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建设优质教师队伍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建设优质教师队伍

【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学校把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当作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然而,即使初中和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我国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这两类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决定》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为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为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社会尊师重教开始蔚然成风。90年代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专任教师学历起点分别为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专)和本科师范院校(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应当说,在我国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不够强、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下的合理选择,也是城乡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拥有可靠师资来源的保证条件。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学校把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当作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在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本世纪末,通过师资补充和在职培训,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1993~1998年间,全国小学和普通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从82.7%和55.6%上升到94.6%和83.4%,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从49.1%上升到63.5%,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然而,即使初中和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我国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这两类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看重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课程教材体系必须不断改革,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调整,教学方法需要革新,包括学历水平在内的整体素质应当进一步提高。《纲要》要求2000年前“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1998年,全国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分别仅为12.8%和11.8%。显然,这一状况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形势的需要。而且,各省、市、自治区差异较大,多数沿海省市计划到2000年将这两个比例提高到20%以上,少数大城市计划提高到50%以上。

为此,今年初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启动“跨世纪园丁工程”、加强和改进师范教育、提高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层次等方面制定了有关具体政策。《决定》在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又进一步重申,“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与此相关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决定》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各级师范学校都应当关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进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师德教育,注重师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决定》的精神,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与布局。总体趋势是逐步推进由三级师范教育(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教育(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促进初中小学专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1997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为579.4万人,据各地预测,1998~2000年间每年需补充17.2万人,2002~2005年每年需补充11.3万人,2006~2010年每年需补充17.3万人。而1997年中师毕业生为29.4万人(其中分配到小学任教的21.6万人),已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如果按高学历标准配置小学专任教师,则中师培养能力显得更为富余;1997年全国初中专任教师为298.2万人,预计1998~2000年间每年需补充33.4万人,2001~2005年每年需补充9.4万人,2006~2010年每年需补充7.7万人。1997年普通高校师专毕业生仅为12.1万人,其他师专毕业生8.5万人,2000年前供不应求,如果缺额后移到下世纪初,师专的培养能力大体上可在现有学历合格标准下满足新增初中专任教师的需求。

2010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人口覆盖率可能由21世纪初的85%扩展到95%左右,对于经济发展程度一般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师和师专毕业生仍是主要来源。在经济发达地区,根据条件和可能,将加大新增专任教师中专科和本科毕业生的比例,有的大城市开始考虑从近期就实行“退休(调出)一位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补充一位师专(甚至本科一步到位)学历的新教师”的政策。从今后10年的趋势看,中等师范教育规模在大部分地区会逐渐压缩,高等师专教育将承担着按法定学历起点补充初中师资和按高学历层次配备小学师资的双重任务,因而会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势头,高等本科师范教育的发展则需考虑非师范本科教育因素的影响。

第二,鼓励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教师法》第10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第18条还规定,“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这些教育法规条文为改变师范院校配置师资的单一渠道、拓宽教师来源提供了法律保证。从按高学历层次配备初中教师的现状看,从1997年到2010年,每年普通高中需补充3~4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也有一定的师资需求。1997年普通本科师范毕业生为5.3万人,扣除考取研究生、到系统外就业的毕业生之后,我国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是比较有限的。目前,按照《决定》的部署,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正在着手制定“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规划,今后高中阶段师资总体需求还会不断攀升,况且高中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还低于同期初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水平,普通本科师范高校会优先满足高中师资学历达标的需要,余下来能向初中提供新增教师的潜力已经很小。显然,新建本科师范学校需要具备高标准的办学条件,并非短期可以实现;如果把一部分原有师专升格为本科,又会冲击师专提高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起点的任务。(www.chuimin.cn)

因此,《决定》提出了挖掘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潜力的重大决策,特别提出“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政策措施。这样,既可以缓解培养高学历起点初中(或小学)师资数量不足的矛盾,满足一些特定专业和岗位对教师的要求(如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也有利于学校从更广的范围补充高素质的教师。如果非师范类专业学生修满一定教育学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从发挥跨学科优势方面看,势必为改革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今年高等教育扩招幅度很大,推迟了一部分青年的就业,在若干年后趋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非师范高校毕业生自愿到中小学任教,形成了同师范毕业生良性竞争的机制。进一步吸引其他行业和专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将有助于我国教师队伍素质的逐步提高,从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三,加强教师全员培训,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职脱产或业余攻读高一级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成人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一直很高。1980~1997年间,在各级师范院校为中小学培养了649万毕业生的同时,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对482万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进行了学历补偿教育,部分教师还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高校函授和师资班、卫星电视教育等途径取得了高一级(甚至二级)的学历文凭,更多的教师参加了各种各样非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这是近年来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持续提高的重要原因,充分反映了各地依法建立健全规范化在职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制度取得的实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世界教育报告》,主题就是“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曾多次介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案例,对占全球教师人数五分之一的中国在职教师教育培训活动予以高度的评价。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决定》要求,“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近期,教育部提出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教材和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的状况,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跨世纪园丁工程”,近期还要在全国选培10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养,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等进修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中央专项的带动下,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多渠道筹资设立骨干教师专项资金,“在大中小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注意吸收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教师如何应付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和教会学生掌握新信息技术的双重挑战,联合国教科文1998年度报告援引瑞典教育界的观点,“如果学校里和学校外获取知识的方法过于不同,那么学校将陷入合法性危机。在一个信息很丰富的社会里,不再只有学校才掌握事实、信息和知识”。这对我国也是十分重要的启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必须充分认识新信息技术构成的挑战和可以抓住的机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探索。所以,《决定》和《行动计划》均强调指出,今后“中小学专任教师以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中央实行这一举措,对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构建21世纪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