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造物天地玄黄①,宇宙②洪荒③。然而爱有不同,一是按照人的愿望、习惯、兴趣而爱物,一是遵从自然万物的天性而爱物,二者都是对于自然万物之“爱”,但相去甚远。如果人类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仅仅把人以外的万物当成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就会违反万物的自然之性,扰乱生态系统的自然进程,破坏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天公地母只好从春季里分出清明节的最后两天,谷雨节分出18天。......
2024-09-2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a;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b橐龠c乎?虚而不淈d,动而愈出。多闻数e穷f,不如守中g。
◤注释
a刍(chú)狗:古人用草扎成的狗,用以祭祀天地神灵。b犹:如同。c橐龠(tuó yuè):风箱。包括皮囊和送风管。d淈(gǔ):竭尽,穷尽。e数:通“速”,加快。f穷:困穷。g守中:守“冲”,坚守内心虚静。
◤译文
天地对待万物无所偏爱,任其自然生灭。圣人对待百姓无所偏爱,任其自然生长于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却不会穷竭,运行之中生化不息。言语太多会加速失败,不如坚守内心的虚静。
守虚执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所偏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用草扎的狗,任其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用草扎的狗,任其自作自息。老子认为,“道”是无为的,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生死寂灭。世上并不存在什么神灵之类的主宰。天地只是自然的存在,不会对某物有所偏爱。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是体察“道”的本体。这里是将“道”的作用延伸到万物相处之道,以及治国之道,是“道”在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www.chuimin.cn)
刍狗,草扎的狗,祈祷祭祀所用。狗是“六畜”之一。上古祭祀用狗肉。后来,改为用草扎的狗,祭祀用完就抛弃了。人们把草做成狗,并不对它有所偏爱或重视;祭祀完了就扔掉,也不是对它特别仇恨或轻视。
仁,仁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争雄,连年发动不义之战。诸子百家号召仁义,要为政者以“仁义”治天下。但这“仁义”作为政治口号可以,真要具体落实实在是个难题。对百姓来说,这口号并无实际意义。宋襄公讲究仁义,在战争中不擒二毛,不出击渡河才一半的军队,其实是迂腐之论,只会沦为笑柄。即如佛家宣称“众生平等”,几千年来众生从来不曾有过平等。因此,老子叹息“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由此看来,“不仁”是老子对自然的基本看法。“天地不仁”,本是自然之道。天地生养万物,本是无心,故无所偏爱。“以万物为刍狗”,并不是出于仁爱之心而生万物,而是任其生长消亡。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何尝有分别,有偏爱呢?
所以,圣人所为也无偏爱之心,而是效法自然对待百姓。事实上,号召以“仁义”救世者,不过徒托空言,以逞一己私欲。标榜“仁义”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权代法百姓遭殃,这其实是最大的不仁。历代帝王创业之时,或许以仁义为口号,等到了身居皇位之后,便以百姓为“刍狗”,任其生死寂灭。
庄子在《天运》篇中对此有所阐释:“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靓而多责。”人们拿来彰显的仁义,不过是先王治理国家的一种观念,就像临时居住的旅舍,只可以住一个晚上,不能拿来当成教条使用。住的时间长了,就会受到责备。庄子并不反对仁义,但他认为仁义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理念,那就是“道”,也就是终极真理,也就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大爱无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之间,岂不像是一个大风箱?它空虚而不枯竭,鼓风越多,越是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会使人困惑,不如保持恬淡虚无,内心虚静。
老子为了说明“道”之公平,指出天地万物生灭变化,并不是有谁主宰,有意为之。万物秉承自然而生,乘虚而来还虚而去。物质世界就像一个大的风箱,因为各自受到外力的作用,在永不停息的变动中循环旋转,相互作用。
“橐龠”,风箱。用的时候,鼓风以助人。不用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声。天地之间电闪雷鸣,风霜雨雪,皆是阴阳二气激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于此。如果把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那么人体就是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运用这个道理来修身治国,则会生生不息。
具体来说,就是要“执虚”和“守中”,反对躁动和多言。虚,并非不动,而是反对躁动,躁动则火灭。目的在于保持永恒的生命活力。多言,比喻鼓风次数。“多言数穷”,是说鼓风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预期效果。“不如守中”,发挥风箱的作用,要始终把握火候,使之恰到好处。老子反对多言,多言即有为。主张不言,不言即无为。这一思想贯穿全书。就治国而言,统治者要虚怀若谷,不可妄动扰民。政令繁苛,只会加速灭亡。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天地造物天地玄黄①,宇宙②洪荒③。然而爱有不同,一是按照人的愿望、习惯、兴趣而爱物,一是遵从自然万物的天性而爱物,二者都是对于自然万物之“爱”,但相去甚远。如果人类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仅仅把人以外的万物当成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就会违反万物的自然之性,扰乱生态系统的自然进程,破坏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天公地母只好从春季里分出清明节的最后两天,谷雨节分出18天。......
2024-09-21
执守大道,则可以使天下归往。“道”产生天地万物,无形无相,无处不在,它是最大的“象”。懂得了宇宙万物之道,则无往而不利。道法于天,因而有了风雨雷电,日明夜暗四季轮转。这里是建议统治者要懂得天地间的法则,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能“往而不害”,直行无碍,平安舒泰。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们遭受严重的痛苦。因此可以认为本章是对于“道”的称颂,使人在平淡的叙述里,不知不觉感受“道”的伟大、高远、含蓄、深沉。......
2023-10-17
天地开辟,与道为一的情况是:天与道为一因此清朗,地与道为一因此安宁,精神与道为一因此灵动,山谷与道为一因此丰盈,万物与道为一因此生存,侯王与道为一因此使天下走上正道。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老子生于春秋末世,他看到了特权贵族的衰微,所以提出了侯王要使天下走上正道,要以贱为本,不要追求虚名的主张。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2023-10-28
◤注释a希言自然: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果变灭本章以疾风骤雨来比喻暴政不能持久,论述治国之道重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政治理念。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和十七章“贵言”相应。用之于治理国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违背道的规律办事,那么自然就失去了道的力量。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法则,行“不言之教”。......
2023-10-17
◤译文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其“不自生”。“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是客观存在的,由“道”而生,并遵循“道”的规律而运行。老子的天地“不自生”与《阴符经》的“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是说天地长久而生万物,是因为天地与万物本是一个整体,生死只是表象,天地并不随万物生死而变动,它无形无相,永恒存在。......
2023-10-17
《道德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道德经》阐述的第二个重点是“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德经》全文围绕虚无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柔弱不争这些理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和阐述,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象征,已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2023-08-27
令人惊讶、甚至可说骇人听闻的是,我们的道德——几乎与所有民族相同的道德,正以公认的原则和行为准则的名义向我们发出那么多的谬论。的确,有千百万被认为是肯定无疑的、人们不断据以推理的命题,无非都是一些偏见。1733年,蒲泊发表了他的《人论》,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他的哲学的乐观主义。......
2023-12-03
◤译文“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的,在循环往复之间,“道”的作用是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日常工作,不要怕有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正是“道之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背持”的发生表现为力度的变弱,完全符合“弱者道之用”的特点。要想不走下坡路,就要在“弱者道之用”上想办法。所以,有无相生,相反相成,对立转化,复归本源,这是道的循环运动方式。......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