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国际合作与项目管理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国际合作与项目管理

【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在全国七大流域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总量均居首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5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8.4%。因此,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后果严重,潜在危险极大。水土流失已成为长江流域的头号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的生长,但现有林地大多结构不合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土壤在水的浸润、冲击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而随水流失的现象称之为“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erosion)”。

水土流失,从侵蚀的外力来划分,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类。

水土流失对水库水资源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剧了洪涝灾害。由于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森林、草场植被破坏严重,同时地面缺乏工程拦蓄,每逢降雨,汇流时间缩短,大量地表径流直入河川,暴发山洪,造成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长江流域的首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一方面,加剧了暴雨径流汇集过程,尤其是在陡坡土薄,侵蚀后易石化、砂砾化的山丘地区,暴雨径流更为集中;另一方面,侵蚀泥沙下泄,长期淤积江河湖库,大大降低其调蓄和宣泄洪水的能力,抬高了洪水水位,加剧了洪涝灾害。

(2)降低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是通过植被拦截降雨对降水进行再分配,通过植被根系改良土壤物理结构增加降雨入渗,使水分暂时储存的方式来防止水土流失,暂时保存水分的一部分以土内径流的形式或以地下水的方式补给河流水库,起到调节河流流态和径流等作用。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水库上游水源涵养能力降低,造成非降雨季节干旱加剧,不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山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

(3)造成水库淤积,降低综合利用功能。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水库、河道淤积在长江流域比较严重。

(4)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都是贫困地区。由于人口增加,现有粮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致使人们大量陡坡开荒、破坏林草植被,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是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www.chuimin.cn)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据20世纪80年代遥感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达62.2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4.6%。其中,水力侵蚀面积56.97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1.6%;风力侵蚀面积5.25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4%。年土壤侵蚀量达24亿t。在全国七大流域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总量均居首位。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5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8.4%。其中,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面积35.2万km2,占全流域流失面积的56.6%,年均土壤侵蚀量16亿t,是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尤以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三峡库区最为严重。长江中游的水土流失集中在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诸水系等一些重要支流的中上游。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具有以下特点:

(1)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包括水蚀、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多种类型。其中水蚀特别是面蚀最为普遍,总面积达56.97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1.6%。冻融侵蚀、风蚀和冰川侵蚀分布于青藏高原及高寒山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多见于青南川西高原向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区,崩岗主要发生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的地区。

(2)坡耕地和泥石流的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坡耕地、荒山荒坡及疏幼林是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和坡面产沙的主要来源,尤以坡耕地为甚。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近1.5亿亩,其中大于25°的坡耕地0.35亿亩,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亿t,为坡面流失之最。同时,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共有1.6万多处滑坡和4000多条泥石流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大量泥沙入江。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屏山区间,嘉陵江上游支流西汉水、白龙江流域,为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区域,其土地面积只占长江上游的12.8%,但多年平均输沙量却占三峡宜昌站的41.4%。位于云南省东川市的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流域,分布着大小泥石流沟107条,每年直接进入长江的泥沙达600多万t。此外,全流域每年因开矿、修路、城镇建设等基本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在1200km2左右,新增水土流失量约1.5亿t。

(3)水土流失的后果严重。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造成表土丧失,土壤肥力下降,甚至母质、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流域山丘区土层厚度一般仅在30~50cm,而侵蚀严重的坡耕地年均土壤流失达0.6~1.5cm。目前,全流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84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8亩的警戒线。土壤一旦流失,极难恢复。贵州清镇、赫章等县,每年“石化”的土地面积达5000~6000亩之多;重庆市原万县(现万州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裸岩面积平均每年扩大3.75万亩。因此,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后果严重,潜在危险极大。此外,水土流失造成中上游塘堰、湖库、渠道、河道的淤积,加剧中下游洪涝灾害,降低水利工程航运效益,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人畜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水土流失已成为长江流域的头号环境问题。

(4)水土流失的表现具有隐蔽性。长江流域山丘区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粗,流失后大多滞留在坡脚,或被就地拦蓄,进入河流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据对16条典型流域的分析,泥沙输移比平均为0.23左右,这与黄土丘陵沟壑区泥沙输移比接近于1的情况大不相同,因此长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很难通过干流输沙量敏感地反映出来。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的生长,但现有林地大多结构不合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最有代表性的是中游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具有“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特点,形成了青山掩盖下的水土流失。