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普通教育助力应对知识经济挑战

普通教育助力应对知识经济挑战

【摘要】: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尽快地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形成有助于人的发展,有助于开发人的潜能,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新体制。

【作者】方展画

1998年2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后,教育界有关知识经济的讨论陡然升温,人们就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给人以深刻启迪的真知灼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人们的视野似乎过多地投注于高等教育领域,对基础教育领域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围绕创新教育进行改革这个问题,相对而言,讨论显得少一些,认识力度也显得单薄一些。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在重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对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合理走向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知识经济这种形态的核心,是“知识”。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年度报告的题目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份报告将“知识经济”视为全球新的发展战略,认为人类已进入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并对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这个概念作了新的分类,即将“知识”分成四类:(1)事实知识(Know-what),(2)原理规律知识(Know-why),(3)技能知识(Know-how),(4)人力知识(Knowwho)。其中的第一、第二类知识,就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而第三、第四类知识,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巨大挑战,因为这两类知识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校教育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乃至教育观念都鲜能涉及这两类知识。更严重的是,仅仅通过对现有教育的“修修补补”是无法满足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的。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出革命性的选择,只有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这个方面,基础教育的改革同样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建立在工业经济之上的。这种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遵循“效率为先”的原则。17世纪班级授课制的形成与发展,成为教育“效率为先”原则的一个里程碑。它以一种类似于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规范教育、理解教育。于是,在这种授课制度下,所有的学生都被按照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进行“批量生产”。应该看到,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在人类由农业社会迈进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制度的确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以“班级授课制”为细胞发育而成的教育制度,是以管理为本位的,将学生看成管理对象,按照社会的(外部的)要求进行模具化的“生产”。这与人类因材施教的理想是背离的,并且是与人的本质相异化的。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与能力的分离、课堂与生活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分离,极大地困扰着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它们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www.chuimin.cn)

早在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组织了有关专家对2000年教育内容的发展作了展望,他们通过对若干个国家的个案调查,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例如,在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方面,研究者认为已形成新的趋势,“人开始被看作发展的中心,人对发展过程的参与和对发展成果的分享被视为头等重要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以及自主和参与的观念已成为重点”。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若干方面的预测,如“在长达终身的教育过程中,学习期与劳动期的交替将更经常”,“更加强调自修,更加强调自主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明日的经济社会中生存和活动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素质”,等等。

以人为本位,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这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在知识经济演进过程中所不断明确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发展观。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尽快地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形成有助于人的发展,有助于开发人的潜能,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新体制。在这个方面,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应答或者说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