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行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外部低效的制度原因

现行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外部低效的制度原因

【摘要】:基础教育投资地方化也是基础教育外部效率低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一方面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加强立法机关对政府与上级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的监督;另一方面在于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明晰学校产权,使学校逐步成为独立办学的实体。

自“七五”之后,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达到4%的目标已很难实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呢?通常的解释是尽管中国十几年经济迅猛发展,但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急剧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到1997年只占国民生产总值11%左右,从11%中拿出4%用于教育是不可能的。这种解释当然有道理,但如果进一步从深层考虑还会有新的发现。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学校实际上是两个利益实体,彼此之间存在着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不是仅仅指市场上的买卖。而是指“借助物品和服务的让渡而实现的权利的让渡”(注:刘世锦著:《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双方的交易活动都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学校与政府是像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卖双方一样进行交易,则学校会从交易中获得应有的收益。但在现实中,基础教育基本上被当作是公共产品来看待,学校的产权属于政府,而政府又是学校产品的最主要的受益者,这样政府为了以最小的支出获取最大的收益,肯定会压低学校产品的价格,尽可能地少向学校投资,这样压低学校产品价格的结果是学校中的雇员利益受损。如果是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中,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校中的优质雇员纷纷离去,造成学校雇员质量下降,最终会影响教育质量,引起公众的不满,对政府形成压力,迫使政府增加对学校的投资。但现实中这样理想化的过程肯定难以出现,因为它涉及了太多的环节,而且现实中学校的雇员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向政府施加压力。另外,现行基础教育财政体制中,地方政府是基础教育投资主体,这样的财政体制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责,有利于增加基础教育投资,但同时也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地方政府教育投资动力不足,原因很明显,投资基础教育地方无法直接受益,优秀人才考上高等学校的很少有回到家乡做贡献的。基础教育投资地方化也是基础教育外部效率低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一方面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加强立法机关对政府与上级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的监督;另一方面在于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明晰学校产权,使学校逐步成为独立办学的实体。同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改革,增强教师的流动性,优胜劣汰,提高教师自我保护能力。(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