯诺诺和大声呵斥,相差能有多少呢?“唯”是应诺之声,“阿”是被大声呵斥。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与恶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这里,有关于善恶的价值判断问题。其实,善恶之间的边际很难划定。往往做了一件好事,反而得到恶果。所谓善恶是非、美丑好坏等价值判断,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随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www.chuimin.cn)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即使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仍要避免举止怪异,惊世骇俗,即“和其光,同其尘”。对人们所畏惧的,也表示畏惧,不去触犯。尽管老子认为自己与世人在价值观上相差很远,但他同时认为,由于价值判断是主观的、相对的,譬如善恶美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这些问题没有必要穷究到底。
“荒兮,其未央哉。”处在纷乱的尘世,还有谁关注内心吗?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无边的荒漠。人们畏惧的是“名利”,正是由于名利的役使,才使人们荒芜了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最可怕的。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没落,奸诈机巧者畅行无阻,善良的人却总被欺压。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若在一个永远向前推进的时空,我该如何以自处呢?众人汲汲于名利,有所收获就沾沾自喜,似是享用了太牢那样的祭品,似是陪伴帝王登上了春台观看景致。这些愚蠢的人们啊,尽管时时在遭受剥削和压迫,反而醉生梦死,不知何为幸福,何为自由。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追逐身外之名利,而我独守内心的平静。混沌如初生婴儿般天真质朴。遨游于太虚之境,像是找不到归宿。儽儽,在道境中飘浮不定的感觉。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众人都欢乐有余,只有我像是被世人遗忘,独自享受心灵的宁静。世上的人,都认为自己了不起,拼命追求,什么都想占有。而我什么都不要,“遗世而独立”,像是被世界所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看上去是多么昏昧呀,不忘和“道”混为一体,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人生,快乐之中也许暗藏隐忧。所以,我不同于众人,如一潭清水,保持平常心境。
老子所谓的愚人,是一种与世俗之人不同的至高之人,淳朴、自然,看似敦朴木讷,实则洞悉世事、通达人情,对人生的理解远远高于一般人,所以这是大智若愚的“愚”,是智者返朴归真的“愚”。这是老子理想中的人格。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昭昭,高明的样子。世人都以为自己明白一切,只有我以昏昧处世,不计得失,因此被看成傻子。“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大家对任何事都精打细算,我却混混沌沌,少私寡欲,好像什么都不在乎。
“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这里是说,有道的人内心深沉似大海,遨游于宇宙之间,若无止境心怀高远。容纳一切细流,容纳一切尘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超越于世俗的拘束。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有以,目的。众人都有人生的目的,或求升官发财,或求长命百岁。唯独我与众不同,随缘而遇,随遇而安。“顽”,有个性,坚持不变。“鄙”,言行举止,疯癫无状,让人瞧不起。到了这等地步,最解脱、最不受限制的人。这一点,一般凡夫是难以理解的。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偏偏要与众不同,以“道”为贵,从“道”的精神中滋养自己。“贵食母”即坚守于“道”,而返回“道”的境界中去。
老子强调以“无”为本。这不同于世人的养生之道。道家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炁补”,由此可见“炁”的重要性。“食母”,即“食炁”,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环节,即辟谷服气术。
通过修道之人和众人的反复对比,说明修道者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提醒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汲汲于外物多寡、名利得失,而应“返璞归真”,寻找人生的根本。这实际上是阐述前面“和其光,同其尘”的道理。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1为了简略地谈一谈什么是善、恶本身,我们将从下面这样说起:有一些东西是在我们的悟性里而不是在自然里的;因此它们也就只是我们自己的制造物,是帮助我们去明确理解东西的;在这些东西里,我们包括一切涉及若干不同东西的关系,并且把它们称为理性的东西。但是善、恶既不是东西也不是作用。......
2024-01-27
医学发展数千年,迄今为止,无论研究手段如何进步,所有医学知识的综合与积累都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医学统计,本质上就是寻求共性、忽略个性。尽管如此,生物医学模式强调实验证据,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难题有三,一是测不准,二是离散现象,三是非线性。这是医学统计的“善”。照顾普遍性,忽略特殊性,这是医学统计的“恶”。......
2023-11-03
◤注释a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的,不会轻易被拔除。◤译文善于建树的人,他的功业不会轻易动摇;善于抱持的人,他所坚守的东西不会容易脱落。以身观身“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无论求学或是创业,都要凭借高度的智慧,争取有所建树,才可以留之后世,即“子孙以祭祀不辍”,生生世世绵延不绝。所谓“善建”,就是说善于建树。“道”在那里不动,永远是不拔的。本章强调以道修德,即遵循自然之道来作为自我的修为方式。......
2023-10-17
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意为没有自私的好恶。善恶起于人的心念,遵循天理,心念不起,则无善恶分别,视天地为一体;为心念起处,为气所动,动则生恶。他们懂得善恶是人为的分别,顺应自然即可达至善的境界。......
2023-11-21
大灾之年,不知有多少农民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可贾珍贪得无厌,一味苛求。但很可惜,等他晚上说与凤姐时,她已亲自出面将此事做成。相形之下,贾琏之德行远胜于明知就里还要作恶的凤姐。贾琏的为人,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对于石呆子事件的态度。......
2023-11-27
作者先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并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全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句式,将“嘉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继而又用两个“……然后知”进行对比,说明“学”与“教”的困境;再用两个“知……然后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终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读来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023-07-03
◆善禅却病,恶禅害身佛家坐禅,有善禅、恶禅之分。善禅,五事调和,坐禅得法,可以增长智慧,调和身心,促进身心健康。佛家尽管认为魔事的产生与鬼神有关,但仍旧强调坐禅者心理失调是走火入魔的主要因素。坐禅能否用于直接治病,尚无确切的依据。离欲上人打坐坐禅尽管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的作用,但佛家各宗各派的坐禅修持都是出于显发智慧,彻见法性,即所谓明心见性,本质上是为了解脱生死。......
2024-06-15
见识西藏的阿嘎土是70年代初拉萨老城区的藏式楼顶上。阿嘎土的粗颗粒就像闪烁在海边的砂石,洁净、平展,熠熠生辉。真是无巧不成书,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休假,有一种类似西藏阿嘎土的东西让我惊讶,那就是家乡的料礓石。......
2023-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