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讲:“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说有道之士思想微妙,善于掌握事物的精微之处。重视细节不是钻牛角尖,是从精微之处看整体,从而达到细节与整体的贯通。典故一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无厚”是用刀的技艺,通过反复练习,熟练到在牛骨节的间隙中都没有阻力,这与《道德经》所讲“微妙玄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3-08-14
古之善为士a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b。豫焉c若冬涉川d。犹兮e,若畏四邻f。俨兮g,其若客。涣兮h,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i,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宁,动之徐生j?保此道者,不欲盈k。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注释
a士:指懂得“道”的人。b强为之容:勉强来形容。容,描绘,形容。c豫焉:迟疑慎重的样子。d若冬涉川:像冬天涉足江河。冬天过河,即在冰上走,不敢无所顾忌,必如履薄冰,小心慎重。e犹兮:警惕戒备的样子。f四邻:指周围邻国。g俨兮:庄重严肃的样子。h涣兮:融和疏脱的样子。i旷兮:空豁开广的样子。j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在安定长久中变动起来,慢慢产生。k不欲盈:不求圆满。盈,满。
◤译文
古时候懂得“道”的人,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令人难以识别。正因为难以识别,所以只好勉强来形容。他们小心谨慎,像冬天里踏冰过河。警惕疑惧,像随时提防周围攻击。庄重严肃,像是在做客。融和温暖,像冰雪消融。敦厚质朴,像未琢之璞玉。豁达空灵,像深山之幽谷。浑朴厚道,像江水之混浊。
谁能在混浊中安静下来,保持内心澄明?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渐渐前进?懂得“道”的人,不求圆满。正因为不求圆满,所以看似保守,却能不断取得成功。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上古之时,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和大道相通。这样,他们就有了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言行,故曰“深不可识”。
这里的“士”,指懂得“道”的人,并不是指普通读书人,而是指学问、品德都要融会贯通,才能称为“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即达到身心和谐,出世入世,内外兼通的程度。细致深邃而通达,一般人不能认识。“道”是恍惚不可捉摸的存在,而有“道”的人则与俗人不同,不为利欲所制约,因此静定幽深,难以一眼看到底。
到了如此精妙不可言说的境界,便可以冥然通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对待万物皆能恰到好处,正如古人所说:“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面对再恶劣的状况,也不会陷入困境走上绝路。
“玄通”二字,进一步来说,即是修道有成,到了某一阶段,万物皆可以随心所欲,把握在心中。修道有成的人“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意思在此。“通”,处处通达之意,相当于佛家所讲“圆融无碍”。也就是《易经•系传》所说:“变动不拘,周流六虚。”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变幻莫测。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得道有成的人,一般人是看不透的,也没办法确定,因为他已圆满和谐,无所不通。凡是圆满的事物,站在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令人肯定的。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
然后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列举了如下几条准则,说明一个得道之人应有的本分,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修为标准。
“豫焉若冬涉川。”豫,犹豫,引申为谨慎小心,有所预备。意思是说,善于修道的人,做事不草率,始终谨慎小心,即使进入较高境界,也不表现出半点自满,而是始终小心谨慎,就像冬天踩冰过河一样,以防陷入危机之中。“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学道的人,为人处事都从容豫逸,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作为,实际上却考虑周详,早已做了恰到好处的决定。(www.chuimin.cn)
“若冬涉川”,就如冬天过河一样。冬天河水结冰,人马经过要特别小心,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所以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犹兮,若畏四邻。”善于修道的人,与人相处无门第之分,无荣辱贵贱之分,对人友爱谦诚有加。以礼相待主动示好,以沟通情感,体现的是谦下之德。思虑周详,慎谋能断。对于自己和外界,四面八方都要观察清楚。
“俨兮,其若客。”俨,俨然的意思,表明容貌庄重。修道有成的人,态度是严肃的,表情是庄重的。遵循大道,不妄作妄为。待人处世都很恭敬,爱人如己,敬重他人。对人有礼有节,随时随地绝不马虎,不做违背道德的事。这和《中庸》中的“慎独”,有类同之处。
“涣兮,其若冰释。”涣,涣然。有道的人,排除各种恩怨和物质欲望对内心的干扰,焕然若冰雪初融,润泽万物而又和煦温暖。就像孔子那样,“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上去很严肃,接近了相处时,倒觉得很温暖。
“敦兮,其若朴。”敦,诚实、忠厚。大道是至诚不移的,有道的人,始终以大道来充实内心,使忠厚之德不断升华。因此,必然是至诚不欺、忠厚朴实的。
“旷兮,其若谷。”旷,广阔、空旷。有道的人,境界广阔,能跳出自我的拘囿,放眼于长远的利益。虚怀若谷,豁达空灵。
“混兮,其若浊。”混、浊,愚昧的意思。有道的人彻悟大道,胸怀开阔,不会执着于个人名利得失,而是以忘我的精神,为天下之人谋利益。尽管从表面来看,会让人觉得很傻,但其实是更高一层的智慧。
以上七句,是老子对“善为道者”所作的描述。修道有成的人,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只好拿山川河谷、朴玉释冰等自然意象来形容类似的境界。
濯足浊流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宁,动之徐生。”谁能够坚守大道的虚静,让那混浊的名利之心慢慢澄清呢?谁又能够坚守大道的运行,让那治国安民的志向慢慢升起呢?
若想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真正体察大道,首要在于坚守虚静,内心虚静才能逐步淡化对外物的执着,消弱种种欲望,使混浊动乱的内心平稳下来,使之至于纯粹清明的地步。逐步认识不合于“道”的现象,形成济世安民的伟大志向。这表达了老子对世道的忧心和对仁人志士的呼唤。而修道有成的人,自然融通一切了无障碍。
关于修身养性,《大学》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句。这和老子的意思颇为相似,只是表达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儒道文化的相通之处。
由混浊而至清定,只是修道的一半。“动之徐生”,才是更重要的。道体上起种种妙用。此处的“动”,是徐徐而至,心平气和,生生不息。也是为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这也是修道的秘诀。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盈,充盈。蔽,通“敝”,破旧,比喻过时的思想观念。坚守于道的人,不会自满自足。正因为不盈不满,才能消除错误的观念,不断取得新成就。任何事情任何行为,都循序而渐进。做到不“盈”不“满”,才能长久保持财富和权利。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道德经》第十五章讲:“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说有道之士思想微妙,善于掌握事物的精微之处。重视细节不是钻牛角尖,是从精微之处看整体,从而达到细节与整体的贯通。典故一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无厚”是用刀的技艺,通过反复练习,熟练到在牛骨节的间隙中都没有阻力,这与《道德经》所讲“微妙玄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3-08-14
善为士者a不武b,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c,善用人者为之下d。◤注释a善为士者:善于领兵打仗的人。那时候的各级官吏,是被地方上所推选,为国家做事的人,文武兼通,有德有才,称之为“士”。“善为士者不武”,不是说他们不会武功,而是说他们行为良好,不擅自动用武力。“善战者不怒”,善于征战的将领,不轻易动怒。本章阐述了老子的军事战争观,认为“武”、“怒”都是不当的表现。......
2023-10-17
大沟位于会宁东北部,大沟剪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种纹样与大沟巫术剪纸中招魂的娃娃极为相似。通安村南张社村民观看剪纸作品,并聆听刘伟讲解剪纸儒教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创立的文化,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是以仁为核心而进行道德规范的文化。由长安一带生产的蔡侯纸沿丝绸之路运往会宁,到了大沟,为大沟剪纸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2023-11-19
玄高从小就很聪明,出家后学习十分刻苦,进步很快,15岁时便能为山僧说法。后来,他又来到麦积山,收徒授学,教习禅道。但太子拓跋晃却笃信佛教,奉玄高为师。本对佛教成见很深的拓拨焘听闻此言大怒,立即下令逮捕玄高。太平真君五年九月十五日,两人同时遇害,玄高时年43岁。......
2023-12-05
写信者是周治南教授,书稿是《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值得称道的是,周治南先生率先编撰出了《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一书,填补了这个学科领域的空白点。《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一书,可以作为某些大学开设通识课程的教科书,通过试用使之日臻完善。《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从我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以世界文明发展为主线,熔中西文化精髓为一炉。......
2023-11-23
同济大学于2018年开始设置工科实验班,于2019年建立了新生院,新生第一学年主要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引导为主,所有专业基础课对全校开放。按大类专业区分,建筑类、设计类与工科实验班学生占据了2/3。从学生的年级构成来看,工科实验班与建筑城规学院的一年级学生是选课的主要群体,但是也有不少二、三年级学生选课。......
2023-09-30
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说说记者围绕哪些话题对林清玄做了采访。......
2023-07-18
《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前言“高校扩招”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开启了新一轮高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讨论,也引发了又一轮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热潮。《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文书锋、胡邓、俞国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我们认为,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同时也应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